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讲义教案

时间:2022-01-15 20:19:2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讲义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讲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讲义教案

  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讲义教案1

  一、分析诗歌: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句解:景物描写,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突出月夜的寒霜浓重、冷气袭人,暗示“五四”前夕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环境是萧森的。)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句解:“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写“我”和高树的关系,暗示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形象。)

  主题归纳: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句解:“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萧红友情之深挚。“寂寞”写出诗人在敌占区又失去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句解: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诗人的痛惜之情,希望萧红仍然活着,幻想她不过是暂时安睡;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句解:“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诗人等待曙光涌现、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写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长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句解:既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又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另外,还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主题归纳: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句解:实写,描绘了两幅剪影。第一幅:你,在桥上,看风景。第二幅: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句解:由实而虚,描绘了两幅剪影。)

  主题归纳: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风从大地奔来。(句解:动景。“卷”和“奔”把风雨的动态写出来,突出风的呼啸奔腾,雨的滂沱而下,展示了一种磅礴的、席卷一切的气势。)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句解:比喻,静景。写静态的景物——郊原、房舍。“如海”“如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承接上面两句,突出狂风裹挟着暴雨造成的巨大破坏力。)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句解:“我”出现,面对大地被淹没的景象,“我”愿做驾舟的舵手。“年轻”表明缺乏历练,会有些许慌乱,但只要有这样的决心,就会一往无前。)

  主题归纳:诗歌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表达出一种战胜风雨、一往无前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句解:从事物的本质上讲,叶,只有一片;花,只有一朵。繁多只是一个表象,也是传达给外界的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句解:回答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没有差别,“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主题归纳:诗人以树叶、花朵、果实为意象,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二、重要作者简介:

  1、戴望舒,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其《雨巷》传诵一时,因此有“雨巷诗人”的美誉。另有《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狱中题壁》等名诗流传。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2、卞之琳,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雕虫纪历》《慰劳信集》,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

  三、达标练习:

  1、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想表达的是世间主客体本来都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②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本诗表现了陌生人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

  B、这首诗以超然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讲义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这座文学大花园里,有这样一些短诗,它们虽然短小凝练,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即使跨越美丽漫长的时空, 但仍会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漫步这座文学大花园,去感受别样的精彩吧!

  二、自主学习

  (一)我的积累

  1.我积累的生字

  预设:

  沈尹默(yǐn) 畔(pàn)卞(biàn) 芦荻( dí )舵手( duò )

  2.我积累的词语

  预设:

  (1)长夜漫漫。

  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装饰:点缀,装点。

  (3)我的年轻舵手的心。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

  (二)我的思考

  1.《月夜》所描述了哪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托物咏志,以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2.《萧红墓畔口占》描述了一件什么事?诗人怀着怎样的情感去做这件事?是从哪些语句得出的结论?

  明确: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 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己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3.《断章》描绘了哪些画面?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诗人描绘了两个小画面,第一个画面中,由“看”和“ 风景”构成联系, 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别人当成风景进行欣赏。第二个画面中,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 梦的内容。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短短的四句诗,用非常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风雨吟》通过意象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象征了什么样的时代风貌?“我”在这首诗中是什么角色?“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

  涛起伏的海面,地上的“房舍”,就像海而上飘摇不定的舟船;表面为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更深层的含义是,“舵手”通常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而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人物的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置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之中,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5.《统一》中哪几个句子的形式相似?共同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乍一看这句话不可思议,细思则不无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作者消解了差异性,回归统一性的本质思考,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和谐的美。

  6.品味语言,感受文采

  《短诗五首》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均体现出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预设一;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预设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预设三: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三、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有目的地释疑探究,或交流学习收获,或补充、完善。

  四、师生探究

  预设一:作者为什么认为“ 多” 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认为“ 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 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 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 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预设二:对比阅读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五、积累迁移

  推荐阅读:戴望舒《雨巷》,试着揣摩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讲义教案】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10-13

《七颗钻石》教案讲义309-2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09-02

人教版初三下册物理教案08-25

2022初三下册语文教案12-09

语文《愚公移山》教案初三下册09-25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5篇)07-01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4课,立体画面》人教版09-24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珍珠泉》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