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剃头大师》教学指导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剃头大师》教学指导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剃头大师》教学指导教案 1
一、教材简析
《剃头大师》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秦文君小说《开心男孩》,有改动。课文讲述了“我”给表弟小沙剃头的故事,情节有趣,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趣味。
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而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的经验,只是小沙为了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病急乱投医,才使“我”有机会成为“剃头大师”。“我”的剃头水平与“大师”这一称号形成了强烈反差,从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表达效果。
单元导语“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揭示了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两条单元提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和“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这就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两方面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文中有趣的语言,来体会事件的有趣。同时还应该注重对课文的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体会童年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一些方法可以迁移运用,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但有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引导。还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难懂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到课文理解难点上的共性,也要注意到理解上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性,让学生互相答疑解惑,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同时,《剃头大师》这篇文章,每个孩子都有剃头的经历,这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孩子的经历,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三、设计理念
教学时,要从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出发,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课文特点进行教学。
《剃头大师》这篇课文在表达上,语言幽默风趣、浅显易懂,因为秦文君懂小孩:她知道小孩中是害怕一些大人看来很无厘头的事,如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怕剃头……她知道小孩特别讨厌那些逼着自己做害怕事的人,如那个剃头师傅,就是最让人讨厌的“害人精”;她也知道头发碎掉到脖子里是多么难受;她还知道只有小孩敢于冒险让没有学过剃头的“我”成为剃头大师,为自己剃头……因为懂生活、懂小孩,所以孩子们很轻易就能读懂《剃头大师》。
可这样一来,教学目标“理解难懂的句子”要如何达成呢?其实,在这一课中,更多的是应该教会学生“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重在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朗读课文,体会“逗”
2.抓住关键语句,从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不同。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4.学会围绕一句话把段落说具体。
五、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1.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2.学会围绕一句话把段落说具体。
六、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一)课前预热
师:有的小朋友怕蜜蜂,有的小朋友怕打针,你怕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大耳朵图图,他怕的和你们都不一样,一起看看(视频)
活动2【导入】(二)简介作家,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9课,一起读课题——(生读课题)
1.师简介作者:秦文君,她写了五百多万字的书,获得了国内的、国际的各种大奖50多个。她写的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逗”。
(课件出示封面)比如这本《开心男孩》,(课件出示目录)这是其中的几个故事,一起读。(生读)
2.哪个标题你觉得逗?说说理由。全班交流。
3.师再次引出课题:《剃头大师》就是这本书里一个非常“逗”的故事。(贴板书:逗)
活动3【讲授】(三)梳理人物,整体感知1.回顾人物:
师:故事里藏着四个非常“逗”的人,大家预习过课文,一起说,这四个人物是——
生:害人精、老师傅、剃头大师、姑父(师随机板书)2.借助人物师生配合说主要内容。小沙很害怕剃头,每次都是被姑父——押着去,最痛苦的是——老师傅给他剃头。为了不再受折磨,小沙央求“我”替他——剪发,结果剪得像——鬼一样,最后小沙被迫去剃了个光头。
活动4【讲授】(四)提取画面,细品人“逗”
1.找“逗”
(1)出示阅读要求:听录音4-6自然段,把你觉得剃头过程中逗的地方用序号标出来。
(2)生边听录音边找“逗”。
(3)全班交流,明确五处“逗”。
2.品“逗”
(1)师引导学习第一处“逗”。
PPT出示段落:总是一个剃头老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
A.请生读段落,交流:逗在哪里?
B.引导学生从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想象小沙会怎么抗议。
C.师生一起表演,体会小沙的无奈与痛苦。
D.想象画面,朗读句子
E.师小结:一个耳朵背(贴板卡),听不清;一个各种抗议(贴板卡),大声叫,皱眉头,想夺门而逃……,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指黑板那句话)逗不逗?(逗)
F.一边想象那么“逗”的画面,一边读这句话。
(2)自主学习,体会剩下四处“逗”。
师:还有四个“逗”的画面,和同桌一起选一个画面想象一下,这个画面逗在哪?
A.生同桌间互相演一演、读一读。
B.全班交流,随机出示句子引导体会“逗”。
PPT出示段落: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
①交流:逗在哪里?
②用换词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摆布”
③引导生从小沙的动作想象画面,朗读句子。
PPT出示段落:最痛苦的是,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读懂“常常咬住一绺头发不放”
师:你剃头的时候,头发有被咬住过吗?什么感觉?(生交流)想象小沙会痛得——
③想象画面,朗读句子。
PPT出示段落: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②引导学生从“眼神差了点儿”“哧哧笑”体会逗。
PPT出示段落: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①引导想象:姑父付钱时,小沙心里会想什么?嘴里会说什么?眼神怎么样?
②联系生活体会“耿耿于怀”。
3.品写法,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师:孩子们,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在你们看来,你们觉得(很逗)小沙抗议时的各种样子很——逗;老师傅听不清抗议的样子很——逗;而且,小沙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的样子更——逗。最逗的是——这还不算,碎头发痒得小沙哧哧笑的样子超级——逗。五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是——逗。
看大屏幕,尝试把这些逗连起来说一下。(课件出示句式)。和同桌先试说一下。
活动5【讲授】(四)抓关键词:“剪”中品“逗”
师过渡:孩子们,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在我们看来很逗,可对小沙来说却非常痛苦,为了不让老师傅剃头,小沙央求我给他剪发。于是,剃头大师闪亮登场了。
1.出示阅读要求:剃头大师是怎样剪发的呢?默读10、12、13、16自然段,把剃头大师的动作圈出来。
2.生自主阅读,圈画动词。
3.交流明确:“围、摆、剪、”“剪、剪”“剪”“剪、修”。
4.聚焦“剪”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其实剃头大师最基本的动作就一个——剪。每一次剪的效果都不同,再默读这四段话,完成课堂练习单。
(1)生完成课堂练习单,师巡视。
(2)指名说,课件出示。第一剪:剪下一堆头发第二剪:剪出一张熊皮第三剪:剪得长长短短
第四剪:剪成坑坑洼洼,层层梯田。
(3)用上连接词,说一说剪头的过程。
看看,我给表弟小沙剃头,一出手就剪下一堆头发,再剪,剪出……继续剪,剪得……最后,剪成……
(4)想一想,读一读。
师:且不看剃头大师剪的过程,单看这剪的结果,你想说什么。生:很有意思/很搞笑/小沙好可怜啊。
师:看来,剃头大师给小沙剃头的过程也很逗——师:那好,再回到课文里去,选其中的“一剪”,想象剃头大师剪的样子,加上你的表情、动作之类的。总之,你要想办法把剪的过程读逗来。
学生试读,汇报读。(随机引导)
A.第一剪:强调“一堆头发”,读出自信。(自信剪)
B.第二剪:(配上动作)“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果然很逗!
C.第三剪:随意乱剪(随意剪)
D.第四剪:(想象)“越修越糟,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心里会不会有点——慌,慌张地读。
(想象)层层梯田、坑坑洼洼,越读越快。
5.体会“剃头大师”为题的妙处。
(1)师设疑:孩子们,文中的我从没剃过头,感觉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加个问号),你同意吗?那为什么还用“剃头大师”做题目?
(2)生交流后小结: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明明文中的我从来没见过发,明明人家给小沙剃了个鬼一样的头发,还给人家封一个“剃头大师”,这么鲜明的对比,分明是一种调侃。比如,苍蝇——博士,狗兄——狗弟,还有咳嗽明星。
活动6【讲授】
(五)总结拓展,阅读推荐
1.课堂总结:
师:你看,一个故事,从题目到内容,逗无处不在。当然,在秦文君笔下,还有这么逗人的故事,很多逗人的人物,课后大家去读读《开心男孩》这本书,里面五十多个逗人的故事一定会给你的生活增添乐趣。
2.作业设计:想想身边有哪些很逗的人和事,围绕“我的__________是个很逗的人”这句话,把它写下来。
《剃头大师》教学指导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剃头大师》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秦文君小说《调皮的日子》,有改动。文章主要记述了“我”在表弟小沙的央求下,自诩“剃头大师”,为他剪头发的有趣过程,文笔活泼,童真溢满。故事中的小沙理发时只要求“别剪破耳朵”,结果被“我”剪得“整个头上坑坑洼洼”,最后“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作为“童年趣事”,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唤起他们许多相关的经验与记忆。教学时,应立足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并根据学生特点和文本特色来组织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运用猜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2.朗读课文,比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与童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预先学习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写“胆小鬼”,指导书写,提示:“胆”字左边的“月”要瘦长;“鬼”字的.长撇贯穿上部,竖弯钩舒展。
2.读题。
师:一个人被称作“剃头大师”,说明什么?(指名说)——剃头的技艺十分高超。
师:作为一名“剃头大师”,应当“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也一定能剪出“最时髦的法式”。
理解“锃亮”“时髦”,提示“猜一猜”的方法。
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胆小鬼”一词包含了本课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听写是对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及时复习,指导书写则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每天指导学生写字的要求。扣题导入,巧妙地链接文中词句,通过“锃亮”“时髦”两个词语的理解,引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法”。】
(二)初读
师:谁给谁剃头?“剃头大师”在文中指谁?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猜一猜,想一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交流。
师:“剃头大师”是谁?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指名交流)
出示句子: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师:同样是给小沙剃头,文中的剃头老师傅却有着另外一种称呼——“害人精”。
出示句子: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理解“耿耿于怀”,提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出示句子: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
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夺门而逃”。
师:只要肯用心,你会发现,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初读重在整体感知,通过“剃头大师在文中指谁”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把握故事的主要人物和大体情节,同时,相机引导理解词语的方法,落实单元目标,始终遵循语文的实践之道。】
(三)精读
师: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勾画。
2.交流和朗读。
师:乍一看,“害人精”还真是挺“害人”的,而“剃头大师”还真有点“大师”的样子。但效果究竟如何呢?(朗读,交流)
师:为什么“我”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指名交流)
师:我们发现,“剃头大师”其实名不符实,原来,“我”才是“害人精”,而看似“害人精”的老师傅却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剃头大师”。课文的结尾也证明了“我”为小沙剃头的不成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精读要真正走进文本,通过充分的朗读,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与交流,落实课后练习的同时,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与童趣,既得文旨,又得文趣。】
(四)感悟
1.这篇课文有意思吗?(指名交流)
师:童年的许多事情就是这么有意思,有时候虽然做错了事,甚至闯了祸,但纯粹是出于天真和调皮,过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十分有意思,这就是童真与童趣!
2.想一想,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指名交流)
师:“剃头大师”虽然是一种自嘲,却包含着一段有趣的童年记忆,让人十分怀念那天真的岁月。此外,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让人感到特别有意思,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深化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扣题导入,结题而出,“剃头大师”是文旨与文趣所在,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不能不探究一下。通过学生的交流,检验读书是否“识趣”和“解味”,进一步升华文章主旨和单元主题。】
(五)延伸
1.这么有趣的故事,选自秦文君《调皮的日子》。
2.推荐秦文君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由此及彼,由一篇带多篇,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五、板书设计
《剃头大师》教学指导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2.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
【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2.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3.品词析句,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理发店情景图。我们每个人都去理发店理过头发,但是有个叫小沙的小朋友最怕去理发店理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剃头大师》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1)“剃头大师”在课文中指的是谁?(2)“剃头大师”的理发水平怎么样呢?(3)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呢?
设计意图:
出示理发店情景图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情况,验证识字效果。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剃tì执zhí否fǒu骂mà仇chóu惯guàn刑xíng替tì
厘lí摸mō
剃——梯仇——亿刑——形摸——模
(1)读音难点主要有“执、仇”(翘舌音)。
(2)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4.课件出示“我会写”。
(1)指名读字词,引导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
(2)指导写字。
①注意“鬼”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②“仇”字的右半部分是“九”不是“丸”。
③注意写好“表”“差”的横。
(3)学生练习书写。
(4)展评,纠错。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旨在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1.多媒体出示初读要求。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写到了哪些人?
(3)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最有意思?画出来读一读。
2.交流汇报初读结果。
(1)“我”给表弟小沙理发的事。
(2)课文写到了小沙、姑父、理发店里的老剃头师傅和“我”。
板书:小沙姑父老剃头师傅“我”
(3)起因(第1~6自然段):小沙天生胆小,怕剃头。小沙不愿意剃头,姑父为了给小沙剃头,每次都要押着小沙去理发店。
经过(第7~17自然段):有一次,小沙央求“我”给他剃头,由于“我”从来没有给别人剃过头,所以将小沙的'头发剃得参差不齐。
结果(第18自然段):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姑父的睡衣上到处是碎头发。
(4)在小组内读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并交流读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
在认识生字词的基础上,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整体印象。通过诵读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初步感受了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那么,课文是怎样描述小沙和“我”的童年生活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小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句子,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品读句子,感悟人物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沙的句子,感悟小沙的特点。
出示句子:
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体会:天生胆小,怕剃头。板书:怕剃头
2.课文围绕“小沙怕剃头”写了哪些内容?
共同研读:
(1)读第2自然段:小沙每次都是怎样进理发店的?姑父是怎样做的?理解:押、监督、夺门而逃。(板书:监督)
(2)读第3自然段:进了理发店,小沙是怎么做的?理解:“害人精”、怒视。
(3)小沙口中的“害人精”指的是谁?小沙为什么称他为“害人精”?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小沙口中的“害人精”指的是老剃头师傅,他的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他的眼神也不好,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还有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剃头时,小沙吃尽了苦头,但不敢动。理解:规规矩矩、耿耿于怀。板书:“害人精”
(4)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2~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小沙怕剃头的原因。
3.课件出示“我”给小沙剃头的情景图。
(1)学生描述图画的内容。
(2)找出课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自然段。
4.默读课文第7~17自然段,自学提示:
(1)小沙为什么央求“我”给他剃头?
(2)小沙央求“我”给他剃头,“我”的心情怎样?找出相关句子。
(3)“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说一说。
5.根据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板书:随意乱剪
6.分析句子。
(1)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这是“我”第一次给别人剪头发,虽然“我”不会剪,却敢下手,胡乱剪下去,自以为动作熟练,非常有自信。
(2)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把小沙的头发剪坏了,他还是无所谓的样子,真是容易满足。
(3)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给小沙理发后,小沙头发的样子。
(4)我想稳住小沙,告诉他这是最时髦的发式,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这句话写出了小沙看到自己的头发时吃惊的样子。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事情的结果如何。(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姑父的睡衣上满是碎头发,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设计意图:
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小沙的特点,理解小沙怕剃头的原因,然后分段读课文,理解句子,体会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不同过程,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回顾总结,感受趣味。
1.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剃头大师”是一种自嘲,文中的“我”其实没有剃头经验,只是被小沙用来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罢了。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不仅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还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2.读了课文,你认为小沙和“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板书:无忧无虑美好幸福
设计意图:
运用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剃头大师》教学指导教案 4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剃头大师、害人精”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与老剃头师傅剃头过程的不同之处。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了解“我”与老剃头师傅剃头过程的不同之处;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理解文章题目“剃头大师”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过剃头的经历吗?(课件播放相应课件)你还记得你当时的表现吗?你还记得为你剃头的理发师吗?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剃头大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分小组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标注自然段,画出课后生字词。
(3)同桌相互检查。
2、自学检查。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我”的小表弟小沙不愿意去理发店理发,所以找“我”帮忙,“我”剪坏了表弟的头发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读第1自然段,思考:小沙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知道的呢?(胆小、怕鬼、怕喝中药、怕剃头)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字。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写好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小沙的哪几件事。
二、走进课文,感受童趣
1、分小组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有关小沙的哪几件事。
(2)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说说你最喜欢的部分和原因。
2、趣事一:小沙理发。(板书小标题)
(1)小沙每次是怎样去理发的呢?(姑父押进理发店,手执尺子)
(2)“夺门而逃”是什么意思?
(3)小沙每次去理发店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一读吗?(顽皮、可怜)
师过渡:小沙不愿意去理发店,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4)课件出示: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5)“害人精”指的是谁?小沙为什么说剃头师傅是“害人精”呢?
(6)面对“害人精”,小沙是怎样做的呢?他为什么对理发“耿耿于怀”?
(规规矩矩地让老师傅剃头小沙感觉剃头像受刑一样难受,而最让他“耿耿于怀”)
3、趣事二:“我”为小沙理发。(板书小标题)
(1)快速浏览第7—16自然段,说说“我”是怎样给小沙理发的`。
(2)小沙为什么“央求”“我”为他理发呢?
(头发长,不想去理发店“受刑”,害怕姑父)
(3)“我”在为小沙理发时,小沙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惊慌——兴奋——无所谓)
师过渡:当小沙看到“我”拿出剪刀时,感到惊慌,害怕“我”剪破了他的耳朵。但当头发被成功剪下来时,小沙是高兴的。面对这样的顾客,“我”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呢?
(4)课件出示: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①为什么“我”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小沙信任“我”,让“我”为他理发;当“我”闯祸后,听到小沙说没剪破耳朵就无所谓时给了“我”鼓励;“我”自认为有剃头的天分,把自己当“剃头大师”。)
②“我”为小沙剃完头后,小沙的头发有什么变化呢?(头上坑坑洼洼、像梯田)
师小结:理发结束了,要为“顾客”展示成果了,这时发生了什么呢?
(5)课件出示: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①为什么小沙会大叫一声?
②“我”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4、“倒霉”的结局。(板书小标题)
(1)齐读最后一段,想想“倒霉”的含义。
(2)“我”是“剃头大师”吗?为什么?
5、分角色朗读,再次感受童年的快乐。
三、升华总结,回顾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个部分?为什么?
3、读完文章,你更喜欢谁?为什么?(小沙机灵、顽皮;“我”天真、可爱)
4、作者能将童年趣事写得具体、生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留心观察,感受生活,抓住事件发展过程将事件写清楚,并将事件中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
5、师小结:让我们也做一个有心人,将身边的趣事记录下来。
[教学板书]
19、剃头大师
小沙理发
“我”为小沙理发
“倒霉”的结局天真、可爱、顽皮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学情进行教学。在字词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去理解它的含义。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同时,让他们围绕课文叙述的两件事,感受童年的快乐。最后,为学生点拨作者写作手法,为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运用语言奠定基础。
《剃头大师》教学指导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知道“剃头大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有怎样的后果。
3、能感受到童年生活的丰富有趣,产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作者秦文君的相关课件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1、导入:对待不同的事物,小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他们的喜怒哀乐非常鲜明。不喜欢的东西会由厌烦变仇视,喜欢的东西就视若珍宝,不论这种喜欢的东西会给他们带来什么。课文中的表弟就是这样一个小男孩,在“剃头大师”我的手下,表弟遇到了哪些可笑的事情呢?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2、质疑:读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1)先在小组内交流读题后的疑问,再在课堂上交流。
(2)在本环节中,老师只做引导。
(3)可以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梳理。
①“剃头大师”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
②围绕着“剃头大师”,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③文中的人物各有怎样的特点。
二、检查预习,明确内容。
1、学生汇报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相机指导。
2、学生读新词。课件出示。
大师表弟胆小中药姑父理发欢迎害人精
仇人摆布痛苦双倍过年央求虽然天分睡衣镜子清除
(1)学生汇报所学词语。
(2)齐读词语。(“理发”中的“发”是多音字,在这儿读fà;“天分”中的“分”是多音字,在这儿读fèn)
(3)先让学生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明白的老师通过查字典解释其意思。
摆布:在本文中指的是操纵;支配别人的行动。
央求:恳求。
天分:天资。
清除:扫除净尽;全部去掉。
三、理清顺序,概括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着“剃头大师”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开始先讲了什么,然后讲了什么,最后有怎样的结果?
2、根据上面的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后,先在小组交流,最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3、老师相机指导。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课件出示课文的内容。
课文通过描写怕剃头的表弟小沙让我给他剃头,我给他围上姑父的睡衣,结果剃得一团糟,最后小沙被迫剃了个光头,姑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的事情,说明了小孩子的天真、直率,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四、学习首段,认识小沙。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结合重点词句说一说表弟小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小组讨论、课堂共同讨论。
3、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对该问题进行梳理。小沙是一个天生胆小的孩子,他怕很多东西,包括理发。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在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了小沙,他天生胆小,他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就是这样一个小孩子,在必须剃头的情况下他是怎样做的呢?还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文,先认识“害人精”。
1、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线段画出描写小沙理发时的表现和老师傅是怎样给小沙理发的句子。并在边上做出相应的批注,2、结合课件,师生共同交流。
(1)小沙理发时有怎样的表现?
①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
“押进”说明小沙极不情愿地理发,“准会夺门而逃”进一步说明了小沙不愿意待在理发店里,他对这儿的厌恶程度极深。
②店里的剃头师傅都不欢迎小沙这样的顾客,因为谁给他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还用看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店里的剃头师傅不喜欢小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被他骂作“害人精”,二是会被小沙当作仇人看待。
(2)“害人精”是怎样给小沙理发的?
①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反抗,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头摆布。
正所谓“一物降一物”,老剃头师傅能成为小沙的冤家,一是他听不清小沙的反抗,不知道小沙反感自己给他理发,一是小沙害怕他那把锃亮的剃刀。
②最痛苦的是,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味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把老师傅给小沙剃头和受刑做比较,感受到小沙在老师傅剃头的过程受到的痛苦极深。
三、突出重点,认识“剃头大师”。
1、默读课文7-18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我”答应了小沙怎样的要求?
(2)“我”是怎样给小沙理发的?最后结果怎样?
(3)“剃头大师”的美名合适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
2、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针对以上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①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我”理发的速度极快,从睡衣像“一张熊皮”可以看出来。
②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闯了祸。因为这样随意乱剪,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
“随意”和上文中的“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相对应。说明了“我”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
③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把理发后的头像梯田,表明了头发的参差不齐,这样的发式很难看,“剃头大师”徒有虚名。
④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净,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因为“我”的所作所为,给三个人都带来了霉运。而这正是儿童时代趣味的体现,这样的经历必将永远记在心中,有滋有味的童年回忆时刻出现在心田。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剃头大师”,因为“我”的顽皮,给小沙父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一些趣事,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2、想一想:你在童年时代做过哪些类似的事情?想一想,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剃头大师》教学指导教案 6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字卡片。(教师)
2、回忆自己小时候剃头或剪头发的经历,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前准备
1、制作课件。(教师)
2、回忆自己小时候剃头或剪头发的经历,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小时候理发的有趣经历,并讲给大家听听。
2、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小沙有怎样的经历呢?
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自己理发的经历。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理解词语。(用时:20分钟)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文中自然段的序号。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并理解重点词语。
3、课堂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识记情况。
1、学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小组之间利用识字卡片,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讨。如:“执”“锃亮”“耿耿于怀”等。
4、用词语卡片的形式学习、识记词语。
1、读拼音,写词语。
lǐfàdǎnxiǎo
()()
chóurénduóménértáo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锃亮:__________________
耿耿于怀:______________
央求: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小沙剃头有怎样的经历?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
2、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表弟天生胆小,什么都怕。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店里只有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小沙只得由他摆布。
第三部分(第7~17自然段):写“我”给小沙理发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写最后小沙剃成了光头,姑父被睡衣上的碎发弄得睡不好觉。
3、小沙为什么只得规规矩矩地由老剃头师傅摆布?四、课堂小节。(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归类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声朗读。
4、听写词语。
表弟胆小理发仇人骂人付钱双倍虽然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谈话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有理发的经历,所以在谈论小沙的剃头经历时,学生都能踊跃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很容易就理清了课文顺序,也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
2、体会文中孩子的天真、自由和快乐,感受童年的美好。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
学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复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学生复习生字、词语。
2、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5、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段读议,体会两位“大师”剃头的不同。(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读第2~6自然段,体会小沙对剃头的害怕心理。
2、引导学生读第7~17自然段,体会小沙的情感变化。
3、引导学生读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体会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4、指导学生自读第18自然段,了解故事的有趣结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第2~6自然段,交流小沙对剃头的害怕。
3、学生读第7~17自然段,找出文中表示小沙情感变化的词。
4、读文,交流“我”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
“我”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随意乱剪,导致头发长长短短,后来修头发时越修越糟,整个头上坑坑洼洼。6、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读7~17自然段,找出反映小沙态度变化的词语。
央求→()→()→()→大叫一声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用时: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是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2、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我”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
1、学生读文后,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互相交流。
8、“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是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文中语言的生动有趣,还体会到作者童年的快乐和自由。你的童年有哪些快乐、有趣的事情?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1、年的趣事。
2、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设计本课时,我让学生分段读议“我”和老师傅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快乐和自由,课堂学习效果不错。不足之处是有些词语理解不到位,比如“害人精”这类生动性的日常用语没有进行拓展。
《剃头大师》教学片段
◆理解“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体会童年的自由、天真和快乐。(教学重点)
师:小沙为什么要让“我”给他剃头?
生1:小沙天生胆小,他怕剃头。
生2:小沙吃尽了理发店里老剃头师傅的苦头,他不想再去理发店里受折磨了。
师:所以小沙就想到了让“我”来给他理发。可是“我”不会理发呀。在小沙的央求下,“我”答应了给他理发,还摆出了剃头师傅的架势。那么“我”是怎样给小沙理发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7~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读边画句子)
生1:“我”觉得自己有剃头的天分,先把姑父的睡衣给小沙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
生2:“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头发纷纷飘落,睡衣上落满了黑发。
生3:“我”发现头发长短不齐,开始修剪,可惜越修越糟,整个头上变得坑坑洼洼。
师:是呀,“我”本来不会理发,可表弟央求“我”替他理发,结果却成了这样。那“我”为表弟理发时,表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呢?
生:表弟先央求“我”为他理发,当他看到剪刀时,又有些慌;但当他看到剪掉的头发后,又高兴了起来;“我”发现头发剪得长短不齐时,表弟发现耳朵还在,对头发就无所谓了;最后他照了镜子却大叫起来。
师:从这次剃头的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1: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
生2:体会到了孩子们的自由和天真。
生3:我觉得这次理发很有趣。
……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自己童
《剃头大师》教学指导教案 7
[教学目标]
1.读准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小沙的趣事。
3.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小沙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段,了解把生动有趣的内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感受秦文君语言的朴实、平和,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小沙的趣事。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小沙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感受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段,了解把生动有趣的内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感受秦文君语言的朴实、平和,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童年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童年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有趣的童年往事你还记得吗?翻开回忆的篇章,你一定会感到格外熟悉,格外温馨。
2.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童年趣事,并互相评议。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一篇与童年有关的课文《剃头大师》。((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4.简介作者:
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出版作品600多万字,其中包括《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宝贝当家》、《一个女孩的'心灵史》、《调皮的日子》、《逃逃》、《小丫林晓梅》、《小香咕系列》和《会跳舞的向日葵》等50多部作品。作品先后50余次获得国内外大奖、10余次被改编成影视剧,10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还有10多部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德文版、韩文版、荷兰文版等发行到海外。
秦文君1971年赴黑龙江大兴安岭塔林林场插队务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第一部中篇小说《闪亮的萤火虫》,1982年开始其文学创作。作品往往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所思所行。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系,后历任上海少儿出版社编辑,上海《儿童文学选刊》主编、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少年作家班编委,“中国少年作家杯”大赛评委会评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剃头 执着 否则 骂人 仇人
习惯 受刑 替换 厘米 摸出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二)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会写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写好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读拼音,写词语。
biǎo dì
( )
dǎn xiǎo
( )
lǐ fà
( )
chóu rén
( )
shuāng bèi
( )
suī rán
( )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监督( )
常常( )
央求( )
处置( )
随意( )
优秀( )
3.词语连线
优秀的 天赋
时髦的 长发
翘起的 顾客
剃头的 发式
仇人一样的 姿势
磨得锃亮的 推剪
老掉牙的 目光
优美的 剃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小沙的性格特点
四、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表弟 胆小 理发 仇人 双倍 虽然
2.监督(监视) 常常(经常) 央求(恳求)
处置(处理) 随意(随便) 优秀(优良)
3.优秀的 顾客 仇人一样的 目光
时髦的 发式 磨得锃亮的 剃刀
翘起的 长发 老掉牙的 推剪
剃头的 天赋 优美的 姿势
第二课时
1.(1)夺门而出(2)规规矩矩(3)耿耿于怀(4)坑坑洼洼
2.当然,我没得到那五块钱。这还不算倒霉,最倒霉的是小沙父子: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呢,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净,他每夜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3.再去剃发店受折磨 央求我替他剪头发,并答应剪完后付给我五块钱 给他围上 头发纷纷飘落 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一张熊皮 落满了黑头发
4.因为小沙害怕理发。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那刀快得像是刻意杀一百个人,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总把碎头发落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嗤嗤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5.因为我剪掉了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因为那件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净,所以姑父每夜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6.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生动有趣的是"我"给小沙理发。我最喜欢文中的小沙。因为他天真、幼稚、调皮、可爱。
7."剃头大师"是一种自嘲,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的经验,只是小沙用来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罢了。以"剃头大师"为题目,不仅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深化文章主题。
《剃头大师》教学指导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何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入手,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预先提问,引导学生带着探究兴趣,在阅读中展开思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理发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我”说天生怕理发的小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做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划分层次结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清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理发过程的不同之处,体会“我”说天生怕理发的小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的原因,并能总结出课文用“剃头大师”做题目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有个小朋友叫小沙,他天生怕理发,成了理发店里最不受欢迎的顾客。后来,他遇到了一位非专业的剃头大师,并且还成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小沙和剃头大师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翻开课本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执、仇、差”,平舌音“虽”和后鼻音“刑”。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胆、刑、厘”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差、件”等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剃、摸、付、夺、鬼”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否、骂、仇、惯、理、倍”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羊儿尾巴歪,工字躲进来,既指不相同,也指不优秀。(谜底:差)
一半在前耕地,一半在后扶犁,既指公文信函,也作常用量词。(谜底:件)
对比识字示例:
否(是否)—杏(杏仁)
骂(骂人)—驾(驾车)
惯(习惯)—贯(全神贯注)
理(道理)—里(里面)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表”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三横略短,都向右上稍倾,撇捺伸展。
“夺”上宽大下窄小,“大”横短、撇捺长伸,盖住下面的“寸”。
“骂”上面两个“口”占上半格一半,小而往右上倾;“马”写得扁而宽,竖折折钩竖短折长,末横最长,稳住整个字的重心。
“虽”是独体字,两个“口”都要写扁,上窄下宽;中间的短竖落笔在竖中线上,提画要稍微拉长些。
易错提示:
“表”的上部是三横一短竖,不要把竖画写成竖撇一笔拉通。
“鬼”的首笔是短撇,不要写成刀字头;竖弯钩里面是撇折、点,不要写成点。
“差”上部是三横加竖撇,注意和“表”字区别;下面是“工”,不要写成“王”。
“倍”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右下部是“口”,不要多加一横写成“音”。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羊字旁的字:差(差不多)—养(修养)—着(睡着了)—羌(羌笛)—羞(害羞)—羚(羚羊)—翔(飞翔)
带单人旁的字:仇(报仇)—付(支付)—倍(加倍)—件(文件)—什(什么)—仙(神仙)—伏(起伏)
(4)多音字。
处
chǔ:处理处变不惊
chù:到处绝处逢生
折
zhé:折磨一波三折
zhē:折腾折跟头
shé:折本摔折了腿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概括每部分大意。
明确: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小沙天生有“四怕”。
第二部分(2~6):写以前小沙是怎样理发的。
第三部分(7~18):写“我”给小沙理发,因为手艺太糟糕,最后小沙只能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
2.通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描写最吸引你。
明确:本文的描写生动而充满童趣,比如第3自然段的神态描写,第9、11、14自然段的语言描写,第10、16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和第13、16自然段的外貌描写。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提问小结: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明确:表弟小沙天生害怕剃头,每次剃头都像受刑似的。有一次“我”回家,小沙央求“我”帮他剪头发,由于“我”毫无经验,最后把小沙的头发剪得参差不齐的,难看极了,还把姑父的睡衣当作围裙弄得衣服上都是碎头发,怎么也清理不干净。结果,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点评、补充)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剃头大师》教学指导教案 9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表弟 胆小鬼 理发店 夺门而出
骂人 仇人 差点儿 付钱 双倍
虽然条件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小沙之前在理发店里是怎样剃头的,当他遇到“我”这个“剃头大师”后,又遭遇了什么。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弟小沙天生有“四怕”,为后文写他去理发店里剃头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2~6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3自然段是怎样表现小沙害怕剃头的?
明确: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拿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着,否则小沙就会逃跑。小沙会骂给他剃头的师傅是“害人精”,还用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2)以前都是谁给小沙理发的?为什么是他来理发?
明确:以前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给小沙理发。因为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这让小沙又害怕又无可奈何,所以只得由老师傅摆布。
(3)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小沙在此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和感受?
明确: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老师傅眼神也差,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一会儿痛一会儿痒,就跟受刑一样,让小沙受尽了“折磨”。更让小沙不高兴的是,难受完了,还得付给老师傅双倍的钱。
3.阅读第7~18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中的哪些段落写了“我”给小沙理发?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第10、16两个自然段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写“我”给小沙理发。第10自然段中“围上”睡衣、“摆出”架势、“剪下”头发等描写,表现了“我”是如何给小沙理发的。“嚓嚓两剪刀”“剪下一堆头发”,说明“我”剪头发时动作干净利落,毫不犹豫。第16自然段中“剪掉”“修了修”,写“我”在把头发剪坏以后想尽量弥补,结果越搞越糟。
(2)“我”是怎样给小沙剪头发的?成果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
①“我”毫不吝惜地剪了很多头发下来,从第12自然段“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此处运用比喻,说明被“我”剪掉的头发之多)可以看出来。
②“我”下剪刀的时候毫无章法,只图痛快,从第12自然段“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第13自然段“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可以看出来。
③“我”知道自己剪坏了以后,急于补救,却越修越糟,从第16自然段“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可以看出来。
(3)小沙在“我”给他理发的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刚开始时,他“有些慌”,怕被“我”剪破耳朵;当他看见“我”真剪下头发来时,很高兴;当他听见“我”叫“坏了”时,只摸了摸耳朵,确定耳朵没受伤,就表示无所谓;最后剪完了,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被自己的丑模样吓到了。
(4)“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服务得不好。因为“我”的一通乱剪,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睡衣上的碎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害得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最后“我”也没得到小沙答应付给“我”的五块钱。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提问小结:同学们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剃头大师”作题目吗?
明确:“大师”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我”与理发店的师傅相比,技术差太多了,表现也很糟糕,但这是“我”第一次拿起剪刀帮表弟理发,是“我”人生中一次有趣而难忘的经历,是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用“大师”一词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我”第一次拿起剪刀的骄傲和自信,充满了童真童趣,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故事的兴趣。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剃头大师》教学指导教案】相关文章:
剃头大师教学反思10-29
《剃头大师》教学反思08-12
三年级下册语文剃头大师教案08-31
《认识大师》教学反思09-25
写信指导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27
话题作文指导 教案教学设计10-26
作文指导与点评 教案教学设计07-28
给材料作文指导 教案教学设计11-06
大师的学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