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身高》教案

时间:2022-03-03 14:09:38 教案 我要投稿

《比身高》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身高》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比身高》教案

《比身高》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难点: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法: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小黑版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1.口算。

  0.3+0.4=0.2+0.6=1.4+1.5=

  0.33+1.25=0.9-0.7=5.8-2.6=

  2.列竖式计算。

  4.89-2.64=3.61+1.37=

  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

  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鹿妈妈高多少米?

  列式:○=()

  答:

  在小组内交流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看看你们都一样吗?

  (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竖式计算:

  答:

  4、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三、当堂训练

  1.计算。

  2.列竖式计算。

  0.93-0.47=8.17+6.94=8.25+1.55=

  10-2.45=0.56-0.307=2.34+1.067=

  2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

  价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小数的性质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比身高》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难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7=

  5.8-2.6=

  2.列竖式计算。

  4.89-2.64= 3.61+1.37=

  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 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

  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鹿妈妈高多少米?

  列式: ○ = ( )

  答

  在小组内交流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看看你们都一样吗?

  (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 = ( )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 ,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

  竖式计算

  答

  4.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 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 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 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 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三、当堂训练

  1.计算。

  2.列竖式计算。

  0.93-0.47=

  8.17+6.94=

  8.25+1.55=

  10-2.45=

  0.56-0.307=

  2.34+1.067=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

  价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小数的性质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比身高》教案3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坐着自己的桌椅,你觉得舒服吗?是不是觉得太高或太低。如果你坐的桌椅不合适,就会引发颈椎疾病,影响生长发育,甚至还会影响学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桌椅比例确实存在不适当的情况。那么,桌椅的选择有什么奥秘吗?我对此产生了兴趣,同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研究

  1、相关标准:从网上调查得知:健康家具一定要合乎标准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对于桌椅类的高度,国家已有标准规定。其中,桌类家具高度尺寸标准可以有700毫米、720毫米、740毫米、760毫米四个规格;椅凳类家具的座面高度可以有400毫米、420毫米、440毫米三个规格。另外还规定了桌椅配套使用标准尺寸,桌椅高度差应控制在280至320毫米范围内。

  正确的桌椅高度应该能使人在坐时保持两个基本垂直:一是当两脚平放在地面时,大腿与小腿能够基本垂直。这时桌子抽屉前沿不能对大腿平面形成压迫。二是当两臂自然下垂时,上臂与小臂基本垂直,这时桌面高度应该刚好与小臂下平面接触。这样就可以使人保持正确的坐姿和书写姿式。如果桌椅高度搭配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人的坐姿,不利于使用者的健康。为此,写字桌台面下的空间高不小于580毫米,空间宽度不小于520毫米。

  2、比例对照:

  ①家庭测量比例:

  研究对象被测者身高L(cm)膝盖以下h(cm)比例h/L

  爸爸 170 44 0.26

  表哥 157 42 0.27

  我 137 36 0.26

  妈妈 163 42 0.26

  外婆 156 41 0.26

  ②学校测量比例:

  研究对象被测者身高L(cm)椅高h(cm)比例h/L被测者脚摆放情况被测者感受

  一年级 132 35.5 0.27 平放地面舒服

  一年级 120 38 0.32 脚离地面8cm椅子过高

  一年级 124 37 0.30 脚离地面7cm椅子过高

  二年级 126.5 38 0.30 脚离地面5cm椅子过高

  二年级 124 38 0.31 脚离地面7cm椅子过高

  二年级 139 38 0.27 平放地面舒服

  三年级 136 37 0.27 平放地面舒服

  四年级 124 37 0.30 脚离地面5cm椅子过高

  五年级 146 37 0.25 脚前伸椅子过矮

  六年级 160 37 0.23 脚前伸椅子过矮

  ③两者对照:

  为什么家庭测量所得“比例”与学校测量所得“比例”会不一样呢?我们家庭成员开展了讨论,结果发现这与被测者是否穿鞋有关。在家庭成员的测量数据上加上1cm再求比例,也会近似得到0.27。另外,我求出被测者身高与课桌的比例在0.43—0.57之间,呈离散趋势,找不到趋中的比例。通过访问,通过自己亲身去坐家里的'写字桌椅、餐桌、妈妈的办公桌,发现桌子比椅子高33cm比较舒服。

  三、得出结论:

  被测者穿大约一厘米厚的鞋子,椅子高度(h)与身高(L)的比例约为0.27,身体感觉比较舒适。桌子的高度(H)高于椅子33厘米时,人体感觉舒服。即:

  h=0.27L(cm)

  H=h+33(cm)

  四、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我想对我们的爸爸妈妈说:给自己的孩子买桌椅一定要慎重选择。用孩子身高乘0.27算出合适椅高,再找一张高出椅子约33cm的桌子,这样比较合适;我也想对我们的校领导说:给各年级同学准备课桌椅,可先测出各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乘0.27算出合适椅高,找一批高出椅子约33cm的桌子跟椅子配套。当然,准备升降式桌椅,随着孩子的身高变化调整桌椅高度是最好的。

  鸣谢:

  鸣谢老师们的写作指导、感谢爸爸妈妈的调查指导,也感谢同学们的大力配合。

《比身高》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6162页。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

  认识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设疑:草地上有五个人在玩,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请你想象一个是怎样年龄的五个人在玩?

  2、揭题

  二、探索新知

  1、与学生一起欣赏

  淘气所在班级学生的升高情况。

  2、根据淘气所在班级学生身高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结合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2 )说说淘气身高在班级的位置。

  (3 )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的班级定制运动服提出建议。

  3、数学书61----62页

  某地20xx年1月到12月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销售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等离子/台 200 250 300 450 600 300 350 400 450 650 450 300

  液晶/台 400 500 550 650 800 650 700 550 800 1000 750 600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启示

  (3)两种电视全年中销售最好的月份占

  全年销售数量的百分之几?

  (4)液晶电视全年销售数目比等离子电

  视销售数目高了百分之几?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答案:引导学生通过求平均数验证

  改编例题后,出示

  与学生一起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

  出示小练习

  引导对中位数和众数又有那些认识

  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众数不唯一,也可以没有,一组数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可能是一个数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完成后,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表示这组同学跳绳的平均水平。

  下表是华星小学五年级男女人数统计情况

  班 级 5、1 5、2 5、3 5、4

  男/人 24 30 28 19

  女/人 23 22 22 28

  (1)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五年级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几?

  (4)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板书设计 :

  身高的情况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不重复

  制成统计图 不遗漏

  分析数据

《比身高》教案5

  目标:

  1、探索测量身高的'方法,体验自己在长大。

  2、鼓励幼儿与同伴比身高,进一步学习细致观察。

  过程:

  1、和好朋友比身高

  学会两个人比身高,身体站直,背对背

  2、三人、四人比身高

  两个两个轮换着比身高,身体站植被对背

  3、一组朋友比身高

  议论:我们一组谁最高?谁最矮?

  4、重新组合六位幼儿比身高

  讨论:刚才最高的为什么现在排在第四呢?是不是变矮了?

  刚才最矮的为什么现在排在中间了呢?

  5、自由比身高

  6、了解身高的高、矮时要通过比较才能比出来的

  7、延伸活动:设置身高尺,让幼儿随时观察身高

《比身高》教案6

  设计意图: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往幼儿学习时,经常会出现机械记忆的情况,有些虽然开始关注孩子的操作但是多以“就事论事”地摆弄桌面材料为主,比较单一、乏味。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保龄球就是孩子们生活中常玩的一个合作体育游戏,整个活动以保龄球馆为游戏情节线索,以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为依据,设计了三部曲:操作体验——归纳提升——迁移运用,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快乐,积累经验;在交流、归纳、提升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将数字10分成两个部分时,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并能分出10的所有组数。

  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多组分和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用符号表示,体验互换、互补关系。

  3、在游戏活动中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保龄球若干 记录表 皮球 投影仪 奖品 抽奖箱

  活动过程:

  一、幼儿游戏,记录结果

  1、引题:乐乐保龄球馆今天开业了,你们想不想去尝试一下?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分表,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2、介绍规则:等会三个小朋友一组,请你们商量一下谁先玩,谁记录,谁捡球,商量好了到老师地方领一张记录表,请你看清楚记录表的左上角是数字几,就到几号保龄球馆玩。

  3、游戏与记录

  二、交流结果,梳理经验

  1、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么记录的?

  2、引导梳理

  教师提升:10个保龄球可以分成3个站着的和7个倒的。3和7合起来是10。

  3、探索互换规律

  4、用已知规律整理记录表

  师:在老师表格里面找不到的记录你们还有吗?是不是你们打保龄球的所有记录都在这上面了?

  师:现在请你们三个人一组将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一下,让它有次序、很整齐、也记得牢、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

  幼儿交流记录表。

  三、颁奖活动,迁移经验

  1、交待规则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抽奖箱)抽奖时间到了!每个小朋友可以到抽奖箱里摸一张奖券,请你们看清楚是几元的奖券,每张奖券只能领两种奖品,两种奖品合起来的价格刚好是奖券的面额。

  2、领取奖品

  3、交流分享

  师:你拿的是几元的奖券?你用这奖券领了哪两样奖品?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对称》

  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在对称图形身上找出对称轴。

  2.通过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感受周围事物的对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验创造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蝴蝶24,剪刀。

  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理解对称概念,初步感受对称美

  1.出示图片:蝴蝶,感知理解对称。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图片给小朋友看,你们想看吗?

  你觉得这些图片好看吗?你发现这些图片奇妙的地方了吗?

  (幼儿互相议论。)

  2.教师小结:原来,这些图案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像这种左右两边形状、大小、颜色

  都一样的,我们就叫它“对称”。

  3.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演示图形对折。

  (1)教师:那么把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会怎么样呢?对折后一样齐的,我们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

  (2)重合后,我们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线,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对称轴”

  4.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感受对称美

  (1)出示蝴蝶风筝、、面具(脸谱)、飞机等感知对称,寻找对称轴。

  提问:它们对称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们是对称的?对称轴在哪里?)

  (2)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些东西造成是对称的呢?看起来对称的东西怎么样?

  (平衡感、整齐、美观)

  二、寻找身边的对称物品,巩固理解对称含义。

  1.出示实物若干(望远镜、梳子、衣服、镜子等)

  提要求:选一件对称的物品。

  2.幼儿介绍自己的物品,说说为什么自己觉得它是对称的?

  对称轴在哪里?

  (引导幼儿发现对折后能重合,即是对称)

  三、幼儿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

  1.出示作品(眼镜)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对称吗?

  你们知道还有什么是对称的吗?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片折叠对称图形。

  四、结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班里的小朋友都很能干,不但认识了解了对称,还能自己动手折叠对称的图形,

  在我们身边还有好多好多对称的物品,今天我们也回家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比身高》教案7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身高称体重,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活动准备 体重仪(带有量身高的仪器)一台

  活动过程

  一、回忆以往经验,感知体检的项目。

  1、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

  项目呢?

  2、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

  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二、探索正确使用体检的仪器。

  1.出示体检用的仪器

  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用它呢?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

  3.幼儿讨论正确的使用方法。

  三、尝试帮助同伴称体重、量身高。

  1.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

  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2.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样站呢?

  3.大家共同测量身高和体重。

  四、请小朋友记录下自己的测量结果,回家告诉爸爸妈妈。

《比身高》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身高、体重的含义,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身高、体重。

  2、大胆的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

  重点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身高、体重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数学)白纸、笔人手一份;测量用的木棍、绳子与保健老师联系,告知活动的意图,获得配合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一、测量并记录身高、体重。

  1、交流自己对身高和体重的已有认识。(丰富词语:身高、体重)带幼儿至保健室,测量身高、体重,幼儿记录,教师也记录。

  (保健教师依次按次序给每个幼儿测量,大声报出幼儿的身高和体重,请幼儿自己记录在纸上。)检查记录结果,交流记录方法。

  2、哪个数字表示身高?哪个数字表示体重?应该怎么记录?记录有错误的幼儿再次测量记录。

  (引导幼儿辨认两位数和三位数,并区分左右进行记录,知道数字从左至右写。)

  二、小组成员相互比较身高与体重,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1、提出要求:比比小组里谁最高,谁最矮,谁最轻,谁最重。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教师尽量为幼儿提供所需物品。

  三、交流整理比较的.方法。

  1、实物比较的方法:逐个站立比较高矮;相互抱抱感觉轻重等。

  2、测量比较的方法:用绳子量身高,看谁的绳子最长等;称称体重,比比谁最重。

  3、数字比较的方法:比较体重的数字(两位数),先从左边的数字比,如果一样,就比比右边的数字,哪个大就是哪个重;两个数字都不一样就用减法算一下等。

《比身高》教案9

  一、教材分析

  在小学,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平均数等知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所体验,在本章的前半部分,学生又学习了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等内容,掌握了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身高和度长有关系吗?”这一内容,它是一个在恰当的背景下的实际问题,寻求身高和度长的关系,并进一步寻求一些一般性的规律。这既是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也是一个深化。

  学习统计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也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因此教材将它设计为数学活动课。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增进对统计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数学情感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但在实际背景中,学生很难意识到运用统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初一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因而本节活动课的重点是运用数据作出推断。难点是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统计活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本节课的活动始终围绕“猜想”展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

  (二)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运用数据作出推断的统计观念。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活动过程

  (课前准备:同桌的两人准备软尺一把、计算器一个)

  (一)提出问题

  1.引子

  一只小猫捉老鼠,老鼠钻进了洞里,小猫用胡须量了量洞口,很快就知道了能不能钻进洞里捉到老鼠。这是为什么呢?你知道吗?

  2.情景

  一个人在旅行时看到一棵大树,发现他正好可以用双手合抱大树,此时双手中指指尖相对,于是他马上估计出这棵大树有多粗。如果这个人就是你,你能吗?

  小猫可以用胡须来估计身体的宽度,旅行者可以用双手合抱来估计大树的周长,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对将要进行的猜想设置合理的情境。将情境设计成互动的,便于学生从自身出发,去模拟当时的情景,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动手做试验

  1.重现

  当时的情境是怎样的?你能做到吗?让学生模拟。一人双手环抱,保持双手中指指尖相对,另一人从旁协助,进行测量。

  2.优化

  这样测量方便吗?有没有更好的测量方式?能否将两臂左右水平伸直?引出度长的概念。

  3.质疑

  旅行者是这样得出结果的吗?那他是怎么知道的呢?你能从小猫的例子中想到什么?

  4.猜想

  人的身高和度长应该是近似相等的!引出本节活动课的主题:身高和度长有关系吗?

  原景重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既解决了上一步的问题,又让学生得到了自己度长的数据。观察数据,再联想到小猫的例子,学生可以自发地意识到这个数据与身体的某个特征量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出猜想。

  (三)测量记录

  1.思考

  要判断猜想是否正确,就需要收集每个人的身高和度长的数据,能做得到吗?在现有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提高效率呢?

  2.分组

  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内明确分工,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设计记录表,有的负责记录。测量小组每个成员的身高和度长并记录下来。

  这实际上就是收集数据的过程。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自觉地运用数据作出推断。学生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内驱力),就要自发地收集身高和度长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将发展自身的统计观念。同时,采取分组的方式,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优越性。

  (四)解释现象

  1.观察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并与自己的猜想进行比较。(由于个体的差异及测量的误差,学生收集的数据中,大部分身高和度长近似相等,也会有少数例外)

  2.质疑

  能够根据这几个近似相等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选择

  该选择哪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呢?(提醒学生可以利用计算器)

  4.解释

  引导学生利用所得的数据,给出符合本小组实际的解释。

  这实际上是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学生经过观察、归因、对比,选择了平均数这个统计量进行描述,既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又很好地发展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现象的解释,实际上也是对猜想的一个调整。

  (五)陈述结论

  1.交流

  请各小组代表陈述本小组对数据的解释。虽然各小组的数据不同,但平均身高和平均度长都是近似相等的。这说明我们的猜想在小组范围内成立,那在全班范围内呢?

  2.汇总

  汇总各小组的数据,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度长。

  3.结论

  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和度长是近似相等的'。对于身高和度长这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其中的一个来估计另一个。

  这实际上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了差异,在讨论中得出了结论,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进一步体会了“运用数据作出推断”这一基本的统计思想。同时,通过陈述自己的结论,既锻炼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反思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教材要安排这样一个数学活动呢?度长很少被提到,那研究身高和度长的关系还有意义吗?难道只是为了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吗?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和课标,逐步领会了其中的深意:身高和度长是两个随机量,学生开始收集的数据都是杂乱无章的,但通过这节活动课,我们可以发现,看来没有关系的两个随机量之间也存在某种关系,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身高和度长近似相等。从哲学上来看,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有结构的、生动的世界。随机现象也存在类似的关系,而寻找这些关系,就需要我们运用统计的知识对数据进行恰当的处理,找出其中的规律。

  具体在本节活动课中,要始终把握“一个关键点,明暗两条线”,以点带线,开展活动。活动的关键点是猜想。通过观察、联想、猜测、验证、交流的过程,串起明暗两条线。明线是:使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运用数据作出推断(体现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暗线是: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和交流,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说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比身高》教案10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身高尺测量身高,初步了解正确的测量身高的方法。

  2、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运动、睡眠等)

  3、培养幼儿的测量兴趣和探究欲望。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身高尺、铅笔、记录好身高的表格与空表格各一张、幼儿测量身高的录像片段、记录纸。

  教学重难点:

  掌握正确的量物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活动过程:

  (一) 比较刚进幼儿园时的身高与现在的身高的不同,体会自己长高了

  1、 刚进幼儿园时你有。

  多高?我们班谁最矮?谁最高?

  2、 现在你长高了多少?谁长得最快?(充分利用课前幼儿的记录表)

  小结:每个小朋友在进园的时候都是小小的个子,小朋友是最高的,小朋友是最矮的。现在每个人都长高了,说明我们都长大了。

  (二) 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 你现在有多高?(出示预先测量的数据)

  2、 和老师给你们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比较与正确数据间的差距)

  3、 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观看录像,帮助幼儿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测量的方法不对,测量的结果会不正确。人是否站直、尺是否放平、穿鞋与否、女孩辫子的高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幼儿互相测量,再次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 交流讨论,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1、 你长高了吗?长高了多少?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

  2、 怎样才能快快地长高、长大?(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平衡营养、加强运动、保证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快快地长高长大。

  (四)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小朋友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怎样才能让自己快快长高呢?

  小结:影响长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强营养、多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帮助我们快快长高。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继续用正确的方式测量他人的身高,布置“成长快乐”的宣传画,请幼儿到中班和小班进行健康宣传。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的事件,让幼儿将自己生活中的知识带到活动中,使幼儿感到无比的亲切。“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活动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百科:女孩比男孩身高发育的早,在12-13岁为快速增长时期,到19-23岁开始停止增长,而男孩身高发育的晚,在15-16岁为快速增长时期,到20-24岁停止增长,四肢长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长了。

【《比身高》教案】相关文章:

《比身高》教案09-04

转身高二作文08-25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比身高》教案03-26

差2厘米当不成老师为人师表得限制教师身高?(教师中心稿)04-14

小班教案_课件教案04-09

《边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窗》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窗》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劝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散步》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