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案

时间:2021-11-22 13:43:1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巷深处》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巷深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境教学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自己注音、释义。

  2、搜集有母爱的诗词、谚语。

  3、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初通文意。

  2、搜集有关母爱的诗词、谚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无时无刻的感受到母爱。于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就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同学们,你们知道都有哪些关于母爱的诗词谚语吗?(儿行千里母担忧”(谚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谚语)“长江能容百代客,寸草难报三春晖”(对联)“难偿世上儿女债,可怜天下父母心”(谚语)“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母亲的形象,她虽是养母,却胜过生母,她以一位母亲的崇高无私的爱呵护着“我”长大,但“我”却在长大后,对于抚育“我”长大的养母产生了隔阂,对养育“我”长大的贫困的家产生了厌恶之情,并且离开了它,养母与“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母女二人后来的生活又怎样了?让我们带着对文中这母女二人的命运和情感的关切之情来阅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

  1.正字、正音

  瘦瘪叩击哽咽黝黑憧憬揶揄执著名正言顺

  炫耀荤菜造孽蹒跚油腻熏黑斑驳费解落寞

  2.思考: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三、再读课文,品味母爱

  1.学生交流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同学们,在母亲为我无私付出和我情感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生许多让你感动的事来,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参考:本文写盲母对养女的爱质朴感人,伟大的母爱蕴含在平凡的事情之中:

  (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

  (2)为了“我”,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3)抱着“我”处处炫耀,为“我”和别人吵架;

  (4)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

  (5)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6)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7)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

  (8)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盲母在生活中对养女的深沉无私而又无微不至的爱,读来感人至深。

  2.讨论:文章描写盲母爱养女的生活片段的文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本文写盲母的几个生活片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按照这条线索,“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

  (1)对生活感到满足,并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

  (4)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变化的原因是:幼时纯真,长大后虚荣心作祟,后来,老婆婆的一番话教育了“我”,打动了“我”,从而使我悔悟,情感回归。

  四、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

  五、小结: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申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板书设计

  小巷深处

  林莉

  盲母(爱)养女

  (1)收养“我”满足、自豪

  (2)搬家时感

  (3)为我吵架沉默、回避

  (4)该脾气间情

  (5)终年辛劳淡忘、隔绝

  (6)为“我”骄傲顺线

  (7)抑制感情悔悟、感激

  (8)送生活费、营养品序索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小巷深处》这篇文章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那么,具体是母亲的哪些地方感动了我呢?

  二、自由阅读课文,品味母爱

  1、边阅读边思考:文中刻画母亲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思考讨论)

  参考:本文刻画母亲用了多种描写方法:

  外貌、神态描写:

  (1)“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的辛劳、苍老,写出了“我”对母亲无私的付出的敬佩和赞颂。

  (2)“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

  (3).“在风中,她的脸……又仿佛在等候。”表现了母亲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母亲痛苦又坚强的心情、神态。

  (4)神态:“她依旧满面春风”巧妙地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

  总结:以上几处是对母亲外貌、神情刻画的句子,它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同时,也抒发出了“我”被母爱打动,有深深的自责的思想感情。

  语言描写(略)

  动作描写(略)

  2、反复阅读末尾3节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感情。

  参考:形象是感情的寄托,“村旁那长长的路…长长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暗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姿、充满憧憬的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感情的形象,作者借对这些形象的描写,抒发了“我”对盲母的理解、感激和至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理解主题

  参考:本文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而无私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敬爱、感激之情。感情极为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所在。

  四、感悟母爱: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段最想对妈妈说的话(教师也可以说说)。

  妈妈,我想对您说……

  (想想你的母亲为你付出了多少,你是怎么回报的)

  妈妈,我想对您说:“您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三十年的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今天,作为人民教师的我-您的孩子,正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着,我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不敢说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样伟大,但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将我们包围.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五、小结: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六、布置作业

  以《亲情》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

  (1)选取两三个生活片段,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主题;

  (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写出真情实感。

《小巷深处》教案2

  一、自然动情地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

  “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

  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

  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

  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

  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

  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

  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

  5.竹棒的作用?

  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

  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

  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

  1.微薄收入收养“我”。

  2.所有积蓄换住处。

  3.为“我”改变泼辣性格。

  4.终年辛勤劳作。

  5.把“我”调养成“千金小姐”。

  6.“我”厌恶家,母亲抑制感情,表现平静。

  8.偷偷探望,托人捎物品。

  同学们都很投入,突然最不爱发言的一名同学站了起来,若有所思地说,“老师,请您把大屏幕的内容返回到疑难问题。”

  “好。”师照着做了。

  “我发现问题2、6、8属一类问题,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能用文中‘我’的感情来解释……”

  他的话还没说完,班里另一位同学插话道:“我也看出来了,由于虚荣心在作怪,所以孤女回避、厌恶家庭,从而不理解盲母的苦心,这也是老婆婆叹气的原因;‘淡忘’一词也能用这一点来解释。另外,‘记得’是说孤女被母亲深沉无私的爱感动后,翻然悔悟,它和‘淡忘’不矛盾。”

  又有同学补充说:“文中‘我’的感情前后不一致,看来,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并且文中写的表现母亲对女儿的爱的'事例好象与女儿的感情变化有什么关系。对了,感情是全文的线索,事例是在感情变化中逐步展开的。

  “对!”师非常肯定地说,不知为什么,竟然有一些激动。

  “有道理。”同学们也议论纷纷,随即,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文中‘我’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呢?”

  通过讨论,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但这时,师发现,一名同学溜号了,突然想出了一个“坏”主意,让那名同学上黑板按顺序贴上写有女儿感情变化词语的纸条。并宣布,如果贴错了,要罚唱歌。遗憾的是他贴对了——满足自豪、沉默回避同学、厌恶家、淡忘家、母亲、感激、悔悟、流泪。大家没能听到他唱歌,不过也许以后他不会再溜号了。

  小插曲过后,同学们又展开了对竹棒作用的讨论。

  有的说它是盲母的伙伴,有的说它是女儿的替代品……说法不一。看来这个地方是个难点。于是,师点拨:“竹棒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具体形象,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这是抒情散文常见的写法。文中青石板、小巷等事物也是同理。”

  “老师,”一个同学站起来,“文题不符原来是我提出来的,通过您的见解,我明白了,它们不但相符,而且题目拟得非常好。‘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小巷之深,代表母女间感情深,正所谓——小巷深处寄深情。”

  “好!”师情不自禁地为这名同学喝彩:“她自己解释了曾经不懂的问题,可见这节课很有收获,这是我所希望的结果。”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小巷深处寄深情,这不是文章的主题吗。”

  “对呀,”师欣慰地说:“大家配合得很好,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恭喜你们!”

  三、总结式的拓展

  师:“同学们,你是否赞同文中“我”的做法与想法?”

  生:“很多同学都不赞同“我”以前的做法与想法子,但肯定了“我”知错就改的优点。”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我也想说两句,我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向我们班的康宁同学表示我的敬意。因为她的父母都是盲人,而康宁却从没嫌弃过他们,这种纯真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掌声中,师代表全班同学送给康宁同学一份小礼物,她激动地哭了。

  师:“我想以康宁同学为代表的七年四班同学都是深爱着自己父母的好孩子,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来回报他们的深恩!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写给母亲的歌——闫维文的《母亲》,肯定心中还会涌起新的波澜。”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儿,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光,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教室里响起了嘹亮的歌声。

  四、布置作业

  师:“回家后,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她们的深深的爱意。”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个性化发挥,如让学生大担提问,由此引入对课文方方面面的分析等。在积极转变教师角色的同时,能够努力改变课堂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但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分析能力。但也存在不足,如果改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有的时候只注重学生表面上的活跃,而忽略了心理上活跃等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小巷深处》教案3

  一、设计思想

  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想。

  二、教材分析

  《小巷深处》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内容以写人的记叙文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四篇课文都洋溢着强烈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小巷深处》是一篇抒写母爱的感人散文。文章以“我”对养母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语言浅显感人,是一篇唤起学生亲情教育的好文章。我们可以以此培养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文无论从情感内容还是从能力培养上都是对前一课的延续和深入,在写人记叙文的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独立,叛逆心渐强,但事实上又离不了父母的照顾,不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这正是他们的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更需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会珍惜亲情,感恩生活。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文章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母爱,赞美母爱,从而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文教学要求,确立了以上目标。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确立依据】1、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2、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通过吟诵关于母爱的警句诗文、创设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浓浓的母爱氛围。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整个课堂。

  2、稍加点拨法

  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不做过多的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朗读品味法

  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语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以读促悟,加深对母爱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吟诵交流写母爱的警句歌词和诗文等,导入课文。

  【确立依据】由此导入新课,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 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检查预习情况: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瘦瘪 炫耀 执著 揶揄 哽咽 蹒跚 憧憬

  2、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句式“这是一个……的故事”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确立依据】检查字词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概括文章内容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三)整体感知,讨论交流

  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是盲母对女儿的爱的表现?

  (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的收入收养了“我”。

  (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3)为了“我”,她改变了泼辣的性格。

  (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的很平静。

  (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2、齐读文中具体描写盲母爱养女的生活片断的文字。想一想:这些事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1)时间顺序。

  (2)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3)这些句子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从而可知养母是一个善良宽容、坚韧执着、默默无私奉献的辛勤母亲。

  3、对一个这样疼“我”爱“我”的母亲,“我”是不是一直也如此的爱她呢?“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是。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四个阶段: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

  (4)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满足——厌恶——淡忘——悔悟(情感变化是贯穿本文的线索)

  原因:很虚荣的在乎外人的看法。

  小结:我最后悔悟了,是母爱的无私伟大感动了我,使我这个虚荣无知的孩子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

  【确立依据】

  1、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体验。

  2、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

  3、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强调归纳总结的方法,以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里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五)布置作业

  1、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2、朗读全文,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一个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

  (二)诵读品味,领悟真情

  1、教师朗读第25、26自然段。

  2、学生伴随着音乐饱含深情地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感情。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

  明确:(1)这几段文字,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2)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3)我回到了小巷深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确立依据】1、教师朗读主要对学生朗读起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获得启迪。2、文章中小巷和竹棒是寄托作者情思的形象。这是文本重要内容,而又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需要教师点拨。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2、小组讨论 :根据本文内容,你觉得“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1)对“我”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2)认为“我”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为她是一个被捡来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是老师、家长没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错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表扬的。(该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运用“本文妙在……,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的句式 ,从任一角度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1)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它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2)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3)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作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4)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5)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确立依据】开放的问题。学生可以借此深入体悟作品带给自己的启示。

  (四)感情拓展

  其实母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一定非得都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母爱才感人。细细回想起来,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儿女远行时的叮咛,一道过早爬上眼角的皱纹……做儿女的,要善于从这些琐事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

  1、引导学生回忆与母爱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

  2、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确立依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母爱引起共鸣,畅谈对母亲的回报,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观察你身边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六)布置作业:

  1、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多和母亲相处,主动邀请母亲参加学校活动,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伟大的母爱。

  【确立依据】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后作业里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积累(第一课时作业)、习作、体验。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描写,联系生活加深体验,也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盲母 爱 养女 描写方法

  收养抚育 满足、自豪 外貌描写

  搬家

  改脾气 沉默、回避 神态描写

  终年辛劳

  为“我”骄傲 淡忘、隔绝 语言描写

  抑制感情

  送生活费、营养品 悔悟、感激 动作描写

  【确立依据】这一板书揭示出本文叙事的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够体现上课流程,并着重揭示了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小巷深处》教案4

  一、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 的人”、“妙在 ,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5、 安排 2 课时

  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 入:

  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

  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

  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按句式说话:这是一个 故事。

  瘦瘪 炫耀 执著 揶揄 落寞 哽咽 蹒跚 憧憬

  3、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 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回答)

  6、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教师示范,学生发言)

  7、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8、质疑: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作点拨)。

  小结:

  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第二教学板块:品味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自己先小声地各自说,然后发言)

  2、教师: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 ,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

  3、教师示范: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们按句式发言)

  4、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小结:

  通过理解课文、品味课文,我们感受到小巷深处那深深的母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感受。

  第三个教学板块:感悟课文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前后桌讨论交流,而后上台发言)(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

  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母爱事那样的无私与圣洁,母爱也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教师示范:母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4、比较阅读:《又见秋风起》(参阅《教师用书》P55)

  5、小结: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6、布置作业:

  ①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读书文摘卡”上。

  ②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小 巷 深 处

  林莉

  养母:

  收养 弃婴 改变性格

  含辛茹苦 为我骄傲

  每月送钱 忍受孤独

  “我”:满足——疏远——淡忘——悔悟 虚荣

《小巷深处》教案5

  教学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 自悟、 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感悟故事,体会“母爱”,懂得 “亲情”。

  3、综合听、说、写、读能力的整体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流程:

  1、学生活动:说出一个你最喜欢、最敬佩、最感激的人,并且作一个生动、形象的评价。(评出最佳表述者)

  [培养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教师参与:我的母亲是一个美丽无私、善解人意、宽宏大量的'人。(为导课做准备,师生互动)

  2、创设氛围:激情导课(图片)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每一个人,从襁褓中的婴儿,哪一个没有吮吸过母亲甘甜的乳汁?从步入神圣的校门,哪一刻离开过母亲辛勤的抚养?从踏上人生之路,哪一天听不到母亲殷切的问候?……然而就在今天,我要为我的母亲唱一首赞歌: 因为她是一位特殊的母亲一一她是我的养母,此刻,就让我们携手步入《小巷深处》找寻母亲远逝的身影。[导语的语言亲切而感人,使学生不仅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

  3、积累词汇,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 ①在练字本上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汇(6人一组进行评比,展开竞赛,评出最佳书写者)[学写规范通行的正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选择朗读,讦出最佳朗读者)[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参与:教师选读几个段[普通话流畅、感情投入、感染学生,引来热烈掌声]

  4、浏览全文,感受母爱

  学生活动:读完全文后,请你找出课文中表现母爱的具体描写(6人一组,分组活动,前三组找前半部分,后三组找后半部分)[合作、探究学习、分工解决问题,学生竞争发言,回答踊跃,在阅读中了解语言、动作、神态、 肖像等人物描写方法][这里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5、整体感知、提炼主题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说出了母爱无私、亲情感人的主要内容。

  6、理解亲情、感情升华

  教师再次深情小结全文,同学们精彩的朗读的发言牵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的确,母亲是一位可亲可爱的人;母爱,一种不求回报的情感;亲情,全人类美好的夙愿。现在,让我们一起奏响亲情的旋律,谱写亲情的诗篇。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课文25一一29段(慢,深情)

  7、联系生活、片断训练

  在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尝试用不同的确描写人物方法。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情绪活跃,思维敏捷。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浏览全文、感受母爱”的活动中,通过分配完成任务的方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意识。而且配合了读、说、写等语文活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师生互动,增添了课堂气氛。但是学生在书写时总是匆忙完成,达不到日日练、月月练,写好规范汉字的目的;在口头表述时,学生没有真正发自内心,而流于表面,没有收到先声夺人的预期效果。

《小巷深处》教案6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2、交流与沟通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母爱,使学生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4、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重点:

  理解母爱,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难点:

  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导入:

  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看过之后你要告诉我母爱是什么?(多媒体)(将学生的回答提炼成诗)

  母爱是滋养生命甘甜的乳汁

  母爱是连夜整理的沉甸甸的书包

  母爱是那枚柔软温暖,爱意绵绵的枕头

  过渡:母爱如淡淡的风,浓浓的酒,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深林里有母爱,在小巷深处同样有母爱,就让我们走入小巷深处去感受一份普通又别致的母爱。

  二、品读文本,增进情感

  1、请看小导航1:(多媒体)

  ○A、请用为了我为开头诉说盲母为作者都做了什么?

  ○B、汇报中可以补充、辩驳。

  ○C、可以评价同伴的'回答。

  (把学生的回答落实到母亲的内涵上,如:勤劳,忍耐,容忍等)

  过渡: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而悠远,在盲母所做的这些事情当中,哪一件使你最感动。(多媒体)

  小导航2、

  ○A、哪里最感动,为什么?

  ○B、说一句以母爱是为开头的诗。(可选择,如是B而且好就写上黑板)

  过渡:这鲜活的感动,是因为母爱,这芬芳的感动,也是因为母爱,盲母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感动,它是否使你联想到了你身边的人给予你的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多媒体,母亲形象)

  三、思维拓展,升华情感

  1、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

  2、谈感恩回报。(要点拨学生说出,行动的,想法的,语言的)

  过渡:母爱是极其普通的,他就是那枚枕头,他就是那根竹竿,他就是

  就让我们将这份感动传承下来,分享给身边每一个爱我们的人。就让我们把母爱美丽的感动分享给在座一直陪伴我们的所有人吧!(齐读黑板上的写成的诗)。

《小巷深处》教案7

  6.小巷深处

  林莉

  总体构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文人物性格和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思路

  按照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品读课文、感悟课文这四大板块层层推进,让学生从文章中体味到母爱,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学法

  用孟郊的《游子吟》导入,用感人动心的MTV《懂你》创设情境,通过自主、 合作、探究,让学生的心灵爱到冲击与震撼, 引起共鸣,张扬学生个性,真正理解、

  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MTV《懂你》,创设情境。

  一、导入

  同学们,几年前香港曾经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评选活动,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荣登榜首吗?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

  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世界,就感受到了这浓浓的母爱。可是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个出生一个月的婴儿,被遗弃于荒野,一个双目失明的母亲把她抱回家,并倾注了她所有的爱。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这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二、感知课文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故事。

  三、理解课文

  ①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②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品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事例,试着有感情地读读

  2、学生朗读,全班学生点评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五、感悟课文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在平凡的生活中母亲是如何关爱他的。

  2、播放《懂你》

  六、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探讨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母爱,感受母爱的伟大。我认为教学中应以情字为突破口,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学生。

  设计亮点

  把品读课文设计为亮点。

  专家点评

  《小巷深处》是语文版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课,课文主要记述了一个盲母亲收养我,为我付出了无私、深沉的爱的感人事迹,通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表现出深沉、无私、伟大的母爱。本教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感受母爱的伟大,整个教学过程把读读、议议、品品、说说当作最基本的手段,配以电教媒体的辅助手段,使教学进行得顺畅,主线突出,重点明确,同时使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让更多的学生都获得了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学科融合, 自读自悟,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1、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策略,应当是二十一世纪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本教案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了这一现代教学理念。教师把语文与音乐结合起来,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情感情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2、本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引出了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学中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较为明显。本教案中MTV的'运用,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课堂训练意识,培养学生能力。

  1、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读则能充分发挥出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说,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小巷深处》叙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可在平实的叙述中却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感情。感情是抽象的,很难通过字面分析理解。本教案的读贯穿始终,默读、轻声读、自由读、范读、配乐读等举措,大大增加了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从而把课文的内容理解和感情体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逐步获取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2、练习设计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内感受到母爱,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从而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另外,本教案的结课较为成功。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俗话编筐编箩,全在收口,是因为有了好的收口,筐,箩才会结实耐用。一堂课的收口也是如此。本教案的结课从上一环节MTV入手进入课内,又拓展开来,真诚地请学生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这样的结尾有如品尝香茗,回味隽永。

【《小巷深处》教案】相关文章:

《小巷深处》的教案09-08

《小巷深处》教案03-02

小巷深处说课稿11-03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09-28

记忆深处作文08-16

记忆深处日记09-17

记忆深处高中作文08-16

深处记叙文12-22

初中作文:记忆深处08-11

记忆深处的初一作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