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高校审美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03 16:03:17 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高校审美教育研究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高校审美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非人们所说的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它抛弃了传统的审美无功利思想,淡化了传统美学所强调的精神价值,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高校审美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必须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审美教育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高校审美教育

  当今社会和文化的一大变化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使审美和艺术走出了象牙塔与大众日常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它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转而成为公共资源并日趋日常生活化。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语境下,既给今天高校的审美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这一时代语境下高校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试着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语境中对当今高校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阐释

  自从陶东风2002年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一文之后,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我国文艺界、美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直到今天也是方兴未艾。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由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提出。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以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代表,他们打破了艺术和日常生活的界限,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二是“将生活转变为艺术作品的谋划”,这一谋划致使审美消费成为时尚。三是日常生活的符号化和影像化。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日常生活日趋被符号化和影像化,使现实世界成为一种虚幻空间。[1]如果说费瑟斯通主要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描述的话,那么韦尔施却是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理论上的阐释。

  通过费瑟斯通和韦尔施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描述和理论阐述不难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审美和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从以往只是少数人享有的专利和特权转变为公共资源。它们不再局限于博物馆、画廊、音乐厅,城市广场、街道花园、住房设计、美容院、甚至日常生活消费无处不存在美的元素。在这处处充满着美学元素的时代里,无疑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机遇,从而提高人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在消费主义社会和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呈现出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日常生活审美化抛弃了“审美无功利”的审美观。康德提出的“审美无功利”被传统美学奉为经典,然而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审美消费不只是精神的享受,更多的是身份、地位和权利的表征;审美设计也不再是为了美而创造美,而是作为一种经济策略,大都是为经济目的服务。其次,日常生活审美化淡化了传统美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传统美学所强调审美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在今天变成感官享受,大多“美的事物”只是借助了艺术的审美形式而抛弃了艺术应具有的精神文化品质,正如李艳丰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阐释和文化批判》中所说的从“精神的美学”变成“眼睛的美学”。[3]最后,日常生活审美化使人们辨别美与丑更具有挑战性。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事物披上了美的外衣,甚至有些是在鼓励感性欲望的膨胀,因此,韦尔斯认为美的整体充其量变成了漂亮,崇高降格成了滑稽。当人们面对着众多“美的事物”的时候,很难辨别出哪些是真正的美的事物。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现状

  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此种时代语境之下,审美或艺术从象牙塔走出来成为公共资源,这一优势使当代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美或艺术,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自身的局限性对当代大学的审美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审美观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从而阻碍了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尽管具有某些片面性,但比起泛泛而谈来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根据调查问卷,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审美观具有时尚性和通俗化倾向

  时尚与流行是当代大多数大学生的追求之一,从他们的发型到服饰再到日常文化消费无不如此。发型要新潮,服饰要流行,这在当今校园里面已成为普遍现象;阅读早已进入“读图时代”,纸质图书鲜有人问津;迷恋的歌曲也不再是高雅的古典音乐,而是那些具有时代特点的网络歌曲和流行音乐。当问及到“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时,喜欢古典音乐的占26%,红色经典音乐的占8%,而喜欢流行音乐的占了66%。追求流行与时尚不可避免地走向通俗。通俗的东西并非全部都不好,在古代文学中有不少通俗易懂之作,也不失其为经典,但在当今时代的通俗里面夹杂着许多低俗的气息,比如电影里面的色情、暴力片段,或者宣扬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这些往往会使人们的审美观走向低俗化,导致内在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精神的不健全。

  (二)审美标准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精神价值之追求

  当人们进入到读图时代的时候,日常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阅读不再走进图书馆,欣赏音乐不必到音乐厅,只需在家按上几颗按钮即可,走在大街上,各种漂亮的物象跃入人们的眼帘,日常生活视乎被美的物象所包围。其实不然,这些所谓美的事物只是给予人们一饱眼福而已,其内在缺乏自身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在这样的时代语境里,大学生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评价事物美与不美的标准首先注重的是外在的光鲜,至于事物所具有的精神价值是其次。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当今大学生们崇尚的是那些富有刺激和情调的音乐和影片,那些具有丰富韵文的古典音乐对他们来说早已过时,那些富有人生思考和教育意义的影片也不在他们喜欢之列。在看电影电视时,他们注重的是变幻多端的画面和影视明星,至于画面背后所蕴含的人生思考则很少去发掘,影片留给他们的不再是精神的满足而是感官的刺激。当问到他们“看一部影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72%的人选择“消遣”项。

  (三)审美能力的缺乏

  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是审美发现、审美欣赏、审美感受以及审美判断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尽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被美的物象所包围,但真正让当今大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和判断美丑的时候却很困难,这与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息息相关。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在视觉影像的冲击之下,使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发生转向,从追求精神愉悦转变到感官刺激,意蕴丰富的古代诗词和山水画已难以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欣赏京剧在大学校园更是少见。除了审美发现能力和欣赏能力的缺乏外,他们还缺乏应有的审美判断能力。在问卷中显示,在判断事物的美丑时,有53%的同学是根据感觉经验,7%的是凭借当时的心情,有40%的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即便有40%的同学在评价事物美丑时是根据审美观念,但他们的审美观念大多也是以追求感官刺激为目的的。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高校审美教育的策略

  尽管目前高校的审美教育受到了许多高校领导和有识之士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出现了一些缺失现象。比如重智轻德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对美育没有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根据以上对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高校审美教育的意义更加突显。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合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合格青年,高校审美教育应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精神人格的重塑。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高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下消费主义思想意识盛行,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浮躁,价值观念发生变异,无私奉献精神匮乏,自私自利之心比较严重,缺乏应有的价值判断能力,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强调高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非常有必要。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中提出了美是真与善的中介和桥梁,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也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都强调了美育在培育人才方面的中介作用。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抛弃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给它以独立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审美教育的实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规范他们的价值取向,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普及美育课程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中学阶段很少设有美育课程,问卷调查中显示,在中学阶段接受审美教育的情况是:有29%的同学从未接受过,45%的较少接受过,26%较为系统地接受过。从这些数据来看,高校应加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补缺中学阶段的空白。尽管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美育课程,但基本上是开设在人文学院,理工学院开设美育课程的极少,即使开设也是选修课,只有极少的同学可以选修,这就等于说有很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获得审美教育,这与我国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不相吻合。既然美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今天,审美教育应该得到普及,为此,将美育课程设为公共课是非常有必要。另外,要加强美育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美育课的高质量、高效率。

  (三)美育应落实到学校教育的一切环节之中

  在1999年颁发的《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美、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但目前的高校教学中,那种重智轻德的理念还比较严重,没有将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书与育人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在大学生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学校各个学科专业、各个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也是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创造美的教育境界的共同追求。并非只有文科才与美育有缘,理工科同样可以将美育贯穿在公式、图形的讲解之中。在2001年10月,数学家陈省身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先生的80寿辰上发表了《数学与美》的演讲,与之呼应,杨振宁在陈省身90岁生日前作了《物理与美》的报告。由此可见,理工科并非与美无缘,只是人们没有发现其中的美而已。其实,无论是深邃的宇宙奇观、奇妙的生命现象还是数理公式或图形处理都可以作为美的媒介,让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审美想象,激励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四)大力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丰富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同时对优良的学风、教风和学风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许多方面,校园环境的美化、学术讲座的开设、典型人物的现身说法、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以及各种比赛活动的开展,都属于校园文化之列。

【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高校审美教育研究】相关文章:

日常生活日记02-10

日常生活的日记11-07

日常生活日记08-27

日常生活周记12-26

关于日常生活日记11-09

日常生活周记07-14

小学日常生活日记08-20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3-02

有关文学教育国内研究现状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