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时间:2022-10-05 11:04:56 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同样一棵树是会结出大小不同的果实的,同样一种教育方法也不会适合每一个孩子。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父母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的特性充分的表现出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不了解孩子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虽然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但它是有规律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课题,因为他有不同的特点。

  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好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们听了很多专家的报告,看了很多书,可是在我孩子身上一试就不管用了。”其实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包括任何一本书上介绍的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你一定要和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一定要适合你的孩子,因为你孩子的特点可能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我们的调查发现,95%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大学。这当然可以理解,高学历便于他高素质的形成,便于他的就业、幸福生活。我们还有54%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拿到博士学位。这两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呢?这对大多数的父母来说是绝对不能实现的。中国高校的扩招,今天能够进入大学的同龄人不过是19%左右,当然一些大城市多一些,但整个中国的比例还是很低的,读博士的比例就更低了。这个时候有半数以上的父母都要求孩子将来拿到博士学位,这个目标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大学里没有那么多位子。

  更糟糕的是我们还有83.6%的中学生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大家想想看,这怎么可能实现呢,这是永远不可实现的。前15名只有15个人,83.6%怎么办呢?这样的要求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挫折感、失败感,因为他没有办法实现你的期望。而孩子多么希望满足父母的愿望,孩子觉得:我让父母高兴就是满足他的愿望。但是您的要求太高了,他拼了命也做不到,那他只有失败,这种失败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很大很大的。

  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就我刚才说的4个字“扬长补短”,长的地方千万别给他打掉。

  有的爸妈说:“老师,我孩子学习差极了,就爱画画,不要命地画,我恨死了,就把他的画收起来,不许他画画,必须得学别的。”

  我说:“你可千万别这么做,你孩子能感到快乐的,大概剩下唯一的一点就是画画了。你把画画给灭掉,你就把孩子的希望给灭掉了,千万别这么做。你得说:‘画画好,我们要想方设法支持你画画。’要永远让他想坚持就坚持下去。但同时得补短,他别的学得再差,你都不能把画画给他压抑掉。

  每个人都是靠优点活着的,是靠你的长处成功的,而不是靠你的短处成功的。父母必须坚持的一条就是,你明知道孩子在某些方面是短处,或者不排在前面,排在后面,你就不能指望他拔尖。你可以跟他讲:比如为了升学,为了什么啊,你需要学习数学,但是我知道你学数学有些困难,只要你尽力了,达到一般的水平,或者努力让它好一点,就可以了。一定不要让他有过大的压力。”

  父母了解孩子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了解孩子之后,采取的策略就是扬长补短。对孩子的弱项要多鼓励、多帮助,但是不能指望他达到一个高的水平。他不是不想,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达到高水平,他是达不到。所以父母要正确对待这样的问题,不要太逼迫孩子。

  如何了解孩子

  1、认知型。

  这种孩子是完美主义者,做事会比较细,比较规矩,古板,听话,偏内向,上课盯着老师,是老师最喜欢的类型。这样的孩子要以赞美、鼓励为主,不能有压力太大,否则会变自卑,失去信心。

  2、开放型。

  这样的孩子个性活泼、好动,不守纪律,对家长、老师的要求,一般是当耳边风,但接受知识的方式多是听觉型的,别看满场跑,但知识听得进去,问问还真会,也就是常说的那种顽皮但聪明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别多唠叨,唠叨也没用,他不会听的。关键是要先提要求,如“你要先做作业,做完可以看电视等喜欢的活动”,如果他不听,也别再说了,等他要看电视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决不妥协。即使哭闹也要坚持住,时间长了他就能自觉养成好习惯了。

  3、模仿性。

  这样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常常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别人的动作举止。这类孩子跟爱学习的孩子在一起就爱学习,跟爱玩的一起就爱玩,所以家长要常关注他跟谁在一起。这类孩子对家长的要求也很高,如果你老打麻将,他肯定也学。“孟母三迁”是有道理的。

  4、逆思型。

  这类孩子最难带,最容易心思不健康,一定得细心呵护。这类孩子不合群,孤独,性格逆反,什么都要跟别人反着来,爱跟老师、家长唱反调,开口就是“我才不呢……之类”。老师最头疼,不喜欢,特别是与不懂孩子心理和个性的人,更容易产生尖锐冲突。有这类孩子的家长一定得跟他多沟通,对他多用逆向、反向激励法。

  你了解孩子吗?还是只是对他一知半解呢?下面我们帮你列出一参考项,让你对孩子的个性有更好的理解。

  活动量:他是一刻不停地奔跑还是会静静地停下来闻闻花香;

  规律性:他每天都会在接近的时间里吃饭、睡觉,还是很少让你有规律可循;

  趋避性:他十分乐于接受新鲜口味,还是对无论见过多少次的邻居依然躲躲闪闪;

  适应能力:他到了奶奶家依旧能够平稳入睡还是只能适应自己的小床?

  情绪:你每天上班后他都高高兴兴地迎接你还是一见你就会哭闹一通?

  持久性:他可以长时间集中精神于你们的游戏,直到你说“我们该结束了”,还是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和事物的影响。

  反应强度:他对陌生人无论喜恶都反应强烈,还是即使受到轻微伤害依然保持微笑与安静?

  敏感程度:他可以马上分辨出你更换了奶粉的品牌,还是即使尿裤已经厚厚地也没有什么不适?

  注意力分散程度:他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很快以玩具、电视节目分散他的注意力,还是即使唱歌、抚摸都不能安抚他的情绪。

  孩子是父母基因遗传的产物(天性),毫无疑问,他们会受到周围环境和意见的影响(后天培养)。最近调查显示,基因与内在个性特点担当了人们之前从未想到过的重要角色,但是我们依然不了解两者之间准确的比例。或许我们应该更力口着重了解,孩子是由天性和后天培养两者结合所造就的产物,而且同时他们也产生了一些属于自己独有的特质:他们的精神和个性。这些因素融合了为生存和发展所做的个人决定,由此形成了他们的个性。大部分人都会讨论孩子的天性和后天培养过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基于阅历所做的个人决定的影响,而这个因素却至关重要,当我们带领大家走进孩子的世界时,必须要多次回顾这些因素。

  你是否注意过出生在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尽管有同样的父母和同一个家,却有着惊人的不同特点?这是因为每个孩子基于自己对世界不同的认识,会做出不同的决定。某个孩子可能会说——“我喜欢安全”,而另一个孩子会说——“我感到经受了挫折”。父母便需要花时间去准确了解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并且还要学会接受现状。

  家长们请时刻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

  如何了解孩子的思维

  一般思维能力强的孩子都具有以下5个特征:

  特征一:创造性

  对于创造性强的人来说,他们总能对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别人想不到的,他都能够想到 。

  特征二:全面性

  一个人看问题时不能只看片面,要从不同角度整体地看待事物,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思维强。

  特征三:逻辑性

  逻辑性强的人,想问题严密而且科学,不穿凿附会,不支离破碎,得出的结论有充足的理由、证据,前因后果思路清晰。

  特征四:独立性

  独立性强的孩子,思维能力也必定强。无论他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独立完成,从中找到答案。即使他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也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特征五:灵活性与敏捷性

  灵活性与敏捷性强的人,在生活中总能反应迅速而且灵活,不墨守成规,能比较快地认识、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人让少年曹冲称一头大象的重量,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大的难题啊。可是曹冲却能够迅速而灵活的独立思考,很快就有了办法。他先是让大象站在船里,刻上水位记号,然后把大象拉下来,往船上装石块,达到原来水位记号停止。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的思维力很强,上述几个特点都表现出来了。

  如何了解孩子的心思

  招教孩子爱学习

  第一招:先易后难

  我在家教孩子学英语,但有时儿子就是不想学。这时候,我会使一招——先易后难。

  “儿子帮爸爸倒杯水。”这个任务他很乐意。倒好后,我就会夸他:“好孩子坐下。”把他拉在身边就可以学英语了。你要是一开始就说:“该学英语了。”他可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用这样的步骤,先给他一个相对容易的任务让他做,而且还夸了他,再给他一个稍微重的任务,他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

  第二招:一切准备就绪

  每次学英语之前,我都会帮儿子把要学的东西放在眼前,一切都信手拈来。打个比方说,领导让你干一件事,光告诉你要做什么,但是要做的准备,怎么做都没告诉你。而另外一个领导将这个事情需要用什么,从哪里得到都告诉你了。你愿意跟哪个领导干活?肯定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一个领导。因为这件事做起来好像不那么难了。

  我们要求孩子写作业,或者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在这个时间培养他自理生活的能力,而是让他学到这些知识。所以我们没必要在这个时间花工夫,教训他、教育他,什么东西都要弄得井井有条。帮他准备好一切,就能轻松开始学习了。

  第三招:利用他“最想做的事”

  我儿子特别喜欢米老鼠的杂志,每期来之前都有一种心理预期,于是有时候我就会利用这样一种预期,“你今天学完了英语,就可以买这个杂志。”

  等他学完了,我就会带着他去买杂志。将他特别想做的事情放在一件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后面,就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