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多样化的实质是什么

时间:2022-11-09 18:15:55 泽森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材多样化的实质是什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要以个性教育为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发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材多样化的实质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多样化的实质是什么1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以后,为了保证教材编写的质量,促使中小学教材从“多本化”走向“多样化”,教育部首次组织专业人员对部分实验区所用的实验教材进行调查和分析,对新课程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评价。这项举措将有力地推动中小学教材建设真正走向高质量、多样化。

  每一套教材都应有自己的特色,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新课程要求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而不是雷同重复的“多本化”,这就要求每一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比如,有特定的适用对象,不同的学习素材,在框架结构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知识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以及活动形式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活动案例。

  专家指出,特色必须建立在对教育教学规律以及相关的学习领域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否则,不可能有真正的特色。一些申报立项的材料声称拟编的教科书有地区特色,适用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或是经济发达地区,但显然没有就地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给教学要求、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学生发展带来什么影响进行分析,没有弄清特定的地区或学生群体会给教学和教科书编写带来什么影响,因而就谈不上在教科书中体现学生发展的特定需要,这样的教科书实际上是没有地区特色的。

  特色不是追求表面的时髦花样,或搞程式化的标签。专家提醒说,有的送审教科书共设计了21种学生学习活动的栏目,栏目的花样虽然很多,但并不等于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例如,“讨论”和“交流与讨论”,“实践”和“实践与操作”等栏目之间的界限相当模糊,硬给基本上相同的活动内容冠以不同的名称,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还有,许多活动程式化、形式化严重,要么提出一个足以概括整节课内容的问题要求学生“讨论”,要么让学生复述已有的明确描述和结论。还有的教科书把学生实验探究步骤机械分割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类似的情况在许多送审材料和教科书中都反复出现,把探究活动程式化,背离了探究的真谛。

  特色不是对国外优秀教材的表面化模仿。发达国家对教材研究深入、编制技术手段先进,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不能只对国外教材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进行简单的模仿。据华南师范大学高凌彪教授介绍,有的送审样章基本上模仿国外一些著名的STS主题的科学教材,而没有考虑到STS只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而且国外的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条件、手段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表面地模仿会有问题。应该学习国外优秀教材的先进理念和处理手法,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创造,而不是简单地照搬。

  特色也不是套用某种教育教学理论。有的送审样章声称按某种教育理论来编写教材,但从实际的材料上看,和其他的教科书并没有什么不同,看不出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哪里。据专家介绍,在日本的教科书中,编辑方针不是空洞的大话,在教材的具体设计与编排过程中都有明确、具体的落实和体现。比如,“尊重、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在教科书中就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和设计充分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教科书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尽可能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书中用词亲切、委婉,给人一种亲近感。这种教科书的性质与形式,为教师针对不同情况,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对教科书的功能定位和要求,为实现教科书的价值服务

  传统观念下的教科书是权威的学术著作,是教学的惟一依据,其呈现方式是严肃的、陈述性的。以严格的学术语言向学生陈述有关知识内容,其范例的典范性、叙述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而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如文字的可读性、趣味性、对教学方法的引导则空间非常有限。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首要的功能是作为课堂教与学的工具,就必然要考虑教学的方式方法对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影响。我们知道,教科书的内容安排与教学设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教科书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还要交代教学的背景,提出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安排组织教学活动,对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提出合理的结论并对结论作必要的解释,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和练习。不同的环节要求教科书采用不同的呈现手法,而不能只是单调的陈述。如果教科书只是单调地陈述内容、围绕陈述内容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设计一些活动的栏目,安排一些漂亮的插图,就只能适应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很难适用于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

  专家指出,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如何使教科书的编写有利于探究式的学习,实验教材在这方面成功的案例还不多,更多的是在陈述知识的基础上,加一些“探究实验”或“探究活动”,好像这些实验和活动就是探究,而别的地方就不是探究,将探究规定为某种特定的范式,和整体的教材内容及教学过程割裂开来。专家强调,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应该只是某种具体的活动形式,而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思路,是渗透在整本教科书中的灵魂。如著名的荷兰自然科学系列教材PLOT中的.一本《BRIDGES》的设计,就体现了探究的风格和特点。该教材根据荷兰的水乡特点,以“桥梁”为主题,学习静力学知识,实际上覆盖了传统的静力学中力矩的概念和力矩平衡条件等内容,但没有要求计算,而是让学生从联想、观察家乡的桥梁开始,追溯到古代和当代的各种桥梁和安全知识,分析桥梁的受力情况和平衡的活动与小实验,动手搭建桥梁模型,让学生懂得应如何确定合理的桥梁结构。

  该教材中“桥梁的应力”一节,第一段用生动的文字和图片描述桥梁在汽车经过时弯曲的现象;第二段是学生活动:观察橡皮“桥梁”的弯曲现象;第三段介绍压力的知识;第四段要学生做简单的定性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抗压性能;第五段要学生讨论学校附近的桥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第六段介绍张力的知识;第七段要学生做定性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伸张性能;第八段要学生讨论什么材料适合做吊桥;第九段对前面介绍的知识以及实验和讨论做一个小结;第十段要学生讨论楼房的阳台受到什么样的压力和张力。全书既有叙述,又有问题、讨论、活动、总结、应用等,所有表达方式都是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探究的思路展开的。虽然没有标出探究性活动的字样,但实际上既展示了探究的方法过程,又配合探究的需要向学生介绍了相关的知识。

  专家强调,过于呆板、单调的陈述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教科书的语言应尽量生动活泼,贴近学生,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喜欢去读。但教科书还必须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不能为了追求辞藻的华丽而不顾及内容。

  当然,教科书除了文字之外,还需要有必要的插图和照片,特别是一些高质量的照片。但是,插图和照片不能过多,不能与教学活动的主题毫不相关。此外,教科书是其他多媒体材料的龙头,在适当的时候要把适合的多媒体材料引进来发挥作用,用文字的形式对多媒体材料的内容进行补充、归纳和提高。教科书要有意识地为多媒体的使用留有空间,多媒体的材料也应该配合教科书,发挥印制媒介所不能具备的特长,或展示历史与自然的实现,或演绎优美的文学作品,或示范准确的发音和朗读。

  对学生来说,教科书无论是文字表述,插图版面设计,印刷质量等等,都应该是精品,都应该合乎规范,任何马虎、疏忽或是失误,都是不应该的。

  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教材应为方便学生的学习而设计,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可操作的平台

  专家认为,传统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教师使用的方便,关注的是怎样给教师提供一个明确的教学思路。今天选材的时候,应该更多地考虑是否注意到了贴近学生生活,是否是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在单元设计与编排上,是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是否浅显明了、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在活动设计上,是否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的方式、方法是否做到了多样、可选择与可操作?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的提供是否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展开教学?

  教育学博士傅宜红认为,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差异显著,为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有“农村版”、“城市版”的教材,但不等于说“农村版”、“城市版”的教材就应以农村生活或城市生活题材为主,农村的孩子渴望了解山外的世界,城市的孩子也需要知道农村的故事。我们应该努力使教材更具有适应性,在教材中留出空间,增强弹性,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地区的情况,而且要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教学内容与各地实际相结合。

  比如,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有一篇歌颂江南水乡的课文《水乡歌》,是一首优美、浅显、琅琅上口的儿歌,“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水乡什么多?桥多,东一座,西一座……水乡什么多?船多,千条船,万条船……”课文后面还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水乡歌多?我国什么地方水乡多?”对西北地区的孩子来说,“水乡”、“河塘”、“水渠”是那么遥远、陌生,老师只好通过图片给孩子们增加感性认识。兰州的一位语文教师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让孩子们编出了“兰州歌”,“兰州什么多?风多、沙多、百合多……”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习热情十分高涨。由此可见,并不是只有江南的孩子学《水乡歌》合适,西北的孩子学就不合适。如果把教材后面的问题改为“想一想,编一编,你的家乡什么多?”就可以引发学生对家乡事物的关注,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对于地区特征较强的内容,教材编写者应当充分发挥插图、注释的功能,在插图、解说、注释等处要精心、周到地设计,要有关注不同地区学生的强烈意识。

  教材多样化的实质是什么2

  一、多样化教学概述

  (1)对多样化教学的定义

  多样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突破与有效尝试,传统教育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存在,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个性需要,只着重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将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功能造成了阻碍。在教育创新中、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下首先要对传统教育的“无个性”进行创新,教师要及时地更新教育理念,以个性教育为基础,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并形成个性发展教育理念。

  教师在进行多样化教学前要先对多样化教学中“重视人的个性发展”这一核心进行充分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通过丰富灵活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发展个性,因此初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新的定位,形成并落实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多样化教学。

  初中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再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内容以及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专门的教学环节,构建兼容、开放以及弹性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完善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性格。

  (2)多样化教学的内涵

  多样化教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人本主义思想以及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思想是指一种西方的现代教育思潮,这在西方的教育理念中占据重要位置。人本主义思想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重视人的价值以及人文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尊严以及主体地位,对人性、人的个性以及潜能发展极其追求,人本主义教育家以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为基础,表明人本主义教育要以发展人的个性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智能是单一的,但霍华德加德纳在2000年对人的智能重新进行了定义。传统的智能理论将智力定义为语言能力的认知以及数理逻辑,新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这一点,提出“每个人至少应该具有数理逻辑、语言认知、身体智力、音乐智力、自我认知智力、空间智力以及人际交往智力”。

  二、初中多样化教学的原则

  (1)情境性原则

  霍华德加德纳曾说只要人的`大脑没有受到伤害,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利于培养某一种智能的学习环境,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方面的智能发展上取得显着的成果。这就是情境化教学的科学理论,在课堂上教学就是情境,那么对初中生的教学也必须采取“情境化”的教学形式。

  教学评价要为培养学生在情境中的解决能力服务,教师要使这种能力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就要在实际或相似的情境中进行。并且在情境化的原则下教师的评价与教学是双面性的,评价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相联系,多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2)因材施教原则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存在谁比谁聪明,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只存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聪明。因此学习教育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基于相应的智能教学,依据因材施教原则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在教学中建立充足的信心。

  (3)接受性原则

  不同的智能领域有自己的独特的发挥过程,“尊重个体”在人本主义思想中很重要。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并且在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创设能令学生接受的针对性教学手段,不同的学生智能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教师要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