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雀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03 14:51:5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麻雀课堂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麻雀课堂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麻雀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弱小、被损害者的同情和关心。

  2.读准“翎”、“拧”、“擒”、“衔”、“楞”、“赦免”等词的音。

  3.学习本文细致入微的观察、合情合理的想象,恰当地描写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1. 小麻雀代表了哪类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小麻雀形象呢?

  分析:小麻雀代表了旧社会被损害、被侮辱的弱小者。小麻雀的内心活动,与剥削制度下受压迫、受损害的人们在无法抗拒的灾难中的心理状态极为相似。在旧中国,不是有许许多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小者”吗?他们遭人欺凌,无力反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希望别人照顾,又不能获得实益。作者看到了小麻雀的遭际后,“浮想联翩”由“物”及“人”,见物生情,因而写物写人。

  这篇文章写于30年代。作者自己曾这样说过:“因为自幼受过苦,受过压迫,愿意借题发挥,把心中怨气发泄出来。……我只写出我对他们(指受压迫者)的同情,不敢也不能给他们指出出路。”《小麻雀》所要表达的就是作者同情弱小,关心被损害者的思想感情。

  2.怎样给全文划分段落?

  分析:

  (1)第l自然段:写一只带伤的小麻雀不幸被猫擒住的凄惨情景。

  (2)第2自然段:写“我”追猫救雀。

  (3)第3、4自然段:写小麻雀意外脱险后的凄惨情景。

  (4)第5自然段:写小麻雀似乎有点醒悟。

  3.怎样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写了一只带伤的小麻雀又被猫咬伤的经过,抒发了作者同情弱小,关心爱护道受灾难的小生命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愿弱小者尽快觉醒,勇敢地站立起来,做自己命运主人的热切期望。

  4.这篇课文为什么如此感人?在写作方法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分析:(1)细密入微的客观描写。

  作者仔细观察了受伤后的小麻雀,准确地把握了它的特征,并通过一系列的形态描写将它可怜的形象描绘出来,引发了读者的同情心理。(2)将主观情感渗透到客观形象的描写之中。

  在整个描述的过程中,作者流露着怜悯、同情心理,这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渗透在对小麻雀形象的描绘之中,作品写的虽是小麻雀,却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5.说说《小麻雀》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分析:作者生活在黑暗的30年代的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像小麻雀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的的在悲哀中死去,有的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有的在挣扎中不明不白地死去,有的则在挣扎中清楚地悟出了道理:只有反抗、斗争才能求得生存。作品虽不能清楚地反映作者的这种认识,但是,他却让我们在小麻雀究竟是死还是活的悬念中去想象、去找答案,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6.怎样理解本文文意的含蓄性?

  分析:这篇课文中颇有一些含蓄的笔墨。譬如说,课文最后一段写“我”双手捧起小麻雀后却“不知怎样才好”。“我”是放了小麻雀呢,还是养着它?小麻雀经过一番折磨,结局是死了,还是活着?这些都没有明确答案。课文结尾一句写道,小麻雀“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小麻雀到底明白了什么?作者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是希望读者自己思考、自己给出答案的。

  本文中的小猫是什么类型的形象,这同样也是写得比较含蓄的。小猫扑上去擒住小麻雀衔在嘴里“一下跑进厨房,一下跑到西屋”,很有些欺凌弱小的样子。小麻雀躲进拆下来的烟囱里,“小猫用脚往里探”,还要抓住小麻雀,更显得可恶。然而文中又说猫儿,“只是把小鸟衔来玩玩罢了”。而且,被猫儿“玩玩”过的小麻雀,“确是没有受了多大的伤,虽然胸口上落了点毛”。那么,小猫似乎还算不止是穷凶极恶的压迫者了。作者这样写小猫,又是什么意思呢?

  对上面提到的问题,看来很难作出明确的回答。但是,读了课文,我们对以下一点却会觉得十分明确:小麻雀是挣扎着活下来的值得同情的弱者;渗透在全文中的同情、帮助弱者的思想感情是美好的。我们应该像作者那样,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

  根据上面所说的这篇文章的基调,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课文最后的话,即小麻雀到底“明白了一点什么”:小麻雀明白了,“我”是可亲近的、可完全信任的人;世界上有扯坏麻雀翎羽的人,有衔着麻雀玩玩的动物,但世界上也有像“我”这样善良的人,真心诚意地帮助弱小者的人。弱小者并不是孤立的!

  上述的理解当然只是几种看法中的一种。课本的“预习提示”指出,本文含蓄地表达了对弱者以抗争求生存的期望。那是另一种理解,有意写得含蓄,让读者思考,让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这正是作者所希望的。

  7.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

  分析:课文描写麻雀、白猫,或者写“我”的心理、动作,都十分准确。之所以能准确,一是如第一节所说的,作者观察细致,能很好地体验事物;另一个原因,就是作者用词造句十分讲究,把写作对象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了。试看下面一些例子中的加点的词。

  (1)这只小鸟儿离了人恐怕不会活。

  “恐怕”是个副词,表示估计并且担心。文中用这个词既写出了推测的意思,又写出了小麻雀受伤而弱小,“我”为它担心的情绪。

  (2)追上也没用了,我想,小鸟至少已经半死了。

  “至少”是个副词,表示最低限度。用在句中,表达出‘‘我”对小麻雀的危险处境十分担心。想一想:“至少”半死,那么再进一步呢?

  (3)猫又进了厨房,我愣了一会儿,又赶紧地追了上去。

  “赶紧”是个副词,意思是尽量抓紧。句中用“赶紧”来写“我”急切的心情和迅速的动作,反映了“我”同情、帮助小麻雀的内心。

  (4) 我捧着它,好像世界上一切的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好像”可用作动词,但要本句中是副词、有似乎、仿佛的意思。文中用“好像”来表现“我”心里的感觉。因为“我”十分同情、爱怜小麻雀--尤其在目睹了猫儿戏弄得它有气无力的时候--所以觉得它的生命十分宝贵,似乎就是世界上一切的生命一般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老舍是大家所熟悉的现代作家,我们在小学时就学过他的文章。

  30年代他曾写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前些年已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样子那苦苦求生而不得生的凄惨经历,那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不平遭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舍一生爱憎分明,用严肃的态度勤勉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在30年代,写的一篇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感染力的散文《小麻雀》。

  板书课题、作者。

  这篇文章历经岁月的磨洗,曾打动了几代人的心,它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作者又是怎样把小麻雀写得那么可爱,那么叫人同情,它的艺术魅力在哪里?让我们一起透过饱含挚情的字里行间,寻求其中的奥秘。

  (二)指导预习。

  1.(出示小黑板)读准下列字音并组词。

  翎(l ng)翎毛 擒(q n)擒拿 愣(l ng)发楞

  拧(n ng)拧螺丝 衔(xi n)衔接 赦(sh )赦免

  2.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绘小麻雀的眼睛的语句,并说明其作用。

  提示:“小黑豆似的眼睛带着点要亲近我又不敢完全信任我的神气。”“那双小黑豆似的预知生命危险的眼睛。”“头低着,小嘴碰着地,两颗黑眼珠比以前更黑更大了,像是并不看什么,只那么顶黑顶大地愣着。”

  作用:以目传神,从对小麻雀眼睛的描绘中反映它的内心世界。

  3.思考:

  (1)小麻雀最后是死了还是活着?文章的结尾为什么不写明呢?

  提示:小麻雀可能是死了,因为那个社会太冷酷,太黑暗,始终找不到出路;也可能活下来了,因为它几经艰辛,悟出了救自己要靠自己的道理。文章结尾不明写,目的在于让读者在咀嚼中去琢磨,去想象,去领会,去寻找答案。

  (2)作者说小麻雀“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你认为它明白了什么?

  提示:也许小麻雀从自身不幸的遭遇中该明白,要想生存下去靠别人不行,应该靠自己奋力抗争,做命运的主人。

  (3)从作者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想想作者对小麻雀有怎样的感情?

  提示:怜悯之情。

  (三)研习课文。

  1.总析课文。

  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后讨论: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作者对小麻雀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描写的重点 是什么?

  提示: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只带伤的小麻雀又被猫咬伤的经过。作者把小麻雀写得那么生动逼真,是因为作者对小麻雀进行外形、神态、动作等多方面的描写。在这些方面的描写中,尤以神态方面对小麻雀眼神的描写更为精彩,更为传神。大家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观察到小麻雀时时变化着的内心世界。

  2.学生默读课文,考虑分段。

  提示: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一只带伤的小麻雀不幸又被猫擒住的凄惨情景。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我”追猫救雀的情景。

  第三部分(3~4自然段):写小麻雀猫口“余生”,“大难”之后,只剩下那么一点活气。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痛定之后的小麻雀“似乎”有点醒悟。

  3.重点难点讨论:

  (1)学生读课文“雨后……它跳一跳,停一停,看着我,又不敢过来”。回答:小麻雀有着怎样的一双眼睛?这段文字有哪些描写小麻雀眼神的句子?它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眼神?从它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怎样的内心世界?我对小麻雀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课文一开始,映入我们眼帘的小麻雀的眼睛是一双“小黑豆似的眼睛”。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麻雀眼睛的特征:小、黑、圆、亮。可见这眼睛多么逗人喜爱。

  受了伤的小麻雀在我面前跳一跳,又停住,看着我,眼睛里流露出“亲近我又不敢完全信任我”的神情。想亲近我,是因为它“爱人”,有人曾经养了它;“又不完全信任人”,因为有人伤了它的左翅,使它失去了飞翔的自由。一只鸟儿失去了翅膀是多么可怜的事情!然而更可怜的是“它被人毁坏了,可是还想依靠人”。作者准确地刻画出小麻雀的眼神“进退为难”,反映出它的内心世界:苦苦求生。

  小麻雀的生命是弱小的,它需要保全,但被人们所害,而保全自己还想依靠人,这是小麻雀的悲剧所在。对此,我产生了怜悯之情。

  (2)教师范读第2节后提问:

  猫把小麻雀衔走了,“我”迫猫救雀。作者是怎样描写此时小麻雀的眼神的?

  提示:此时,那双“小黑豆似”的眼睛流露出了“预知生命危险”的眼神,并且“一径在我心里睁着”。作者虚写小麻雀的眼睛,表现出“我”对这一伤再伤,不幸之后又遭不幸的小麻雀命运的关注。

  (3)学生散读第3~4节后讨论:

  小麻雀在猫的面前有什么样的神情、举动?

  它在猫的面前一动不动,怎么能称得上有勇气?

  当“我”用双手把它棒起来时,小麻雀“看了我一眼”,这一“看”包含着怎样的内容?

  提示:

  猫口余生的小麻雀黑眼珠“更黑更大”,“求生与求死的心情都流露在这两只眼里”,“等着活或等着死”。从它楞着的眼神中不难看出,它已被吓得麻木了,呆滞了。它受尽欺凌屡遭不幸,已是精疲力尽,无力反抗。

  虽然这时小麻雀已没有力量反抗,也不预备反抗,然而,它敢在猫面前“一动也不动”,课文写道这是小麻雀的“勇气”。在猫的面前,没有奋力抗争,只是一动不动,但毕竟没有去乞求饶恕,这就是极为悲壮的举动,须有勇气才行。

  当“我”用双手把它捧起来,它“看”了我一眼,经历了又一场灾难,小麻雀已经没有任何力量了,把它从猫口中救出来的人将会怎样处置它?小麻雀这一“看”,充满着疑虑、不解、无奈何,只有听任摆布了。

  (四)研习课文第5节,解决难点。

  1.指名朗读。

  2.讨论:试概括从“我”迫猫救雀到小麻雀猫口余生这一段中小麻雀的眼神。小麻雀最后的眼神说明了什么?

  提示:预知生命危险的眼神--等着活或等着死的眼神--对“我”并不完全信任的眼神-- 包含感激、期待的眼神。

  小麻雀似乎也在沉思,“头控得更低”、“痛定思痛”,“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

  3.解决重点:小麻雀明白了什么?

  展开想象,(出示小黑板)内容如下:

  小麻雀从自身的不幸遭遇中该明白要想生存下去:

  (1)靠它原来的主人行不行?为什么?

  (2)靠猫的赦免行不行?为什么?

  (3)靠我的救助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

  (1)小麻雀那么弱小,它的左翅被人毁坏,受到这样的摧残,可见小麻雀依靠原来的主人或别的什么人来保全自己是不行的,这一点应该明白。

  (2)小麻雀也该明白,猫是它的死敌,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指望猫的饶恕,去赏赐一条出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3)小麻雀还应该明白,靠“我”也不行。因为“我”虽然救了它,却没有主意,“我”连小麻雀的出路在哪里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去保全小麻雀呢?小麻雀在其应该明白的全部内容中最重要的是该明白,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应该靠自己,靠自己奋力抗争,做命运的主人。

  讨论:小麻雀到底会不会明白?

  归纳:不会。文章说:“似乎明白”,“似乎”表示推测,作者希望小麻雀能明白,更重要的是希望读者能从小麻雀的悲惨遭遇中明白一点什么。

  讨论:作者为什么只能以小麻雀“似乎明白”作为文章结尾而不直接道出明白了什么呢?

  归纳:作者在解放后的一篇文章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有小资产阶级正义感,可是不敢革命,于是我笔下受压迫的人也不敢革命,我只写出我对他们的同情,不敢也不能给他们指出出路”。如开课前提及的“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那小麻雀是怎样的结局呢?类似小麻雀这样的弱小者、被侮者、被损害者又是怎样的命运呢?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可以为他们寻找答案,寻找出路了。

  (五)总结课文。

  点拨: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小麻雀的形态作了细致的描绘,其目的在于托物传情,同时饱含着改变现状的强烈希望。而这一切都从小麻雀的眼神里获得了真切的理解,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除了理解课文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去学习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写作如同画人一样,要善于去画人的眼睛,以目传神。

  1.主题思想(指名归纳后小结):

  文章通过对一只受伤的小麻雀的遭遇的描述,寄寓了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小者命运的同情,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弱小者以抗争求生存的期望。

  2.写作特点:

  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1)把小麻雀的外形、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写得栩栩如生、真切可信、令人同情,作者的同情和关切贯注于字里行间。

  (2)语言朴实自然,用词准确。

  (六)比较阅读。

  将《小麻雀》与《麻雀》两文对比阅读。

  要求:

  1.两文对麻雀的外形、动作、叫声的描写有什么异同?

  2.两文作者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七)读写训练。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小麻雀死了,还是活着?请认为小麻雀活着的同学,展开想象,以《小麻雀活了》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2.请认为小麻雀死了的同学,也展开想象,以《小麻雀之死》为题写一篇短文。

  3.体裁:记叙文。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在记叙过程中要注意描绘小麻雀的眼神。

  提示:小麻雀可能死了,那个社会太冷酷,太黑暗,终于吞噬了它弱小的生命,但它以自己的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争取生存,该怎样去同黑暗的势力抗争。

  小麻雀可能活了。因为它历经艰辛,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保全自己,全靠自己,要勇敢地抬起头,做命运的主人。

  学生习作完成以后,指名读,两种结局各一篇。

  (八)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麻雀眼神的句子,领会其含义。

  2.完成课后练习“揣摩运用”项内的作业题。

  3.背诵指定章节。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小麻雀

  眼神 内心世界 “我”的感情

  小 爱 又不完全信任

  黑 苦苦求生 怜悯

  豆 被毁坏 还想依靠

  似 预知生命危险

  的 更黑更大, 等死或等活 听天由命 哀痛

  眼 看

  睛 瞟

  以目传神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同情弱小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20年代至抗战前,历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员、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并从事创作。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团结组织广大文艺‘作者参加抗日宣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在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解放后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首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著作丰富,主要有小说《骆驼样子》、《无名高地有了名》;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歌颂新社会,语言生动、幽默,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三、有争议的问题。

  1.关于本文的中心。

  关于本文的中心,还有另两种说法,一种是:《小麻雀》表达了作者同情弱小,厌恶强权,揭露丑恶。的思想感情;另一种认为表达了作者在30年代对处于沉重剥削、压迫下的中国人民的怜悯,以及告诉大家要奋起反抗才能自救的思想。

  2.小麻雀是否死了?

  另一种意见认为小麻雀没有死。理由是它“确是没有受了多大的伤,虽然胸口落了点毛”,况且还有作者的悉心照顾。

  3.文章最后小麻雀明白了什么?

  对这个问题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小麻雀并没有明白什么,只是作者希望它能明白些什么。理由一是文中的“似乎”,一是根据作者在30年代的思想状况。当时,老舍先生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虽不满于现实,但并未看到革命带来的希望,正处于迷茫时期。如他自己后来所说:“我有小资产阶级的正义感,正因为那是小资产阶级的正义感,我可是不敢革命,我只写出我对他们的同情,而不敢也不能给他们指出出路”(老舍:《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1952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另一种则认为小麻雀终于明白了,这个世界是黑暗的,要想活下去,只有斗争。

【小麻雀课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麻雀》课堂教案设计08-26

小麻雀教案07-30

小麻雀教案03-04

《小麻雀》教案02-21

小麻雀教学反思08-27

《小麻雀》教案范文03-19

小麻雀的教学反思01-25

《小麻雀》教学反思02-19

小麻雀教案5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