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性别特质

时间:2022-04-13 18:24:0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与性别特质

   香港在70年代末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之后,中学阶段的女生入学率很快就赶上了男生。政府统计数字显示,1981学年,12-16岁的男女就学的百分比已经相差无几(50.8%比51.4%),而到了1986学年,在该年龄组别中,女生就学率(63.4%)已稍高于男生了(60.2%)

教育与性别特质

    至于在成绩方面,90年代可谓见证了女生迎头赶上的历史。在七八十年代,会考成绩5科E级或以上的男生比率一直比女生高,但自从90年代开始,女生不仅赶上了男生,而且超过的越来越多。

    女生整体参与率及学业成绩的确是增长了,不过,性别的影响,不仅仅是参与率,而是更深入地左右着学科的选择。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男女生在选择文理科之间的偏好。究竟香港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多年来是否有改变?

   中文、英文都属会考生必修科,故此两性参与率相差不大:女生自80年代起占一半左右。但将文科/社会科及理科的参与率作比较,我们就会清晰地看到性别偏向:以1999年为例,选择文科/社会科的女生占全部考生差不多六成,而选择理科的女生则只占四成左右。至于在应用学科中,这个偏向就更加明显了,其中电子与电学、设计与工艺、金工及膳宿服务几乎为某一个性别所独占,反映出有关行业就业或聘用的性别分隔状况。

性别特质与知识俱为社会产物

    比较历年各科女生的参与率,我们发现,在理科方向,除生物科外,女生的参与率都从较低的水平上升至四成左右。(生物科的情况较特别,这是因为它一向为文抖生修读的唯一理科学科,但自从80年代加入“人体生物”,后,就取代了原来的生物科,成为不少文科生所修的理科学科。)对整体的自然科学学科来说,女生的参与率确有上升现象,但仍低于男生。

    在较多女生参与理科考试的同时,参与文科考试的女生比例却仍然有所增加,而整个80年代尤其如此。至90年代,女生参与文科考试的比率稍微回落,但仍然比70年代为高。这个情况说明理科仍然不受女生欢迎,而女生在理科方面的参与率增加,主要原因似乎是参加高考的女生总数增加,故此有较多女生可以作出这个选择,而并非男女生对文理科的选择较前平均。

   男女生在文理之间选科的偏向显示了什么?比较简单的说法,是男性擅于抽象的数理思维,女性长于语文运用,而这个差别是天生的。不过,“天生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人的特质往往取决于其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性别固然有其生理基础的差异,但两性的行为和心理特质,却是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建构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见到不同社会文化乃至历史阶段之间,会有着不同的性别特质。进一步说,两性特质是社会文化产物,会随空间及时间转移而改变,知识乃至学科的特质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旦脱离了天生命定论的束缚,我们就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可以问一些更深入而有趣的问题。多年来,不少研究者在问,数理学科的教学,究竟为什么对女生的吸引力不足?男生又为什么不擅长、不投入与语文有关的科目?

教学活动受着众多的因素影响

    北欧有一位研究小学及初中科学课的学者,发现男生有“垄断”教室教具乃至教师注意力的情况。这些教具,在男生眼中是有趣的玩具,老师就以为男生对这些学科有更大的兴趣,也因此多花时间在男生身上。在具体的访问之下,研究者又发现,女生视男生的这些举动为幼稚的表现,反而希望多了解实验、示范所带出的更高层次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所以她们的求知欲也得不到满足。

    以上的研究所得,恰好与一般的想法相反。一般人的理解,是从女生对数理科目成绩较差这个现象推算,认为她们不擅长于抽象思维。究竟真相是怎样的?近年有研究者通过长期观察与深入访问,发现不少大学女生要求学习活动能“回馈”现实生活。换言之,她们一切从书本或上课所得到的知识,要联系到实际的个人或社会生活,而不仅仅满足于脱离现实的运算或假设。这种要求,也许源于女孩子的成长经历,即她们不间断地与人建立关系,并从这种关系中构建自我。与此相反,男孩子要从小自我发展,就必须与其女性照顾者划清界限,因此他们习惯了脱离现实生活及其种种关系。多年来,数理科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都强调脱离现实的运算或假设,这仅适合男生而不适合女生。

 

FROM:《世界教育信息》2001年2期 

【教育与性别特质】相关文章:

自我介绍个人特质07-22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反思04-04

测试你的心理性别题目及答案07-31

教育随笔:耐心教育孩子11-07

孩子的教育教育心得体会11-30

对孩子的教育01-20

家长教育孩子的教育心得体会08-31

幼儿教育随笔-不同孩子教育方式07-28

幼儿教育随笔-不同孩子不同教育07-28

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的案例解析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