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施糖式惩罚教育(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8:42:4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索、实施糖式惩罚教育(网友来稿)

济南市商河镇中学  周从刚  邮编 251600

探索、实施糖式惩罚教育(网友来稿)

电子信箱:mailto:shshnhzcg@vip.sina.com

一提到惩罚教育,有的老师可能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血液循环加快、心跳加速、脑际产生无限联想:哪一次某个学生如何如何,自己三下五除二,给了那学生点儿“颜色”看看;哪一次某个学生如何如何,自己快刀斩乱麻,给了那学生点儿“厉害”尝尝。在此,请这位老师消消气,“过去的就让他永远成为过去吧”,您还是保重身体要紧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离不了您呀。

首先明确一点,本文所谈的“糖式惩罚”不是那种缺乏教育理智、机智的“莽汉”行为,而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惩罚教育”方式,它是教育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旨在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建立在对学生自尊心尊重的基础上的,源于教师对学生实情的分析,源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把握,源于教师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源于教师对祖国、对民族执着的热爱之情。

众所周知,在维护社会秩序或部门、单位规章制度时,惩罚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惩罚以法律条文、规章的形式存在,适用于一定范围的人们,给人以政治上、经济上、身体上的限制,具有强制力。应该说,惩罚对于成年人的约束、对于维护社会、集体的利益的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身体、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可塑性很强的中小学生,惩罚的原则、方式决不能与成年人相提并论。

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不愿意实施惩罚、学生在感情上也不会甘愿接受惩罚。谁都喜欢“和风细雨”,不希望“电闪雷鸣”,但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再坚硬的模具也是烧制而成。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令人向往的,却是不理想的。尚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自制力差、好奇心强、逆反心理强、讲义气、少理智、常感情用事、做事情往往不顾及后果且反复性强,如果这时期,他们能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以及恰如其分的“糖式惩罚教育”,学生会改过自新,成为合格的人才。

提到“糖式惩罚”教育,我们不会忘记陶行知先生在做小学教师的时候,为了制止那个用泥巴打人的学生而采取的“四颗糖的惩罚”方式,那当然是“糖式惩罚”教育的典范,我们今天读来也会为陶先生的教育机智所折服。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学习、探索那种“糖式惩罚”方式。通过多年的学习、探索,我以为“糖式惩罚”有以下特点。

一、 惩罚是施教者理智的教育行为,是在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错误性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之后进行的。这样的惩罚才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致造成“冤假错案”。

二、 惩罚以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就事论事,既往不咎,不“算总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株连九族”,唤这个、呼那个,兴师动众,搞所谓当庭对证,没有极特殊情况,不让家长到学校。

三、 惩罚采用启发式谈话法,不搞“满堂灌”,允许学生辩驳、质疑,教师善于做学生的“听众”,学生才会做老师的“听众”。

四、 惩罚时只表扬不批评或先表扬后批评,欲扬先抑,欲擒故纵,这并非捉弄学生,而是欲言彼先言此,唤起学生的良知,先观其效,再想他策。

五、 学校、班级应该制定《违反一日常规处理办法》,并根据实际及时公布修改意见、生效时间。处理办法应该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条文,具有可操作性。

六、 对学生适用《违反一日常规处理办法》,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分析实施惩罚的必要性和意义、免于惩罚的影响和危害,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勉励他以次为戒,改正错误,同样能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支持。惩罚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体现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精神。

事实上,这种“糖式惩罚”并不难实施,我们的学生也并非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可救药。“时代不同了”、“学生管不了了”的说法是消极和被动的。学生新潮一些、现代一点,敢于挑战传统、质疑老师、家长,正是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挑战,要加强学习、研究,要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现实情况。之所以近几年我们的学生“不象话”的多了,“出格”的多了,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没有适应学生的变化,惩罚教育的观念没有转变,致使惩罚教育没有搞好、没有实效。坦白地说,很多地方、很多教师无视“惩罚教育”的重要性,把惩罚作为对付学生严重性、反复性错误行为的“杀手锏”、“最后绝招”,以“杀一儆百”、“威震四方”,实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学生、家长对教师的盲目、不理智的惩罚意见很大,有的出现师生冲突、家长和教师冲突,甚至个别教师“遭人暗算”,酿成悲剧。

看来,什么时候惩罚学生,什么事情惩罚学生,怎样惩罚学生等“惩罚教育”问题的确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是搞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让我们共同来关注惩罚教育,研究惩罚教育,探索、实施“糖式惩罚”教育。

济南市商河镇中学     周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