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为本,教研为课改提供动力

时间:2022-04-13 18:40:4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校为本,教研为课改提供动力

           中国教育报     2003-04-24     记者 赵小雅 

以校为本,教研为课改提供动力

 

  福建省南安市是安徽省课程改革实验区,进入课改一年多来,全市大力加强教研工作,倡导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开展,为课程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动力。就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记者日前采访了南安市教育局局长陈进兴。 

  记者:我了解到南安市是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又是一个农村大县(市),仅有一个多学期的实验,却有了比较好的氛围,你们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陈:新课程实验工作启动后,我们主要抓好两件事,一是实验教师的后续培训,我们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采取“培训超前于实验并与新课程同行”的工作策略,超前培训让实验教师上岗,但上岗后还要继续学习,这就是后续培训工作;二是抓教研工作,特别是在全市范围开展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培训为新课程实验奠定了基础,教研为新课程提供了动力。 

  记者:为什么会提出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 

  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认识新课程,最终进入新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从自己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出发,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不断“调适”个人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角色地位、教学策略,最终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落实到每位学生的发展上。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由市一级或学区、教研片为主的教学研究模式,由于各校参与人员有限、活动形式受到时间限制、活动开展受到经费限制,无法为每位教师提供参与的条件,同时活动的针对性也难以面对各校及学生、教师的实际,难以帮助教师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三级(市、片、校)教学研究工作,实行重心下移,把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建立以解决学校在课改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记者:您能谈一谈具体的做法吗? 

  陈:在去年暑假,我们就制定了《南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研究制度》,实验一开始,我们就建立了立足学校的教学研究制度。一是每周周六为“新课程研讨日”。上午小学以学区、中学以教研片为单位,下午以校为单位。同时各校每周至少要有相当于0.5个工作日的时间作为学校教研时间,并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二是实行“五个一”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即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对本教学班每位学生通过本学科教学及教师本人的培养,取得的发展进行记录),每周提供一个问题(每周向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如建立“思(教学反思)、评(课例评析)、讲(校长课改讲坛)”三级活动制度;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教后记)”、“课例(个案)评析”、“三课一条龙(听课、说课、评课)”、“问题会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教师对话”、“课改沙龙”、“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主要形式,辅以“校长课改讲坛”、“专题讲座”、“做学习笔记”等理论学习及外出学习、交流的以校为本教研方式。各校同时加强与大学、教研部门专业研究人员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他们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从而提升以校为本教研的质量。 

  记者: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与以前学校教研活动有什么不同? 

  陈:在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要求各校要打破时空界限,提倡即时交流,改变原来以讨论教材、讨论教案、研究考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究模式,以推进新课程实施为目标,赋予“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新内容:立足点放在解决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许多学校在教学研究活动时,能围绕新课程实施中学校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课堂上的“活”;教师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如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为什么常常完不成教学任务;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是不是就不能批评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课应该怎么备,如何正确理解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何防止学生中出现“两极分化”等问题进行研究。 

  记者:以校为本教研制度是立足学校,以学校为基础的,但目前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还存在不平衡,包括师资、经费、教育资源等等,会不会影响教研制度的落实? 

  陈: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需要教育资源与教育经费作支撑,在农村学校无论是资源或经费,的确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一、建立教育管理者挂钩联系制度。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片指导,机关干部人人挂钩乡镇,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基层学校解决实际问题,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提供支持。二、充分利用市级教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建立了“以校为本教研资源中心”、“以校为本教研服务指导中心”及“以校为本教研‘点菜’中心”,推动多种形式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以校为本教研资源中心”即为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和推荐学习资料,及时传递课改信息。“以校为本教研服务指导中心”即市级教研机构学科教研员定点挂钩教研片、学区,下校参与以校为本教研或不定期地下校了解指导基层学校开展教研,同时帮助学校聘请专家、联系外出学习。“以校为本教研‘点菜’中心”,即市级教研机构定期(每月)公布研究专题(讲座专题)或课例点评目录,各校可根据各自的需要“点菜”,由市级教研机构按“点菜”内容下校服务。三、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教学研究制度,要求校长做到四个必须-周六新课程研讨日必须到位、学校教研活动必须参加、必须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必须带头深入课堂听课。四、在《南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中,明确要求乡镇政府应按参与实验的教师数每年每人划拨1000元经费投入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各校采取多渠道集资办法,为“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五、市级教研单位保持与专家的经常联系,聘请专家来我市作讲座、开展师资培训、指导课改实验。六、要求各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办法,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以校为本教研的导向机制,建立促进以校为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尊重和保护教师进行多种形式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记者:为什么把切入点放在教研上? 

  陈:我认为,教研是课程改革的推动力,只有抓好教学研究,才能促进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我经常下乡听课,参加三级教研活动。从听课中,可以了解到学校的课改情况,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变化。教研活动的开展,一是引起教师的重视,激励他们参加教研的热情;二是通过参加教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基层学校新课程实验排忧解难;三是通过听课、参加教研,与一线教师、校长对话,拉近了距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