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策略浅谈(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3 18:45:2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学生策略浅谈(教师中心稿)

唐晋彪

教育学生策略浅谈(教师中心稿)

前不久的《德育报》刊登了全国特级教师唐承彬这样的一件小事:一堂公开课结束后,听课的教师鱼贯而出,走在最后的唐老师犹豫了一下又折回教室,径直走到一脸疑惑的于燕同学面前,真诚地说:“于燕同学,刚才的问题你回答得太好了。第一,你能在3分钟内找出文章的文眼,这对一个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的;第二,你给作文所找的例子很有个性。要知道,一篇有个性的文章就是一篇高分的作文。虽然你们王老师刚才也表扬了你,但我仍然想回来补上我的表扬,而且我很想在你的书上签名。”于是,唐老师郑重地拿出钢笔,写下了“锲而不舍--与于燕同学共勉”几个字①。

读完这段文字,我心里颇有感触。让我感动的不仅是唐老师作为一名特级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更是他那时刻不忘育人的高尚品德。一位教育家说过:“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唐老师表扬学生,没有用“很好”、“不错”等空泛的言语,而是用这种发自内心的夸奖,既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有具体实质性的内容。我想,许多年以后,于燕同学或许回忘记唐老师表扬的话,但唐老师的精神肯定会给她一生一世的激励。

教育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面临的课题,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与正面教育中,而且体现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作为学生自然应该尊重老师的,因为老师曾传授给他们丰富的知识,给予他们无限的关怀,乃至富有尊严的灵魂,但是仍有许多老师勤勉工作却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许多学生对老师的谆谆教诲却置若罔闻,为什么呢?我认为关键还是老师不能接近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们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

要真正教育好学生,除了“以表扬为主”外,我认为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策略:

一、永记率先垂范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基础。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仅仅具备现代的教育理念、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情感以及以身作则的精神。我们一些班主任经常教育学生不要沉湎于网吧,冠冕堂皇地引导学生上健康网站,大谈特谈上网吧的危害性,而自己却在上班时间网上打牌、下棋等等,这种不以身作则的教育只能说是失败的教育,只能说是零的教育;同样,脏话连篇教师影响下的学生,其文明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特别珍惜被社会认同的特有的人格尊严,自觉提高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精神楷模。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包括一言一行,首先必须自己先做到。正如亚当斯所说:“教师的影响是永久的。教师决不能停止自我感化”。

二、巧妙利用机会因势利导地教育犯错误的学生。

正确地把握住教育的好时机,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说到教育学生的机会,我不由得想起前几天遇到的一件事,那天我正在高二(1)班想讲评语段《雨的随想》中的练习,忽然发现姓范的学生心不在焉,走到他面前仔细一看,原来他对这节课讲评的作业一动不动,问他原因,竟然说没有笔,并且还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当时我很生气,禁不住用重重的语气骂了几句。或许我平时上课不大对学生发怒,突然发现同学们都用惊愕的目光注视我,真后悔批评得太过火了。忽然看到语段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灵机一动,把话题自然一转,于是顺势而下,轻松地说:“今天老师来上课是满怀着激情的,其他同学也都十分专心,我们的心都是晴的,可是这位同学的小插曲,让我们大家的心情都变得雨淋般湿漉漉的。”我接着问这位同学:“今天老师‘下了雨’,发了脾气,过火地批评了你,使你没有了好心情,我也不对。”最后,我面向全体同学说:“同学们,那就干脆让我们直接进入《雨的随想》的境界,让我们看看作者对雨的独特感想吧!”

完全没想到!这一节课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教育屡犯错误的学生要常出新招,教育内容要富有新意。

当前,由于学生所处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等诸多特点,学生的思想教育往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反复过程,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则易导致急功近利式的粗暴训斥甚至体罚,而许多惩罚教育的失败,往往并不在教育者缺乏严厉,而在于施教者往往一罚了之,未能及时巩固教育的效果。惩罚教育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学生重复犯错误是正常的,而我们教师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就不可能一蹴而就,面临着长期和艰巨性。

寻找学生交流,尤其是批评犯有错误的学生,不能老生常谈,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更切忌一到办公室就把学生一顿臭骂。教育的方式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绚丽多彩的:或和风细雨,或暴风骤雨;或表扬鼓励,或批评痛斥;或集体谈心,或单独交流;或捕捉亮点,或揭示实质;或自己教育,或别人配合;或直截了当,或含蓄深沉。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的“路”要多,“意”要新,“招”要奇。

列夫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那么我们教育思想与方法的创新,难道不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最好培养吗?

四、要善于捕捉学生表现中的亮点。

我老是听到我们的一些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慨叹说:“现在的学生哪!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简直糟透了。”殊不知学生毕竟是学生,言行失之偏颇也是难免的。如果我们能够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一切,去看待一切学生,就会觉得一切都很正常,也就不会老是发出“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的感叹了。我们要能够“宽容”学生所犯的过失,明确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教育者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我们的学生再怎么调皮也不至于将他同罪犯等同起来吧?

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的时候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者是否善于发现他们身手的“闪光点”。

五、必要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一位老师曾这样说:“教育孩子们时,关键是爱心+狠心。老师承担的是爱心付出,应当适当适度,过分了就成为溺爱,只会毁了孩子的前途。那么狠心呢?该批评时批评,绝不因为怕得罪学生,而一味宽容。学生现在不明白,在将来的某一天总会明白的。”②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在提倡对学生表扬、奖励和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产生一种责任感。要知道,一个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真正的现代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更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当然对学生的“惩罚”应是文明的,适度的,讲方式的:譬如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罚”他上讲台唱一首好听的歌,或者给同学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可以“罚” 他打扫打扫卫生,维持维持纪律,或者 “罚”他端正地写一份200字左右的违纪心理报告,描述他当时的违纪心理,但要注意,心理报告书不是保证书,更不是检讨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这种处罚方式的效果比以前明显好了很多。

参考文献  

①茅娟美《补上表扬》《德育报》 2002年12月9日

②詹学伟《对付学生三招:爱心+理解+狠心》《中国青年报》  200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