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地高考语文作文之比较(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8:50:5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03年全国三地高考语文作文之比较(网友来稿)

武汉六中    周兴华

2003年全国三地高考语文作文之比较(网友来稿)

    关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争论颇多,笔者在此想将全国、北京、上海三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做一个比较,谈谈我的浅陋的看法。

在此,笔者先将三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列于下面。

   1、 全国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北京卷作文题目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分)

   3、(上海卷)作文题目 

“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三地的作文题有三个共同的优点:

   一、他们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话题作文,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有利于选拔人才,考出学生的写作水平。这说明话题作文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它的优势地位已经确立。

   二、三地的作文都考查了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这应该是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思维能

力和思维品质。关于这一点,许多同行认为,只有今年的全国高考题才有这一特点,我觉得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一个话题辩不辩证,并不等于说一定要给你一个两个方面的话题,让你谈论二者的关系才叫辩证。全国卷充满了辩证色彩,这里不赘述。上海题“杂”本身也是个中性词语,要写好这个话题,一般也要论述“如何看待杂”,“杂和博的关系”“杂和专的关系”等等内容。如此说来,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关系式的话题,充满了思辩色彩。表面上看,北京卷的作文“转折”似乎离“辩证思维”远了一些,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这个话题中所包涵的“辩证法”。北京的作文题中的提示语已经暗示了作文最好是写成议论文(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在议论的时候,学生必然会遇到如何正确的看待你所遇到的转折,这不是辩证法又是什么呢?

    三、都具有时代气息。全国卷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中性的、很传统的作文题,虽然因感情的亲疏影响人的认知的情况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但似乎在近年来,尤其为人们所关注,其中最最主要的便是干部任免中的感情问题,单位用人中的感情问题。上海市的高考作文题“杂”抓住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出现的状况来出题。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说人的思想从一种思想的独霸变成了各种思想的并存,文艺思想更是百家争鸣,经济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人们学习的知识也是丰富多彩,如此等等,“杂”得让人眼花缭乱。上海市的作文题正是针对此类情况而设题的。北京的高考作文题则更是紧跟时代。面对刚刚过去的世纪之交,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面对中国的经济转轨,面对新一界政府的成立,面对非典带来的人的观念更新,用人制度的转折等而出的题。

    虽然这三地的高考作文题有这么一些共同的优点,但是它们在社会上的反响却各不相同。具体说来,上海题应该是最好的一个作文题。因为它在具有上面分析的三个特点的同时,还显得灵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同时又让人们不容易猜到,考生不容易宿构。与此相反,全国则显得呆板。整个话题像一个绕口令,所考查的思维能力也和中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它限定太死,大多数考生只能批判因感情蒙蔽双眼影响对事物,对人物的正确判定这一点上,其他的情况很少涉及。这样一来虽然可以避免老师猜题,学生宿构,但也极大地限制了考生的写作思路,考生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很难考出考生的真正的作文水平。北京的作文题和去年的“规则”一样,因为紧跟时代太紧,容易猜中,容易宿构,这也不利于选拔人才。

    总体上讲,今年的三地高考作文题抛开他们的共同的优点外,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上海题:活,全国题:呆,北京题:俗。

 作者邮箱: zhouxinghu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