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审美取向是比德自然吗?--与朱思定先生商榷(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6:55:3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审美取向是比德自然吗?--与朱思定先生商榷(网友来稿)

慈溪中学:费建忠

《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审美取向是比德自然吗?--与朱思定先生商榷(网友来稿)

我是在《中学语文报》2002年第783期上,看到朱先生谈《世间最美的坟墓》审美取向的文章的。他将此归结为“比德自然 远离声名”。《世间最美的坟墓》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里的一篇文章。因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所以也涉及到了这篇文章,有一些鄙薄的想法,想和朱先生探讨一下。

朱先生拿茨威格的文章印证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德”,有时也说成“观物比德”“比德自然”,大体的意思是差不多的。据我所知,“比德”二字最早出于《荀子法行》。里面引用了一段孔子的言论,是他回答子贡问的君子为什么贵玉。“夫玉焉,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刚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  ,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互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这些话未见于《论语》,但是《论语》里也涉及到许多比德的言论,比较著名的,譬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

那么,什么是“比德”的实质内涵呢?“比”字在说文里是这样解释的: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说文注》里也说其本义为“相亲密也。”“比”在《论语》里也出现多次。《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比字的解释也是从“密”引申而来。德,就是人的德行。儒家美学把自然看成可以体现人的道德品质,二者具有亲密的关系。人与物,与自然之间存在可比性。人的结构与天地结构一致,人的道德品质,可以在自然物的特性上找到对应。宽泛一点,有时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应称为“比喻,比拟,象征”。关于这一点,朱先生说的不错的。“……自然物象,同人类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把它看作一种美的象征。赞美自然,也在赞美人。”“比德”实际上是一个将道德品质,抽象道理具象化的过程。后来,这样一种审美知觉方式在中国古代山水诗画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茨威格的文章真的是暗合了“比德自然”的审美方式吗?我以为不是的。确实,在《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样一篇小小的千字文里出现了许多物象。树木、鲜花、小道、灌木丛、风、雪,当然还有托翁的墓“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所有这一些都是为了说明,托尔斯泰的墓是多么的朴素!如果说这里是“比德自然”的话,那么德应该就是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而自然就是它的墓。那么不就变成了茨威格用托尔斯泰墓的朴素来象征他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朴素的人生观。这样显然是不妥当的。一个,墓是按照托翁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的。墓应该是和托翁联系在一起的,这在“比德”不合。“比德”中,客体和主体一般是分开的。二,茨威格是用墓的朴素和他生前的累累声明做对比,以此显示出托尔斯泰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因为在我们的脑海里,总有一个思维定势。一个伟大的人物应该有一个与众不同,和生前地位相符的安息所,依此显示身份,地位,价值,荣誉的和纭纭总声不同。然而,托翁的墓却恰恰相反,而且这是他本人的愿望,显示出他的谦逊和超然。从他的墓地我们无限崇敬,不容许大声喧哗。因为我们被震撼了。朴素与伟大之间有了强烈的反差,给人巨大的震撼力,这就是茨威格给我们的叙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手法和“比德自然”的不同。虽然茨威格选取了托翁的墓来表现托尔斯泰人格的伟大,但是这和用自然物的特性来象征人的品格毕竟是两码事。

其实在《世间最美的坟墓》里,茨威格写出了对托尔斯泰人格的崇敬,同时也写出了一个人在晚年时平和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告诉我们一种简单的朴素的观念实际上才能够直达我们的内心。也许,茨威格正是在这一点上和托翁相遇。虽然,在文章中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深深的景仰……

 作者邮箱: fjz0147@sina.com

【《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审美取向是比德自然吗?--与朱思定先生商榷(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世间最美的坟墓(网友来稿)04-15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谈(网友来稿)04-14

《与朱元思书》译文(网友来稿)04-14

与孔子、孟子商榷(网友来稿)04-14

《离骚》注释商榷(网友来稿)04-14

可字是个褒义词吗?--兼与李其祥先生商榷(网友来稿)04-14

再访不朽者--《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方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这样的标点值得商榷(网友来稿)04-14

《漫话清高》的几点商榷(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