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文化因子(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7:05:0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成语中的文化因子(网友来稿)

广东省和平县教育局    谢国平

    有不少成语涉及古籍、宗教、音乐、绘画、书法、典章、制度、天文、节气、礼仪等内容,所以成语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一个途径。如“三坟五典”,上古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叫“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叫“五典”。“四书五经”是指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子曰诗云”指孔子和诗经上的名言警句。

    宗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佛教知识,在成语中比比皆是。许多我们随口说出或随手写出的成语,都源于宗教经典。例如:“当头棒喝”,是佛教禅宗用语。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不问情由,即给予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其对佛理的领会程度。“顶礼膜拜”是佛教徒拜佛敬神时两种敬礼方式,顶礼是以自己的头叩拜在佛的脚下,膜拜是两手放在额上,跪下叩头。行最敬礼时,两肘、双膝和头部都着地,就叫“五体投地”。“四大皆空”,佛教把坚、湿、暖、动四种性能,称为“四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的。“面壁九年”用来比喻刻苦学习和钻研,源自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不渝的故事。有一个高僧能用秘密的咒语把神龙请下来,另一个高僧能以锡杖将两头激烈争斗、愤怒咆哮的猛虎分开,使之各奔前程,这就是佛教“降龙伏虎”的故事。此外,还有现身说法,不二法门,大慈大悲,万劫不复,大千世界等。“三教九流”,儒教、道教、佛教称为“三教”,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称为“九流”。“三位一体”,基督教称耶和华为圣父、耶稣为圣子、圣父圣子共有的神的性质为圣灵。“六神无主”,道教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佛教把“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生”,人得到极好的机会就叫“三生有幸”。佛教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如果“六根清净”就叫做“一尘不染”。

    “三纲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叫“三从”,妇言,妇功,妇德,妇容称为“四德”,都是封建时代套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独占鳌头”指封建时代在殿试中中了状元。如果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则称为“三元及第”。笔墨纸砚合称为“文房四宝”。“三班六房”是明清时期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三班”指皂班、壮班、快班,都是隶役;“六房”指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都是胥吏。“一发千钧”中的“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退避三舍”中的“舍”为古代行军路程的计量单位,一舍为三十里。“咫尺天涯”中的“咫”,是周代的八寸,合现在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音乐、绘画方面的知识在成语中也非常丰富。杜甫诗曰:“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后来就用“哀丝豪竹”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高山流水”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最动人心弦的音乐故事,记载在《列子汤问》中。俞伯牙善于弹琴,无论他想表达什么感情,是高山般的志向还是江河般的胸怀,钟子期都能听出来,俞伯牙把他引为知音。钟子期病逝,俞伯牙辞官奉养钟的父母,从此不再弹琴。薛能写了一首《赠歌者》:“一字一声一颗珠,啭喉疑是击珊瑚”,后来就用“一字一珠”比喻歌声圆润自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引商刻羽”等成语来源于同一个音乐典故。列子笔下最卖座的歌手名叫韩娥,歌声极其优美,能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当红歌星韩红、韩磊恐怕就是她的嫡亲后裔。最有名的古琴曲是《广陵散》,它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告别人生舞台时弹的绝曲,从此失传,史称“广陵绝响”。音乐界最敢厚着脸皮混饭吃的的是南郭处士,他根本不会吹竽,却混在三百人的吹竽队伍里,白拿奖金。齐宣王的儿子组织打假,“滥竽充数”的南郭处士只好灰溜溜走为上计。

    在名人辈出、名作琳琅的画坛,最令人捧腹的绘画故事当数“画蛇添足”,画技娴熟的人不能喝到酒,画艺迟钝的人却大饱口福,个中底蕴耐人寻味。最惊心动魄的绘画传奇必推“画龙点睛”,王浮在《神异记》中写道:“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却不点眼睛,说点了睛龙就会飞去。旁人以为他胡说,坚决要求他画龙睛。张就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顷刻之间,雷鸣电闪,两龙破壁而去,未点睛的还在原处。”“尺幅万里”、“咫尺万里”形容图画画幅虽小,但有极强的概括力,能够表现寥廓深远的景象和意境。王维的画立意高妙,深得苏东坡赏析,誉之为“画中有诗”,文与可画竹别具一格,神形毕肖,苏东坡称赞他“胸有成竹”,画技高超。唐朝的张澡是画松的高手,“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双管齐下”便源于此。

    古代文化中,精华糟粕并存,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增强学生鉴别能力,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 作者邮箱: xieguopingaaa@21cn.com

【成语中的文化因子(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不能嵌入成语中的双音词(网友来稿)04-15

成语教学(网友来稿)04-14

成语误用类(网友来稿)04-14

成语分类词典(网友来稿)04-14

有趣的成语语序(网友来稿)04-14

成语人物考释(网友来稿)04-14

成语的变态现象(网友来稿)04-14

流行歌曲中的文化张力(网友来稿)04-14

《背影》中的橘(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