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简析(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13: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简析(网友来稿)

内蒙扎赉特旗一中  李殿林

《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简析(网友来稿)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中国戏曲处理空间的方式,不仅与中国绘画相通,而且与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本文就以杜甫、李白的诗为例,指出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密切。本文也是学习《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垫底”文章。

   全文九个自然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4自然段):以杜诗为例分析论述运用虚实结合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具体分三个小层次论述:

   (1)化抽象的“情”为形象的“物”。就是把抽象的情感用形象的景物、事物表达出来。课文举了三首诗论述。

   例一,《月夜》:化“实”(战乱中诗人思乡或“我”想家人或诗人对妻子念之深)为“虚”(家人想“我”或妻子对丈夫思之切)。中秋之夜,妻子孤独地立在院中仰望明月,旁边的儿女无忧无虑地在屋里屋外玩耍。她久久地伫立在那儿,湿寒的雾气打湿了她的鬓发,裸露的胳臂被清冷的月光照着,更显得苍白,她一定很清冷。这是“虚”,但又是实实在在的画面,所以又可看作是“实”,它构成了一种意境。读者正是调动想象在头脑中“再创造”出这个意境,才深刻地体验到诗人的情感。这就是古典诗词以“虚(实相生)(获)取(意)境”从而达到艺术美的手法。

   例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化“虚”(无边的忧国忧民之“忧”)为“实”(终南山一样的高、茫茫大水一样的多)。

   例三,《北征》:化抽象(战乱带来的灾难、诗人内心的悲痛)为具体(爱子的讥色、啼哭、垢腻)。

   (2)化抽象的“理”为形象的“比”。就是把抽象的情理通过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的对比表达出来。举了五组诗句为例进行论述。这里的“实”是指诗句所反映的两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当时社会生活实有的场景,但又不是一般的场景,它有典型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是社会本质形象的高度的概括,这就是“取境”。“境”取的高下优劣决定于诗人的艺术功力。而“虚”就是这两个画面交叉融合“诞生”的新画面,这个新画面不是现实生活实有的。它是读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出来的。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豪门大官家里鸡鸭鱼肉臭得往垃圾堆里面倒,贫民窟中冻死饿死的却到处都是,这都是事实。可是说朱门之外仅一墙之隔就有冻死的人就不太符合实际,豪门之地是不允许贫民立足的。但这个“虚”的画面恰恰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本质。这种“实”(画面)越真、善、深刻,欣赏者再创造的“虚”(新画面或叫做“境”、“境界”)就越高、大、深,作品的艺术价值就越大,这也是古典诗词以“虚(‘再创造的新画面’)(获)取(意)境”从而达到艺术美的手法。

   (3)化不尽的“意”为有限的“境”。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通过由景、物、人、事结合而成的“境”表达出来。举《春望》为例,这里面的“虚”是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实”是草木萋萋、人烟断绝的城郭,是花哭鸟泣的寒春,是战火不熄、家书难觅的漫漫长夜,是鬓发斑白而落、无法挽起的愁苦诗人。这四联展现的意象共同构成浑然一体的意境,“意”深藏在“境”中。

   第二层次(5--8自然段):以李诗为例分析论述运用虚实结合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举《赠汪伦》为例,以三个小层次论述:

   (1)第一联:以“虚”寓“实”。以“歌声”这个“虚”代“汪伦”这个“实”。这个“虚”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来,诗人与友人游览桃花潭后拱手而别,诗人将独自登舟而去,船要解缆,岸上忽然传来了歌声,是友人的。他正在那儿踏歌相送,他原来没有走,诗人又一次感到了温馨的友谊之流。他也频频地招手、拱手,直至歌声远去、友人的身影渐渐消失……这种意境如果用“汪伦岸上来相送”之类的“实”是达不到的。

   (2)第二联:化“虚”为“实”。把汪伦“送我情”(虚)化为深千尺的桃花潭水(实),用“实”的水通过想象创造“虚”的意境,这种“虚”也会让读者展开各种联想,诗人和汪伦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情谊?他们有多少个知心的彻夜倾谈!有多少次的困难共担和欢乐共享!这种联想就是“造境”。李诗这种“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的手法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诗人的另一首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把依依惜别之情比做东流的河水,可谓“化虚为实”。

   (3)小结本诗:短短的四句诗,两次“化虚为实”的取境,产生了两次波折,使画面、情感有了意境美。

   第三层次(9自然段):得出结论,“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密切。”在诗歌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实”是第一个层次,“虚”是第二个层次。诗人写诗创造意境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这个外部形象去传达“虚”这个象外之旨;欣赏者欣赏诗的过程就是由“实”通过想象进入“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会在头脑中“再创造”出一个“境”,由这个“境”领悟诗的思想感情,产生审美体验。可见只有虚实相生的取境才能产生艺术美。虚实相生的取境,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特征。

   以上简要分析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的例子论证观点,理解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重点在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从而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这篇简析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的。

 作者邮箱: lidianlin_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