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创新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3 19:17:4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论创新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教师中心稿)

                              泰州市刁铺中学       吉炳成

浅论创新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教师中心稿)

一、创新教育--现代教育的灵魂

   《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中指出:“发展权利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人权,每个人及各国人民均是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全面的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成为人最重要的素质。正如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肖川博士在《完整地理解创创新教育》中所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

    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只有通过人们创造性的转化才能成为有形价值的生产方式。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人,不管读多少书,死记硬背多少东西,都无法创造出真正的“社会价值”。因此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创新教育,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在实际教育中,我们要防止将创新教育片面化、简单化。首先,创新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它与我们提倡过的愉悦教育、主体教育、个体教育等是交融相通的。换言之,创新教育必须以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依托。开放的社会、多元的文化有助于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情境的创设,会有助于创新教育的诞生、发展,会有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上海把“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学力,就是对创新教育的呼唤和强调。

    越来越多的小发明、小创造使校园里弥散发明的气息,飘溢创造的芬芳,但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毕竟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对于广大的学生而言,他们意识中的创新兴趣、思维中的创新倾向则更为重要、更为宝贵。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更应明白肩头的重担。

二、人的培养--学校创新教育的目标

    在教育活动或教学活动中,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参加某一阶段或某一专题教育活动,都有一定的预期的教育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对某学科、某阶段、某学期、某单元,甚至某一节课的教学,都有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预期的教学目的或效果,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标。准确地说,“教育目标是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期望学生通过某一特定的教育活动或教学过程后,在知识能力、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出现或达到的效果,这些效果一般表现为某种确定的行为特征。”①

    教育目标并非一成不变,而要与时俱进。“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②

   “生活世界”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哈马贝斯看来,生活世界就是“创造性活动的可能场所”。③如果说,生活指的是生命的存在状态,那么,生活世界指的便是生活实有与应有的畛域。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生活关系,人在世界中展开思想言行,展开人生历程。环顾当今世界,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化的世界,是一个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科学的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经济的一体化、政治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国际社会发展的这些基本动向,迫切需要教育培养高素质、多功能的成功人才。但是,“成功人才的重要素质是什么?”这一问题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具体而准确的答案。不过,在“批判性的思维”、“创新能力”、“独立生活和合作能力”等素质要求上专家学者们还是一致认可的。简而言之,我们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个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

    面对社会需求,我们必须对教育目标重新进行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定的历史内涵赋予我国教育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历史变革的进程中,我国的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将“创新精神”、“人文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作为教育目标明确提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的教育目标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真切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重视学生主体性人格生成和确立的现实基础。否则,教育就成为外在化的装饰;受教育者也就容易成为工具,不能自主地、积极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要有人来建树。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们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将决定着我国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质量。作为贯彻教育目标的教育活动是最能体现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活动;师生关系不仅是人际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而且是教与学双方作为独立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已迫在眉睫。

三、“平等中的首席”--创新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学而存在的,教要服务于学,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教育评价机制、升学考试制度的制约,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学习的精神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倡扬,倒是功利色彩甚为浓厚,教学活动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活动。于是,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许多人把教学过程单纯视为知识传授的过程或(最佳情况下的)知识传授加能力培养的过程。作为人深层的精神需要的真正的学习,因为仅仅从功利出发,反而成为违背人的本质的“苦役”。

    近年来,呼声日益高涨的教育人道化,就是要求彻底实现整个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人格化。作为培养“人”的教师,要正视当今教育中的功利性和片面性的弊端,要构建一种信奉科学、崇尚人格完美、促使个人和社会朝着和谐健康方向发展的教育观念。

   “比较全面和科学的观念是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传授+思想、情感交流+智慧能力的培养+个性塑造的过程。”④完美的教学一定能够呼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放飞囚禁的情愫。

    在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双方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双方之间价值平等,绝无尊卑、强弱之分。魏书生在《教学中要建立互帮的师生关系》中写道:“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自己教学中“失败”与体会。正是因为师生之间立足于平等与信任,魏书生才取得了那么骄人的教学业绩。

    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宗旨。“对话,永远是创新的温床。”⑤作为理想教育的主要交往方式--对话,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的和不拘一格的交谈。”⑥对话的双方是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彼此的活动中,坦诚相见,敞开自己,接纳对方,相互激发。所以教学活动理应具有对话精神,使师生双方在对 话交流中,不断地“相遇”、“碰撞”,使双方互相激发,互相启迪,从而“碰撞”出新的火花,新的思想,使教学成为一种永远具有不断生成、不断更新精神的活动。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首先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出发正确定位自己的工作和作用,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的要求与期待,从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会给我们教师带来启迪和帮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关注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并使之成为当今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体验和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开放式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这意味着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课堂上的主角转化为“平等的首席”。⑦

    教师角色的转变,将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和民主、尊重与信任,会受到激励和鼓舞、感化与召唤,从而形成积极的丰富 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我们的教育必然会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