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23:4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三语文复习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网友来稿)

刘建朝

高三语文复习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网友来稿)

   新一轮的备战高考又开始了,如何提高语文复习课的质量又象千斤重担压在了高三语文老师的肩上。于是他们又沉入编题、选题、做题、讲题的题海之中了。不可否认,大题量的训练对提高语文成绩形成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因为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练习题的形式来实施。但也不难发现,题量与成绩之间并不成正比。更容易发现的是做过的题目仍然出错,甚至考过的字音、字形、名篇名句仍然出错。为什么量的积累没有引起相应的质的变化呢?设想一下,如果做过的题目象数理化的题目那样再做不出错,语文成绩将会提高多少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教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入手。

现在,通行的教学过程是,老师在让学生做题之前,先讲,讲深讲透:讲知识点的范围,列举历年高考中的题目;讲理解该知识点的方法,列举出一二三;讲掌握该知识点的方法,再列一二三;讲掌握该知识点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常见错误,等等等等。一讲就是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然后让学生做跟踪练习、知识点过关练习。然后老师照着答案逐题讲解。有时老师似乎昭昭然,学生还是昏昏然。但已顾不得了,因为按教学进度该进行下一知识点了。于是又接着讲下一知识点的范围、方法、注意事项、常见错误。

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收益是什么呢?就是做过的题目仍出错。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时间被老师的“讲”占用了,在老师的心目中不讲学生就不会,不讲自己就显得没水平,只留下很少的时间让学生做题、思考、领悟。有的老师因为自己不知道讲什么怎么讲,便很自卑,于是刻苦查找,虚心请教,甚至有的找遍了语文类刊物,搜遍了语文类网页,真可谓“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却从来不问讲的与学生的实际有多少联系。殊不知,解答练习题用不上他的所谓的“方法”,学生的错误也与他的“常见错误”风马牛不相及。学生既不可能掌握老师讲的方法,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做过的题目为什么对或错,更谈不上查漏不缺,吸取教训。每个知识点都如此恶性循环,老师费了好大劲备课、讲解,学生却收益很小。

因此,我提出高三语文复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科在高三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恐怕连小小的生物科都不如。即使文科生也会把它排在历史、地理之后,这是高三语文老师都清楚的事实:语文挤不过其它学科。如果哪位老师把提高语文成绩的希望寄托在语文课堂之外的课下时间,那就等于放弃希望了。更有的学校将自习课按学科瓜分掉。学生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想抽点时间贴补语文也不得。这样学生根本没有课下时间来学语文。如果课上不安排学生学语文,学生就没有学习语文的时间了。

语文的知识系统性并不象其它学科那样完整有序,这就决定了语文练习题涉及的知识零散而不确定。再加上学生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即使不同的学生选了相同的答案,对这些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掌握也不会完全相同。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查漏不缺,纠错匡正,才能使学生有所长进。否则,再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再多的常见错误的警示也不能弥补学生的知识不足、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的讲解反成了浪费时间。至于那种教师自己就昏昏然,还偏要照答案附会的讲解,更是误人子弟。

“内容比方法重要”这句话用在语文复习上是千真万确的。比如“成语的运用”,讲辨析的方法,一从语境辨析,二从语意辨析,三从感情色彩辨析,四从来历辨析,五从语法作用辨析,等等。试想,如果学生知道成语的来历,岂不知道了它的意义?从2002年高考第3题的得分情况也可知道,学生对成语的掌握弱点在词义。现在可以说如果学生准确掌握了成语的词义,就可以辨析出成语使用的正误。而要掌握成语的词义,非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查阅去记忆不可。又如“语言的得体”,讲方法一要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二要考虑表达者与接受者的身份、特点,三要符合特定环境,四要符合表达的目的,五要符合表达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等。这些都对,可涉世不深的学生不知道什么环境下说什么得体,面对什么对象怎么说得体。与其罗列这些方法,不如让学生在练习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就词语说词语,就得体说得体。

在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光怪陆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每种方法的落实也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做,去想,去记,去悟,一切都会落空。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等于“放羊式”,教师永远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目的的实施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只是因为复习课教学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能力基础上的提高性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主,只有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去讲,才能提高教学成绩。

 作者邮箱: liujch_200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