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语文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点滴(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7:27:4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语文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点滴(网友来稿)

林方雄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语文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点滴(网友来稿)

【摘要】正在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语文教学应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目前语文教育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语文、质疑、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认真听课,忙于摘笔记,却有学生突然提出一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于是教师勃然大怒,批评该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有些老师的眼里看来,就是故意调皮捣蛋,破坏课堂纪律,对于他提出那异想天开的问题,觉得与所学的课程毫不相干,就称之为喜欢“插嘴”、“打诨插科”,甚为反感。

        其实,这恰恰反映出这些教师传统的狭隘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凡是考试规定的"基本篇目"就教,而且要“教深教透”,于是课内课外翻来覆去都是“基本篇目”,颠三倒四,不管学生爱不爱听;至于学生,只能读应试必考的书,想“正统”的问题,绝不容许有半点“旁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语文失去了兴趣,怕学语文、语文难学的思想就会产生,这样谈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呢?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性地学习。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应提倡勇于质疑、敢于问难、乐于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风气,使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应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事实证明,没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量”的积累,学生即使把“基本篇目”全背下来,也很难保证考试的“质”。因为从近几年中考的试卷看,“基本篇目”的分数只占20%左右,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多数还是开放性的“活”的知识,所以关键还是要靠能力和智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智力。这些由“量”的增加到“质”的飞跃,并不是光靠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点所能达到的。《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学生有好奇心,由好奇而发问是求知欲的表现,是他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表现。虽然有些问题可能提得很幼稚,离题万里,但却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的实际状况,清晰地呈现出学生的思维流向。对于学生课堂上的大胆质疑,教师必须学会准确判断,因势利导。如果教师轻率地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会挫伤求知的积极性。

       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发现学生对文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大胆的质疑,有的甚至表示坦然的否定。

        有一学生质疑:本文的题目不够准确。既然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是夸娥氏二子移的山,那题目还不如是《神仙移山》的好,一时之间许多学生也纷纷响应。根据原文的客观事实,愚公并没有真正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山的,是夸娥氏二子,如果没有神的帮助,愚公的愿望再美好,意志再顽强,恐怕也是空中楼阁。

        学生的说法不无道理。事实上,愚公并没有真正战胜大自然,这似乎留给我们一个“神定胜天”的结局。然而教学参考书却这样认为: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反衬出愚公精神能惊天帝、泣鬼神,从而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我想,不必要把这种观点强加给学生。从客观上讲,原文无法找到能充分证明“人定胜天”的理由。学生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原文,这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的,何必要把学生全部限定在一个框架里呢?

        又有一学生提出了“大胆”的说法:愚公真的很笨!这么简陋的工具,怎么能搬得了“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呢?面对学生们的大胆想象,我于是就让学生们展开讨论:那么你们认为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呢?大部分学生认为,愚公应该搬家。俗话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难道无数代人为之奋斗的“移山”比轻而易举的“搬家”更明智、更有魄力吗?这要浪费多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有学生用了现在有些贫困山区(福溪乡)移民的例子来证明搬家的好处。而教学参考书上却分明写着:“愚公似愚而实智,即所谓‘大智若愚’”,“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问题有什么不对?课文不是说愚公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吗?

        其实,阅读这篇寓言,主要是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寓意,明白其教育意义。只要我们肯定愚公的坚韧不拔、顽强奋斗、排除万难的精神,至于愚公的做法,完全不必要按照参考书上所说的那样。这样,不但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还呵护了学生“乐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书本”的勇气和尊严。

        如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向书本挑战呢?

       首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修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尤其像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涉及面非常之广。要很好地驾驭教材,教师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外,必须在其他诸多学科,如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美学、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有相应的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备课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想一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成竹在胸。假如教师课堂设置的问题仅仅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任何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就能解决,那么学生根本不就没有思考的机会了,也就不可能迸出“创新”的火花。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探索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其次,设置好的问题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给他们思维的时间、动手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如果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一味地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者随意终止那些不能流畅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回答,自己很有条理地把答案阐述出来,那么学生的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泯灭。即使教师设置的问题是相当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那也只是徒劳。对于有可能迸出创新火花的学生的回答,教师一定要准确判断、善于引导,而千万不能轻率地否定,否则将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并积极倡导发现法,努力使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疑共同求学的场所,真正做到师生at:right;width=300;margin:1'>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语文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点滴(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关键(网友来稿)04-15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网友来稿)04-14

试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4-14

范文质疑(网友来稿)04-14

质疑学校学生评议制(网友来稿)04-14

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网友来稿)04-14

写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4-14

质疑教育三题(网友来稿)04-14

在语文课中展开辩论(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