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仍要有语文味儿(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25:3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仍要有语文味儿(网友来稿)

张怡球  

语文课仍要有语文味儿(网友来稿)

   也许有人会问,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打破学科界限,难道语文课还需要有“语文味儿”?答案是肯定的。

且看下面的例子,某君在上《万紫千红的花》一文时,他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玫瑰问学生这是什么颜色,学生答曰红色;又问玫瑰花还有什么颜色,学生回答了很多;“那么,玫瑰花为什么有这么多颜色呢?要了解这一奥秘,今天我们来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接着,他就花色形成、变化的原因以及花色与昆虫的关系等知识,有讲解、有提问、有实验,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最后,他还开展竞赛活动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学生回答踊跃。这样的一堂课,可能有人会说很精彩、很成功;可是,仔细一琢磨,就不对劲,没有“语文味儿”。

什么是“语文味儿”?为什么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这些都是由语文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所谓人文性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康人格”。还认为,语文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应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

由是观之,“语文味儿”就是指语文课依据语文性质完成语文任务的特性。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语文味儿”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语文的人文性是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教育功能,并注重挖掘课程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特质。如果单纯地强调人文性,那么,语文课与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科学课没有两样,因而就失去了语文课的特性,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形成和发展。然而,语文的人文性又是通过工具性体现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也就是说,语言文字及其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性对人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不掌握字、词、句、篇的结构、特点等知识,又怎能从字、词、句、篇的表面发掘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虽然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是因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可见,某君的语文课,既没有分析字、词、句、篇的结构和特点,又没有从字、词、句、篇的表面发掘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只具有“生物味儿”,而没有“语文味儿”,其结果费时费力而收效甚微。

当然,如果过分地强调工具性,就会失去语文的价值,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同样,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形成和发展。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完成语文任务,语文课必须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有“语文味儿”。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净化课堂目标。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删繁就简一树花”,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其次,上课要有激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教师要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点,丰富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势态等情感,教出课文情感、调动学生情感。同时,不能架空分析,应注重字、词、句、篇的结构和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关键。第三,课堂要书声琅琅。语文素养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主要是靠读出来的。教师可运用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以及背诵等形式,这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催化剂。诚如是,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儿”。 作者邮箱: zyqiu695@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