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谋攻的主旨新探(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25:0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孙子谋攻的主旨新探(网友来稿)

李和明

《谋攻》是孙子兵法中至关重要的篇章。在这一篇中,孙子明确提出了“全胜”的战争思想。他说:“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正如著名军事理论家吴如嵩同志指出的那样:“孙子兵法中的‘全’,如同孔子哲学的核心‘仁’,老子哲学的核心‘道’,是我们研究孙武军事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孙子兵法浅说》第49页)正确理解这个“全”字的含义,无疑是了解这条基本线索的必由之路,也是正确解释《谋攻篇》主旨思想的根本所在。遗憾的是,历来的研究者都沿袭了曹操的注文,没有对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作更加深入的探讨,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误解。

对传统观点的质疑

传统的观点认为,谋攻的目的是获得“全胜”,而所谓 “全胜”,指的是“使敌国整个降服”--所谓“全国为上”;而用武力攻破敌国,就不能算是全胜,属于次一等的了--所谓“破国次之”。这个观点最早由曹操提出。曹操对文中“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一句的解释是:“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后来的注家都陈陈相因,作了相同的解释。

其实这样的解说显得十分牵强。首先,如果依据这样的观点来推论,那么,谋攻的目的就成了设法使敌国“完整”地而不是“破碎”地屈服于自己。强调“全”,也就是强调让敌国得以完整。一切谋划,一切行动,都应该以敌国是否“完整”地降服为最高原则。古今中外,这样的军事理论可谓绝无仅有。在战争频仍,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样的军事理论是否迂执得过分了些?

其次,既然强调敌国的“完整”,那么,“善用兵者”“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一句中的“毁”字又当作何解释?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中,“毁”字正好写作“破”字,更应该如何解释呢?另外,《谋攻篇》中明明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其中的“攻”和“战”和上文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再次,通观《谋攻》全文乃至《孙子》全书,对于采取什么措施使得敌国得以“完整”这个重要的内容,为什么偏偏毫不涉及呢?这种情况完全不符合吴如嵩同志对孙子兵法所作的概括和分析。

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全国”“破国”的“国”,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说成敌国不可呢?说“全国”就是“举国来服”,不知道这个“服”字从何而来,这不正是理解古代汉语时最忌讳的增字为训吗?

所有这些,都难免让人对传统的观点产生怀疑,也给人以重新思考的余地。

孙子为什么反对久战和攻城

反对攻城硬拼,反对打旷日持久的战争,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谋攻篇》中“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一句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作战篇》的有关论述来加以说明。

《作战篇》明确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战略思想。为什么“不贵久”呢?作者论述道:“久则顿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顿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可见,反对久战,正是因为久攻会给自己的国家和军队带来很大的损失,引起自己国家和军队的混乱。这一点也可以从《谋攻篇》得到印证:“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这就具体说明了“攻城”将给自己的部队带来严重损失的道理。所以《作战篇》中说:“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对《谋攻篇》主旨的认识和把握。它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孙子谈兵,其着眼点主要是放在保存自己,对自己国家有利这个前提之上的。

《孙子兵法》十三篇,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战争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是这样的密切,作者在论述战争规律的时候,自然也就时刻关注着如何保全自己的国家。战争的胜负固然重要,但都必须隶属于保证国家的安全生存这个大前提下。换句话说,如果在战争中自己的国家受到了损伤,那幺即使打了胜仗也是不值得称赞的。有一位西方古代军事家说:“在战争中,打了败仗是最悲惨的,而胜利者则是很悲惨的。”孙子的这种战争思想,也体现了这样的“反战”意识。

由此观之,谋攻篇的主旨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全自己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去夺取战争的胜利。“谋攻”就是要“谋”这样的“攻”。

“国”字及其它

我们对《谋攻篇》的主旨作这样的说明,除了上述基本的理由之外,还可以从其它角度来加以证明。

纵观《孙子兵法》全文,凡是“国”字单用,或泛指国家,或指称自己的一方,而战争的对方则用“敌”或“人之国”,以示区别。如:“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作战篇》)“国”“敌”对举,区分显然。“久暴师则军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全之主也。”(以上均见于《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所有的“国”字,都不可能理解为“敌国”。因此,“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中的“国”,自然也不能例外。

从《谋攻》的文章结构逻辑联系上来看。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保全自己这个中心论点展开的。否定攻城,是因为“攻城”必然劳师糜饷;死打硬拼,最容易造成“顿兵挫锐”的后果。在战术上,以优势兵力打主动战,“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强调将军在指挥战争中的主导作用,反对国君掣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军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国家,保全自己的力量而提出来的。总之,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全”字。我们真正抓住了这个总的原则,作者的论述都可以得到自然而合理的说明。

 作者邮箱: shihushuyua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