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30:5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网友来稿)

赵晗  

对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的思考(网友来稿)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话题,研究性学习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立足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全新的教学理念,比如“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成绩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受到了教师、学生、社会的广泛认同。但是,研究性学习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语文学科,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开展得扎实有效,就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

首先,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处理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它的两个重要属性,传统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篇的分析讲解,侧重于让学生正确运用汉语,准确理解作品,换言之,传统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而容易导致语文“双基”的不系统,不牢固,而这决不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基础与创新并不矛盾,传统教学要求于学生的扎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是进行创新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品质。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双基的教学作为一个环节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比如在阅读中对字词的掌握积累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及时进行检测,对语法、逻辑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渗透等,让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我们也可就“双基”的训练目标设置相应的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去探索研究,将双基的教学纳入研究性学习的框架之内,比如“中学生常见语病及其分析”这一课题让学生搜寻自己和周围同学语言运用中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规范的使用语言,效果可能要好于传统的“辨析并修改病句”的教学。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基础与创新的关系,找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就能够做到既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基本技能,又开发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思维,获得双赢的效果。

第二,研究性学习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目前,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确立研究课题--搜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写出课题报告。在具体实施时,大多是放在课外进行,于是出现了课堂上规规矩矩教(学)课本,课外(主要是假期)热热闹闹搞研究的情形,而事实上由于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外可供研究的时间有限,加上学生研究的能力参差不齐,很多“研究”便流于形式。针对这一情况,我想,是否应当尽可能的把宝贵的课堂还给学生?毕竟课堂才应当是我们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战场,应该通过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课堂上的“研究”也方便学生及时获取老师更多更有效的帮助,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益。据此,我设计了以下的课时安排方案:

1、提出问题,确立研究方向,占用一课时。提出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问题提的是否有意义有价值,也直接关系着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因此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一篇课文,可以根据篇幅长短给学生限定时间独立阅读,学生在初步把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提问质疑,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交流、评议、筛选、修正,最后由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点拨、提示、引导,以确保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2、进行相关的资料准备和分析研究。要求学生从研究文本入手根据所选的问题有重点的研究课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因为这一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所以可根据教学时间灵活处理,课内课外均可。

3、课堂交流(一课时)。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研究的内容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课堂交流尤为重要。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资料及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展示自己,增加成就感,还可以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感受到协作的魅力。交流既可采用口头的形式,也可采用书面的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要做好组织者即可,不能喧宾夺主。

4、总结归纳(一课时)。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个体探究,但决不是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探讨之后,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共性的东西,肯定保留个性的东西,指出存在的缺陷,对不能达成共识的存疑供大家继续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对自己的研究学习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他今后进行研究性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可能有人担心如此安排太费时间,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我认为首先要正确理解“完成教学任务”这个概念,它不光是指教完课本规定的内容,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研究探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能,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圆满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第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备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备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备知识,二是备教法。所谓知识就是前人对教材的分析评说的一些“定论”,教师备课时主要是对这些“定论”进行梳理、消化、吸收,然后设计恰当的教学程序引导(主要是诱导)学生去接受这些“定论”,用一个成语就叫“引人入毂”。研究性学习中,从问题的提出到研究的方法过程一直到结论的得出,学生都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教师没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沿着自己预设的轨道运行,因此备课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备课难度也相应加大。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规则可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霍益萍教授在他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一文中这样讲道:“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什么呢?归结起来,大约为: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方法的指导和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据此,我们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多的了解相关的内容信息,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搜寻资料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实自己,更好的从宏观上把握和调空学生的研究方向。同时,我们还要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准备不同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供学生借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就问题的引导、研究做出预案,以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失去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控制。总之,研究性学习对教师驾驭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走在研究的前列,不断学习,加强实践,大胆创新,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搞好研究,搞好学习。

第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如何调整现行的评价机制?

研究性学习以“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作为目标,与传统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成果,因而我们的评价机制除了学生的研究结论外,更应该重视对研究过程的评价,比如:我们可以就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打分,以评价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可以就学生搜集资料的多寡打分,以评价学生勤奋努力的程度;可以就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推断打分,评价其分析综合的能力;还可以就结论的表述打分,以评价其语言运用的水平;如此等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的评价机制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种评价既可由老师进行,也可由学生互相评判,总之,把过程纳入评价机制,应该是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虽然有困惑,有阻隔,但我想,凡事总要先做起来,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己,完善自我,这是我们要求于学生的,也是我们应率先垂范的。

 作者邮箱: zypbjzx1326@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