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标要求 培养语感能力(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28:4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落实课标要求 培养语感能力(网友来稿)

福建惠安高级中学  陈炜清

内容提要:探讨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如何落实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总结语文语感能力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语感能力、课堂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近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作如下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显而易见,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都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年就已经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章熊先生也曾说过:“各种语言运用中的问题总是凭语感来解决的。”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李珊林文(《语文学习》1990.9)]。要使学生能顺利地达到与课文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就必须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呢? 

首先,要创设开放式语文教学环境。只有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全体学生达到自觉参与、主动感悟的境界;只有形成平等的教学氛围、自由的学习空间、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才能为语感能力的培养创造前提条件。

其次,要引导学生主动感受体悟。(1)、主体感受,贵在“感悟”;(2)、引而不发,重在“巧”导;3.把握梯“度”,由浅入深。

再次,学习语言和塑造人格必须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并注意语言材料的价值取向,重视对价值观、世界观、道德情操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如在《读〈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乌鸦》的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这一片肉,谁吃都一样,狐狸真聪明,我好喜欢他”,这样的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材料,在不给狐狸下“狡猾”定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引导学生分辨清楚狐狸行骗的行为是错误的。

课堂教学中语感训练有更有效便捷的方法和途径吗?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一、整体感知,意会语感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通常总是先浏览一遍,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有个总体的感觉、初步的印象、大概的了解,这叫整体感知。但这一层面的阅读还不是经过专门的分析而做出的识别与判断,而是根据平时训练形成的经验做出的直观的反映,是省略了中间分析环节的跳跃性思维过程的直觉思维。又往往能对语言隐含的深刻意义也产生领悟,明白语言的流动和潜在信息,并能充分把握观点意义。

怎样提高感知水平和意会语感能力呢?从根本上说,要多阅读,扩宽知识面;要多积累,贮存丰富的知识;多比较,养成敏锐的感知力。这样就能准确地把握基本信息。正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二、把握思路,体味语感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重点的过程,写作就是把这种认识过程表示出来。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进行选材、组材,作通盘考虑、妥帖安排、周密布置而形成文章,那么,其思路则用文字的形象固定下来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则必须力求准确地探求作者的写作思路,有助于体味语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清理文章的思路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执教鲁迅文章《药》,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及线索的前提下,让学生体味标题的深刻含义--字面上的意思是指华老栓企望治好小栓痨病的用革命者鲜血裹住的人血馒头,而深层的含义却远不止于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病人只有小栓一人吗?还有什么人?他们的病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救治的良药吗?这样学生就不难悟出其深层含义。

三、揣摩语句,品味语感

语言文字是物质的。当它作为负载和传送意义或情感信息的工具时,却又成为观念、精神的产物。因而揣摩词句就是培养语感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词语有两层意义,即基本意义和特定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要迅速揣摩词句的含义应注意两点:①前后钩联;②表里参验。要花一番推敲、揣摩的功夫才能深入理解。例如《阿Q正传》文中有话:“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的“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经过认真揣摩后,就不难知道,“不幸”是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四、借助语境,感悟语感

语感训练中,语境是客观的。从心理反映的角度来看,语感是阅读者对客观具体的语境的反映,是思维训练的核心。语境的分类复杂,但根据其所含的信息量可分为短语境和长语境。对短语境的语感点进行感知比较直接,可通过被感点的字形特点,组合特点、位置特点等去解读被感点,进而理解全部语境。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感受藤野说话的语调语气,只要抓住句中“缓慢而有顿挫”来品味、练读,就不会读出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日本狂人的声调,整个句子的语气语调也就被把握住了。对长语境的语感进行感悟,则必须运用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知识及已有的阅读技巧等来揣摩,通过被阅读时的语境的全部“密码”以及经验过的相似可比的语境、个体周围的环境去解读语境中的被感点。例如,感受《荷花淀》中两组拟声词“哗,哗,哗”与“哗哗,哗哗,哗哗哗”,表面上是摹拟声响的缓与急、慢与快,但要感悟它们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就应该在充分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动机、艺术修养、小说的整个情节、刻画手法等基础上来感悟。作者以白洋淀地区抗日斗争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妇女在抗日烽火中不断成长的过程。小说通过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对话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以这群青年妇女送夫--探夫--助夫--学夫为刻划片断,深刻细致地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美好心灵,展示了抗战必胜的乐观前景。“哗,哗,哗”一橹一橹,一声一声,水声舒缓,节奏均匀,几位青年妇女探夫不遇的归途中那种轻松愉快而又略带淡淡失望的心境被传达出来了。而“哗哗,哗哗,哗哗哗”,一橹赶一橹,一声接一声,水声高亢,节奏急速,几位青年妇女遇敌时那种心情紧迫而又齐心协力,同仇敌忾而又沉着冷静的情态则被这急促有致的水声传达出来了。同是拟声词,声异情迥,巧妙传神。至于有些文章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的隐含性语言的理解与领会更是离不开语境的分析。如“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来唱歌”的含蓄、幽默感,只有紧紧地依靠《最后一课》的整体语言和时代背景,才能品味出来。

总而言之,语感能力作为高级语文综合能力,可以高效地对语言现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领悟和意会能力。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加强情感诵读,引发想象和联想,进而比较和鉴别,鼓励发散思维的训练来达到提高语感能力,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使语文教学出现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传染语感于学生》(作者夏沔尊,《语文教学通讯》转载,2002年10期)

2、《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作者王尚文,《语文学习》,1993年期)

3《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作者周健,《语言与翻译》杂志,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