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浅论(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39:0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浅论(网友来稿)

册亨民族中学 黄斌华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浅论(网友来稿)

在当代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是一门独具二律悖反特点的学科:名家迭起,流派众多的同时指责不断,炮声隆隆;新法长篇,经验累牍的创新总结后面,总体上的“少慢差费”依然故我,改变甚微;与高考平均分不断攀升的,是社会用人单位“语文素质低下”的评价;……语文教学之谜何解?语文教学之根何在?语文教学何时才能改变这种二律悖反的尴尬局面?

我们可以从容的解释文学家、诗人何以不再辈出的现象,因为文学关乎社会、诗人自有别才:但我们却不能否定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现实。当语文教学不再是以吟诗作对、锦绣文章为主要追求而上升为大语文观的时候,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确确实实成为中学各科教学的基础工具学科的时候,当快餐文化随着快节奏的当代社会悄然而不可避免地到来的时候,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是非有突破不可的了。

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集中体现在阅读教学上。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解开语文教学之谜的关键,是中学语文教学提高质量的突破口。

长期以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为什么总体上的“少慢差费”依然故我?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有效整合。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至少包括两个方面:认识上的有效整合与方法上的有效整合。笔者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仍是认识上的有效整合。

有人在比较了古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后发现,古今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刚好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西方文化是形而上--形而下,即由理念到实证;而东方文化则是形而下--形而上,即由实证到理念。这种观点自有他的片面的地方,譬如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就呈现一种形而上--形而下的发展过程:先秦理性精神的高扬与魏晋生命理论的自觉便是明证,但是,它对于提高我们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界就一直在文道问题上争论不止,或承继文以载道,或申之道以统文,或主张文道并重;直至八十年代,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课地位才得以落实,但理论上的落实并不等于实践上的落实,就广大第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至今仍是三分天下的局面。理论整合的迟滞性、学术性与教学实践的紧迫性、操作性的脱节,其结果只能是认识整合的无效与多元。

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应该对教学实践起指导作用,但实际上这种作用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理论研究的抽象化。我们的理论文章,往往是理论介绍,比较推理,层次高、视觉广,跨学科、全方位,新名词新术语不少,但给第一线教师的普遍感觉却是受益匪深,远不如听一堂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实在。

实践总结的多元化与随机性。与理论界的研究相比,教学实践第一线的实验与总结更多的是一种单兵作战局面。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令人惊喜的发现往往不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果,而是不经意的随机的奇遇偶得。

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无可比拟的实证力量。大到地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褒贬,小到教师的声誉,家长的好恶,个人的得失,其影响之大,一言难以蔽之。在高考指挥棒下,教师的理论学习与提高,往往带有一种实用主义的色彩,希望从教育理论的武器库中寻找到一种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超级武器”,借以提高高考升学成绩。这种现象,即使是在颇有理论建树和成果的作文教学领域也大有表现,且不谈猜题押题、强调立意内容的正确性和结构的格式套数等明显的急功好利倾向,就拿大受欢迎的各式快速作文法,在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积极功能下,也不免隐含着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提高作文分数的应试分子,这“快速”二字实在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谁能不心驰神往,心有戚戚焉。而今,这“快速”似乎也不能济应试作文之穷了,于是,一种为大多数写作能力不足的考生所欢迎的抄写优秀作文的应急之法又应运而生。难怪王蒙等老先生要愤然炮打中学语文了。近年高考说明增加感情真挚的新要求,固然令人欣喜,但能否一反由写到抄的积重,则未可知。

从理论上讲,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实践,应当对理论研究有实证作用,但实际上却未起到这种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阅读,在本质上应该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曾祥芹《"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的这一定义,既是对中外阅读传统的继承,又是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综合性特点。这种综合性特点集中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具有强烈的综合性:上下几千年,无所不通;纵横几万里,无处不在:中外百余国,无所不容;宏观与微观,无所不表……这种综合性就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的体现,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的标准,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的愉快,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的伟大。这种包罗万象的综合,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特殊性,自然也就决定了它的实践的丰富性、广阔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表演艺术、声像艺术、多媒体艺术相比,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二度创作的广阔世界,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想象空间和创作世界是任何学科都无法媲美的。试想,面对如此发展无限与多元的文明传递学科,有谁能一气呵成其学科目标体系呢。即使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数学学科,对此也只能望洋兴叹。

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无章可循,仍然处于混沌初开的状态,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阅读教学,就是在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性精神鼓舞下推动文明的进程中发展进步的。可以说,人文传统的承传、民族精神的高扬、生命意义的追求是语文教学与生俱来的丰富因素。文学就是人学,语文即是人文,即使是不明大义、不识经书的乡村野老,其教训子孙的言论,也颇多与孔子暗合之处。

人们常常将丰富性、综合性、包容性视为珍宝、财富,其实,过多的珍宝、财富往往会成为蜗牛背上的负担。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当代中学生的阅读,为什么总是找不到新语感,发现不了新知识,搜集不到新信息,不能有效地归纳和吸收,不能深刻地领会和体验,不能广泛地联想和想象?根本原因,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长期以来总是定位在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层次上。而这些目标又往往具有“意会有余,言传不足,难以落实”的特点。更为突出的是,我们在大纲、教材、效果检测中所体现出来的目标要求,真正的工具性目标所占比例并不大,更多的是涉及情感体验、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学科综合方面的目标。这就在客观上赋予了语文阅读教学过重的责任,似乎又回到了孔子时代,以天下教育为己任--语文教学真有如此广大的神通吗?鼓吹语文教学的神通广大固然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地位,但实际上却正好相反--因为语文实际上只是一门工具,工具不是神,他的神通是使用者创造的结果。忽略了工具特征,语文教学就可能失去根,就会一无所有。孔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以哲学家的胸襟来使用语文这一工具,如果我们细心的研究便会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语言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和政治家。所以,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切不可头脑发热,而要明白我们教给学生使用语文这一工具的使命。脚踏实地的完成我们的任务。

当然,语文学科传承文化传统、遗产的得天独厚优势,决定了它必然赋有德育教育的任务,但这个任务的完成,更多的不是说教,而是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丰富性和广阔性之中。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客观的工具性与主观的道德性的人文结合。基础工具性是其花,是其广泛的审美吸引力之所在;道德教化性是其根,是其深厚的人文创造性之所承。而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的无限创造力得以空前发挥的时代,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时代,因此,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基础工具性作用,以其花的美好,以其广泛的审美吸引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以上所谈,也许可以概括为认识的整合与统一,但仅有认识的整合与统一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认识的整合必然要求方法的整合。

方法是实践的产物,方法的推广又受实践环境的多样性与差别性的制约,因此,方法的整合更具有创造性特征。更具有个性化特点。在这里,交流、比较、总结、推广显得特别的重要。在方法的整合上,我们以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规范化的总结与交流。

总观中学语文教学论坛,教学经验总结见诸报刊的不能说不多,但所发挥的作用却很有限,特别是交流作用。究其原因,是我们缺少中介环节。这里所说的中介环节,应该具有以下一些作用: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为主要对象,编辑出版相关的专辑,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方法的影响作用;建立教师个人之间的交流通讯机制,为教学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条件.因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穷困的中学语文教师往往曩中羞涩,而且工作繁忙,交流、比较、总结、推广机会甚少,即使有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经验总结实验报告,也往往因诸多原因只能付诸箱底。--或许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二律背反的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吧。

                                                     2001/10/18于册亨

 作者邮箱: hbh195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