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及对策(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48:3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及对策(网友来稿)

何云华  

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及对策(网友来稿)

语文高考近几年一直有细微调整,如减少客观题量,加大古诗文的背诵与鉴赏力度,总体趋势是强调学生的语言积累和人文素养,说明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渐趋理性。作文素有半壁江山之称,这里仅就作文谈谈自己对新教材高考备考的一点理解。

高考作文从“改写”到“命题”到“供料”,走过了20多年的漫漫路,才有了为人一时称好的“话题作文”。99年话题作文:假如记忆能够移植。2000年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01年话题作文:关于诚信。02年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春季高考在此不计)

从这四年的高考作文的研究来看,大家似乎有如下几点认识:(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20多年的限制束缚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尽可能多的自由和开放。(2)文体选择中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矛盾解决了,记叙、议论各取所需,考生尽可能扬长避短,一展其才。(3)“海阔凭鱼跃”。题目或材料不再是制约学生思想的“七步”牢房,而是思想自由驰骋之广袤草原,“纵一苇之所如”之大海。(4)命题的特点被概括为“三自一包”。即角度(或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题自拟,这是“三自”,所谓“一包”就是所写内容在与话题相关的前提下达到规定的字数。(5)命题的结构呈现出材料(或故事)+提示语(或说引导语)+话题+要求(或注意事项)的基本模式。四年高考题均是如此,各地的模拟题也大致相似。从材料引出观点和判断发展到从材料中引出话题,这是一大进步,只要“相关”(或“有关”或“范围内”)就行。这样就便于测试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写作能力,让长于议论的同学写说理文,长于记叙的学生写记叙文,长于抒情的学生写散文,让学生创新有了可能,且解决了过去一道命题作文对学生能力测试难以周到照顾的难题。这是高考命题人性化的体现。(6)从命题选材来看,非常注重道德、伦理方面的材料或故事。这样做,事实上就把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起来,把作文检测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测试,让学生洗涤灵魂,提纯思想,其功能远远超出了单一的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检测范围。

随着话题作文的不断被命题专家接受和连续使用,它的负面作用也充分暴露出来了。(1)话题有变伪的趋势。“假如记忆能够移植”这一话题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命题本身则遭到大家非议,因为有时答案就是唯一的,尤其是“诚信”,走向了“代圣人立言”的“伪圣化”老路,其用心让人作呕,“心灵的选择”提供的是一个有违常情常理的材料,客观上产生了引导学生说假话、乱编故事的后果。(2)话题过于宽泛,而内容又集中在伦理道德范畴内,客观上无法杜绝抄袭、套作,致使命题者只好加上“不得抄袭”,寄希望于考生的道德良知。事实上学生的套用非常普遍,以前的优秀作文是现成的范文,《读者》《文摘》当然更是顺手拈来,为阅卷带来了难度。(3)由于文体不加限制,淡化了文体要求,于是教学训练中只抓话题作文,学生最起码的记叙文、议论文写作的能力都没有了,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非驴非马的“四不象”,部分学生写作能力下降。

明乎此,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命题权威人士指出:“话题从哪来?从现实生活中来。”我们的作文训练要重视增强写作的现实意识,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这样一种意识:接到一个话题,在考虑“写什么”的时候,就往现实方面去想,要反映或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思考的方向正确了,文章的生活气息与新鲜活力就容易出来了。生活是源,书本也是源,尤其是对生活积累不厚的青少年学生,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通过范文(尤其是高考作文)启发学生,有了熟悉的生活,有了丰富的题材,任何话题都可以得心应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两到三种题材上积累较丰富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源头活水”,这样就不至于拿到作文题无话可说。在此基础上,老师尤其需要引导学生从文化、经济、哲学、美学、历史、未来学、生存学等不同的角度扩展和审视话题,学生的思想才有可能丰富,见解才有可能深刻,这样在考场上才有可能写出高品位的作文。

(二)加强基础,使作文训练有较大的覆盖面。“文无定法”,但任何文章都应有一定章法,高考作文淡化文体要求,但不等于模糊文体界限,各种文体都要训练,新教材中各种表达方式的要求与标高其实非常明确,切不可忽视小看。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基本的表达能力和各种文体的写作样式的训练一定要到位,记叙流畅,议论透彻,抒情自然,描写生动,说明清楚,让学生写什么文体就像什么文体。尤其是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写作习惯本就不好,成功率又低,一定要严格规范,使其作文初具规范,至少要保证一个平均分。那么,应试作文的技巧要不要教呢?当然要教,但不能舍本逐末,更不能误导学生套作取巧,这既非为文之道,更非为师之道。我们应当研究高考作文成功的秘诀和闪光处,实事求是地指导学生在基础等级上狠下功夫,要相信功到自然成,规范上去了,作文水平自然提高了。

值得重视的是,据透露,今年高考作文评卷时,会对语言有所侧重。这是新教材实施带来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新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背诵篇目很多,《语文读本》又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这一点必然会在高考中有所体现。其实作文本就是语言的游戏,这一点从今年的《考试说明》中可以看出,在发展等级标准中有“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这两条,这两条都从语言出发,对学生的写作语言提出较高的要求。而语言正是我校学生的软肋,据我了解,绝大部分同学平时读书极少,思想的贫乏自不待言,连语言也是干瘪粗糙,或干脆句不成句,段不成段,根本谈不上语言的储备,甚至影响到学生政治历史科的学习,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材料丰富、语言精彩,是文化积淀的表现,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作文备考,要加大能够显示文化基础的语言表达的训练力度,每周都要准备相当的语言材料,供学生积累。同时要注重运用材料能力的训练,增强考生“调动”和“选用”这两个能力。“调动”是指善于调动课内训练材料这个库存,包括经过改造加工的材料;“选用”是指灵活选用社会上新鲜材料来用,力争做到材料丰富。语言的风格多种多样,或俏皮幽默,或庄重大气,或华丽锦绣,或含蓄深沉,但只要特点突出,个性鲜明,作文的语言自会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要求我们平时在训练中提醒学生有所侧重。

(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更强调语文的人文熏陶渐染功能。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普遍认识到语文在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上、在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上的独特作用。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训练题应尽可能地关注社会、自然、人生等方面的热点与亚热点问题,不能只在伦理道德上做文章。追踪热点,决不是将语文上成政治课,而是进一步拓宽思想内容的范围,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200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提出“深刻透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的标准,这一点应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在训练中应让学生明确,另外,作文部分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在“发展等级”里新增“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一条,可以预料,从命题方面说,所给话题或标题势必有利于表现考生的理性认识,表现思维的深度。不光是理性,还有善良、尊重、生存关怀、宽广视野、文化传承、目标与超越等,都应当进入我们的写作范围。我们完全可以借鉴“面朝大海”等优秀话题的长处,模拟训练时,不妨结合学生生活思想情感的实际设计话题,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不必每次作文都让学生经受灵魂的拷问和道德的选择。

只要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明确高考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特别是将发展等级分解,融入平时的教学中,相信学生可以逐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作者邮箱: hyh678@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