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泛论(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52:0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泛论(网友来稿)

四川省都江堰中学   王华美

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泛论(网友来稿)

 摘要:语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包括以下内涵:(一)、把人当人,使人成为人。(二)、关注每一个学生。(三)、关注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发展与幸福。(四)、语文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从学生情况出发。(五)、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此,有必要对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清理与重构。

     关键词:以人为本  语文教育改革   语文教育目标  语文教育内容  语文教育方法

    经过世纪之交热烈的讨论和随后的沉思,语文教育到底应该向何处去?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终结,而是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改革和建设语文教育的时候,我们始终不可忽视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人。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应该帮助和促进人成为人,从动物人成为文化人,成为合格的公民,应该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自然也应该以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决定,语文教育更能对人的灵魂对个人整体加以关照。

语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以文本为本。我认为语文教育“以人为本”包括以下内涵:

(一)、把人当人,使人成为人。

我们的学生首先是人,是有尊严有人格有感情有人权的人,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忽略这一简单的道理。在惟考是从的教育中,只见分数不见人,冷冰冰的分数就是一切,为了分数,反复练习,加重学生负担,损害身心健康,也使本来可爱的语文变得面目可憎。长期的所谓“师道尊严”影响下,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能听老师的。统一的教材,照本宣科,教材上写的就是真理,不可怀疑,不能更改。我们要培养的是独立的人,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听话的奴才。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语文学习是学生调动自身经验,接触语言材料,参与语文活动,从中获得发展和提高的过程,甚至在无意识中完成。学生独特的言语经验和生活体验相当重要。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次考试能准确反映出来的,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还要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不把学生当人看,既是对人权的践踏,也无法真正教好语文。语文教育要跨越过度功利,复归人性关怀。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

从考试分数看,的确有高低差异,即所谓优生和差生;从学习过程看,也会有差异;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某些学生无可救药而冷眼以对。学生的差异除了水平的差异,还有偏好的不同、风格的不同。即便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也不见得是学生的不对,这恰是语文老师应该着力的地方。阅读要提倡发表每一个同学自己的感受和意见,作文提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正是由于学生的差异,才让语文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语文老师眼中不要只有“优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更多耐心,更多关爱。“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应成为语文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关注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发展与幸福。

教育不能只看到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状况,必须关心学生的心理,考虑到他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就语文教育而言,不要只看考什么,从书本到书本,老师要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学会生活、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不仅是“为未来做准备”,如果教育给学生留下的只有痛苦,使学生的读书时代不再充满阳光,那将是教育的悲哀!发展绝不仅靠所学的知识,还需要强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商”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而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育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力量,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的生活。

(四)、语文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从学生情况出发。

语文教育只是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而已,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原有基础、发展方向、学习需求等)出发。 语文学习不是从进学校开始,也不仅在课堂上,不是只有学教材才是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习得的语文,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资源。教学要兼顾集体和个体,因材施教,要考虑到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风格。语文学习是艰苦的,我们要珍视并激励每一个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五)、语文教育中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以往“少、慢、差、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被动学习。语文学习外显的部分很难反映复杂的心智活动,感悟、体验、品味、涵泳……这些都难以从外部观察和监控。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语文教育就无法真正开展,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走进文本,与作品有效对话;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与同学展开讨论,协作分享;质疑问难,挑战老师和权威;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倾听吸收,自由表达,抒发心声,发表真知灼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语文学习和生命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学好了语文,也使生活更多彩。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语文教育就能进入新的境界。

为此,有必要对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清理与重构。

(一)、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

新课标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语文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内涵到底指什么呢?“课标”中列举的因素间关系如何?

韩雪屏先生提出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她认为语文素养分为:操作层(显性的听说读写言语行为)、实施层(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还包括灵感)、动力层(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等)、基础层(语言积累、知识视野、个性人格、思想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其具体分类也许还值得商榷,但我们可以认定培养语文能力光靠训练不行,需要以足够的积累为基础,以足够的动力为保障;而语文储备需要长期积累、积淀,语文学习的动力需要逐渐培养、形成。语文素养是综合素养,只能在整体推进中才能更好的发展。

语文教育还承担德育、美育的任务。国语教育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语),“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语文教育要着眼于丰富精神世界,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完善人格,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之外的更丰富的教益和发展。二者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为学生着想;不脱离语文本身。语文教育有多方面功能,但不可把什么都往语文里装,使语文不堪重负,而且要理清关系,综合中有重点。

具体的语文教育目标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需要和意愿,“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学习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有弹性,个性化 ,注意“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

(二)、优化语文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以一定教育内容为载体。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要选取学生将来学习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知识,夯实基础。语文教育不是不要知识,而是摒除无用的知识,代之以有用的真知识,陈述性知识之外增加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使语文技能(言语技能)的培养更有效。同时注意语文知识的动态性、模糊性、不确定性,还应注重潜隐知识(默会知识)。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凭借,“文选型”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课文,课文要选择人类文化的精华,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同情、怜悯、血性和良心”,“为精神打底”。

对文本的学习不局限于教材,引导学生多读,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读各类实用文章和书籍,还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

    语文学习不仅是学习文本,口语交际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常常被忽略。口语交际具有口脑一致性(言语表达与思维结果一致),过程互动性的特点,它自成体系而不是读写的附庸,是训练思维方式和社交技巧的重要手段,还可以从更高层次理解为它是培养生存技能,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语文的学习和运用都是综合性的,因此要多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中整体的学习语文。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综合性的优势,课内外衔接,使语文学习生活化,真正成为“大语文”。

学校和教师应立足实际,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专门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与边缘性课程结合,“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途径供每一个学生选择。

(三)、改革语文教育的方法

首先是对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合理定位。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充当什么角色呢?如何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呢?如何解决强调学生主体性,不是削弱更不是放弃老师的作用,只是教师要从传统教育中的角色转变过来。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但组织不是压制学生而是积极调动学生,引导也不是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所谓正确答案、标准答案上“赶”,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境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可发表一家之言,但不可硬性统一,千万不能扼杀想象力、创造力。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机会、资源,搭建合理的脚手架,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始终“注意调动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注重语文学习动力的培养。语文学习动力是一个系统,包括语文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而这一切背后的动力是个体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追求。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是搞好语文学习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目前情况而言,首要的是实行民主教育,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眼睛和双手,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

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是灵魂的教育、精神的教育,老师与学生心灵沟通,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创美的追求,在言语历练和文化熏陶中,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无论对作品的解读和欣赏还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以情传情、以心交心,让学生在感悟、品味语文中触动灵魂,精神受到洗礼、得以升华。

语文教育评价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的自我评价。

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不要赶时髦,“机灌”替代“人灌”,加重学生负担,丢掉语文本身。应致力于“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超文本阅读”、“高效率检索式阅读”、“超文本结构的构思和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网上交谈讨论等将引发语文教学的转型,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一趋势。 

语文教育只有“以人为本”,才不会迷失方向,才可能走出怪圈步入良性发展。以上只是粗浅的框架性论述,对于如何具体落实 “以人为本”,我们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韩雪屏  《 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语文教育通讯》2002年9期

3、韩艳梅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动因及质变》,《教育科学 》2002年5期

4、杨邦俊  《语文教育人本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作者邮箱: huameiwang79520@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