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经典可以这样阅读--读《解读弟子规》

时间:2022-04-14 07:54:1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原来经典可以这样阅读--读《解读弟子规》

辛泊平

原来经典可以这样阅读--读《解读弟子规》

    要不要让孩子读《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启蒙读物,似乎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些年因为有些人倡导国学诵读,争论更是愈演愈烈。支持者认为,读这些书籍,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国学修养,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提高孩子们待人处事的修养。反对者认为,让孩子们读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既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也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争执的双方都振振有词,理由确凿,但是,就是谁也说不服谁。其实,在我看来,问题根本没有那么复杂,鲁迅先生早就提倡过拿来主义,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传统的,我们都可以敞开胸怀,大胆地拿来,然而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以,我的观点,读是肯定的,关键在于怎样读,读什么。由张建云编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的《解读弟子规》就是这方面很好的读本。

我喜欢这本书的体例。它没有沿用一般意义上编排,那种注解加译文的简单处理,而是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分享”和“反思”两个板块。就注解和译文而言,无论哪个版本都大同小异,但这本书新增的两个板块,却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别开生面,那样的富于启迪。

“分享”单元,选择的是和正文相关的古今中外的小故事和名人逸事,生动活泼。它有正面的劝导,也有负面的警诫,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勉励人们向善、向上,自尊、自强,也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待人接物的方法,比如我们如何对待父母、师长、朋友,如何穿着得体,如何言谈优雅,如何工作学习,都会有不同时代的人给我们提供可以参考借鉴的范例。可以这样说,编选者没有强迫你相信《弟子规》里的道理,但那些轻松自然的小故事却让你不得不思考,不得不自省,不得不判断,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让人喜欢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填鸭式的,而是春风化雨式的,它自然而然,却意味深远。我喜欢这种没有距离感的亲切,喜欢这种润物无声的规劝。

而“反思”板块,更是一种大胆的独创。在粗通文意和故事启迪之后,作者紧接着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比如我们是否记住了父母的生日、是否知道父母最喜欢吃什么,比如我们是否关注父母的喜怒哀乐,比如我们是否给我们身边的人一个微笑,比如我们是在工作上问心无愧,等等等等。这些普普通通的问题,在这里,却有了醍醐灌顶的力量,有了立地顿悟的光芒。它让我们突然惊醒,原来,我们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完美,而是存在着那么多的失误和缺陷,我们忽略了原本日常的情感,我们冷落了原本亲密的亲人,我们忘记了原本美好的表达。《圣经》上说,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家主何时回来。这是一种自律。在生活中,我们有许多理由可以为自己的疏懒开脱,然而,在灵魂上,我们却没有任何借口可以为自己的麻木、冷漠辩解。我们不是基督徒,不相信最后的审判,却可以体会乡下的悔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愧疚,然而,我们没有觉悟,依然我行我素,只有没了,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没了。这是人子的悲哀。而《解读弟子规》却以善解人意的方式让你盘点自己的生活,梳理自己的心灵,进而重新打量自己的坦言举止,进而修正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是一本有综合审美的读本。它的内容是励志的,但在表达上却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训诫口气,而是贴心贴肺的委婉叙述,直抵心灵的智慧火花;它的板式是别致的,既有洒脱的书法,也有飘逸的插画;它的装帧是素朴大方的,没有那种媚俗的花里胡哨,而是山水一样的清爽,品相极佳。可以这样说,阅读这本书,不仅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提升我们的修养,还可以欣赏到独特的中华艺术,可谓一举两得。是的,“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既是两种不同的读经态度,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层次的阅读修为,任何经典都如此,我们完全可以在古典中读出现代意味,也可以从当下读到美好的传统。好读书但不求甚解是一种潇洒,同样,开卷有益也是一种大度。相对于浑浑噩噩的得过且过,读书总是好的,而读一本好书,那便是幸福。

 

张轶

【原来经典可以这样阅读--读《解读弟子规》】相关文章:

案例:原来可以这样(网友来稿)04-14

幼儿园大班心理健康教案《原来可以这样》含反思03-12

教育,可以这样表达04-15

原来幸福是这样的 初一习作04-14

爱,原来是这样的 初一习作04-14

大班科学《原来甘蔗这样种》03-20

考老师可以是这样04-14

古典诗歌可以这样复习(网友来稿)04-14

中职语文也可以这样教(教学论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