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赠从弟》赏析

时间:2022-10-22 10:29:54 婉诗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刘桢《赠从弟》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桢《赠从弟》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刘桢《赠从弟》赏析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高高的山上,苍翠的青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秋风,毫不动摇。

  2、这首诗通篇赞美松树不畏风霜冰雪,傲然挺立的高贵品格的主旨是什么?

  旨在勉励从弟勇敢面对一切苦难,坚韧不拔,保持自己的操守。这里松树也是作者自况。

  3、赏析“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是一种“比德”之说。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4、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对比、反衬。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

  5、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6、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赠从弟

  朝代:魏晋

  作者: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刘桢(?——217),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弟:堂弟。

  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赠从弟其二古诗词鉴赏

  赠从弟其二原文

  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评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用松树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其诗有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首联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颔联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颈联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尾联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形象,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格。松树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赠从弟其二练习

  1、赏析名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赏析名句: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3、试简要本文的语言特点角度赏析本诗。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赠从弟·其三原文赏析

  原文:

  [魏晋]刘桢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赏析:

  这首诗咏的是“凤凰”。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说文》),生长在南方“丹穴山”中。《大戴礼记》说它是“羽虫”之“长”,所以栖、食也与凡鸟不同:“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诗经·大雅·卷阿》郑玄笺)。这就是此诗开头所说的“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之意。诗人之歌咏凤凰,不仅因为它有此神奇的习性,更瞩意于它那绝世高蹈的怀抱:“于心有不厌(足),奋翅凌紫氛。”——它根本鄙弃“鸟为食亡”之俗,不满足于“竹实”之食,而要奋展巨翼,掠过九霄的紫霞,高远地飞翔!后一句以凤凰凌空“奋翅”的动态形象,表现它绝世超俗的高远之志,运笔劲健,富于阳刚之美。读过庄子《逍遥游》和宋玉《对楚王问》的人都记得,当鹍鹏、凤凰“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际,“学鸠”、鷃鸟之辈曾以其井蛙之见,对它们加以无知的嘲问。宋玉因此有“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之语,将这类斗筲之辈一笔骂倒。诗人大约正有感于此,所以接着两句便借凤凰之口,对无知之辈的嘲问,作出了声震云天的回答:“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意谓:正是为了不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我才不避勤苦、投入搏击风云的斗争生涯的呵!诗人仰望云空、激动不已,不禁又悠然神往地追问一句:“那么,你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凤凰的回答干脆利落:“将须圣明君”。意谓:到了明君临世的时候,我就将万里来归!这四句抒写凤凰之志,诗人将其置于“奋翅凌紫氛”之后,便造出了一种高天传音的雄奇境界。绝世高蹈的凤鸟,正凌空远去,万里云天却还隆隆地回荡着它那高傲的鸣叫,这壮怀是书写在高天白云之上的呵!

  赠从弟·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从弟·其一

  刘桢〔两汉〕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译文

  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苹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苹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注释从(旧读zòng)弟:堂弟。泛泛:水流貌。磷磷:形容石头色彩鲜明。蘋(pín)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华叶:花与叶。羞:通“馐”。嘉客:佳客,贵宾。懿(yì):美好。

  赏析

  这首诗,咏的是“苹藻”。苹藻生于幽涧,“托身于清波”,历来被视为洁物,用于祭、享。此诗咏苹藻,开笔先叙其托身之处的非同凡俗:“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泛泛”叙涧水畅流之状,“磷磷”写水中见石之貌。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一派幽凉、清澈的涧流。然后才是苹藻的“出场”:“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在幽涧清流之上,苹藻出落得花叶缤纷,随着微波轻轻荡漾,显得何其清逸、美好!“采之荐宗庙,可以羞(进)嘉客。”这就是人们用作祭享、进献贵宾的佳品呵!这两句写苹藻的美好风姿,用的是映衬笔法。读者可以感觉到,其间正有一股喜悦、赞美之情在汩汩流淌。接着,诗人忽然拄笔而问:“岂无园中葵?”意谓:难道园中的冬葵就不能用吗?回答是深切的赞叹:“懿(美)此出深泽!”但苹藻来自深远的水泽,是更可贵、更能令人赞美的。这两句,用的又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句举“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苹藻,是为抑;后句赞苹藻之洁更胜园葵,是为扬。于问答、抑扬之中,愈加显得苹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以此收束全诗,令人读来余韵袅袅。

  刘桢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耿直刚毅嫉恶如仇的刘祯作文

  汉末“建安七子”中的刘祯,在当时是一位才华仅次子 曹植的诗人。他的诗,特点是刚劲挺拔,注重气势。俗话 说,文如其人。刘祯的为人就是刚毅耿直,从丕肯苟且随俗 的。在《三国志魏志》中记着这样一件事,就很能说明这 一点。 有一次,曹丕举行家宴,邀刘祯、王集、陈琳等作客。 席间,曹玉与众人谈诗论文,心情欢畅,多喝了几杯,丕觉 大醉。人们劝曹丕进屋休息,他偏说丕醉,并叫人把他的妻 子甄氏请出来,要她陪大家再喝几杯。

  甄氏原本是袁绍的儿媳。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后, 见甄氏貌美,便强迫她嫁给了曹丕,做了自己的儿媳。对曹 氏父子干的这件丑事,刘侦早就丕满,现在见曹王竟然寡廉 鲜耻地把甄氏叫出来陪大家饮酒作乐,更是火冒三丈。在众 人见了甄氏都拱手致意时,他却怒目圆睁,一动也丕动地坐 在那儿。后来当甄氏向他施礼问安时,他甚至怒冲冲地把头 偏过去丕予理睬,弄得曹工非常难堪。

  刘祯这种嫉恶如仇的品质,曾受到当时很多人的敬佩, 夸他是铮铮汉子。 后来,曹操听到了刘祯当众羞辱曹丕的事,勃然大怒, 命人把他抓来,准备杀掉。后经众人苦求,才免了刘祯的死 罪,派人押送他到作坊去做苦役。但是刘祯并丕屈服,他在 《赠从弟》三首之二的这首诗中写道‘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丕榷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中那枝千苍劲,丕怕狂风摇撼,端正挺拔,丕惧冰雪 寒霜的松柏的形象,可以说正是刘祯性格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