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阅读题的解题原则与答题策略

时间:2022-04-14 08:14:3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高考阅读题的解题原则与答题策略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尚延联

浅谈高考阅读题的解题原则与答题策略

从1984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增添了现代文阅读试题,但那时的阅读试题,往往在名词术语上兜圈子,在语法修辞的概念上做文章,把考查重点放在语音、标点、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应用理解方面,题目多半游离于文章之外,真正属于阅读能力的考题反倒成了陪衬。显而易见,这样的阅读测试无法考查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而且肢解文章,把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引向一个个琐细的知识点,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分析理解。更为严重的是,错误地导引中学阅读教学,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1992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布《语文科考试说明》将阅读单独立项以来,阅读测试题才有了较大的改进:测试整体阅读能力,考查是否真正读懂了材料。又近20年过去了,阅读题考查角度也在不断翻新,但阅读题得分率一直不高。笔者认为,解答阅读题要遵循阅读规律,讲究一定的答题策略。

针对高考阅读题的命题特点,解答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阅读原则

阅读题中的阅读材料,无论是片断还是篇章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命题者设计的试题也往往是上下串联、多方勾联。因此,考生在解答阅读试题时应有“整体意识”。这“整体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着眼于整体篇章,不放过任何一个“部件”。对于与材料同时出现的“部件”,如正副标题、注释、写作时间、写作地点、作者、出处等不应放过,有时这些东西对解题很有帮助。

其二,命题者设计试题着眼于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整体把握理解,因此解题时不能急于解决局部问题,应重视整体的理解:在内容方面,弄清内容实质、思想底蕴;在形式方面,弄清结构特点,写作技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就能站在总体的高度去审视分析每道试题,如词语解释、句义理解应放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去分析,并与段意、文意的理解结合起来进行,使答案与“语境”相吻合,从而提高答案的正确率。不注意“总揽全篇文章”,“着眼局部”,匆匆下笔,很难得出满意的答案。

其三,把所有题目当作一个系统综合加以考虑,把握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综合性大题与零碎性小题之间的互补性联系。在同一材料的阅读题中,各个小题虽各有侧重点,但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往往是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按由局部到整体的格局分布;排列在前的题目答案,往往能为答排列在后的题目提供线索或暗示。因此,在解答各道试题时,应瞻前顾后,洞悉各题之间的联系,注意各题之间的互补性、暗示性,从而迅速正确地答题。

2.快速阅读原则

迅速准确地获取读物的有效信息,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反映在高考试卷中是近几年的阅读总题量大增,阅读量大增。试卷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答题正确率的质,而且也考查学生答题速度的量。如果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快速阅读的习惯,仅仅试卷中那么大的阅读量,就会令考生“望卷兴叹”,更谈不上思考解题了。所以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显得很有必要。

强调快速阅读,并不等于粗枝大叶。高考阅读试题无论是主观试题还是客观试题,难度一般不太大,有些试题的答案往往就在提供的阅读材料中,只要认真读懂、读通材料,试题不难作答。因此,考生在作答时,既要注意阅读的速度,又要注意阅读的理解率。答题再快,没有正确率,结果仍是徒劳。

3.灵活性原则

近几年来,阅读题摆脱了僵化单一的模式,注意多角度和多层次相结合,尽可能选取具有多种知识覆盖面的阅读材料,进行多角度命题,多层次地测试考生的阅读能力。高考阅读题也是这样。这就要求考生打破思维定势,注意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思考,不拘于一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拘于试题自然顺序,适时调整,灵活变换,从而迅速准确地完成答题。

近年来,阅读题题型也不断翻新,灵活多变。因此遇到一些新题型、新检测方式极有可能。这就需要头脑冷静、灵活,不惊慌,不被题型的表面形式所迷惑,而应由表及里把所至新题实质,迅速地将新题型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之内。如句序排列,以选择题型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排序题,因此应试者就不能拘泥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在几个选项里上下搜索,左右对照,而应把它还原成排序题,按排序题的要领与步骤去解答,分析应排列的各句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很快找到正确选项。

再如答题顺序。一般说来,试题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分到整的顺序组织排列起来的,因此答题顺序应是由浅入深,循试题自然顺序作答,但又不可太死板。相反,由于每个应试者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各有长短,同一道试题在不同的考生面前难易不同,因此,解题的另一要诀是先易后难,不能死抠题号顺序,易者当机立断,不待全部看完,即可马上解决。对一时难以攻克的“堡垒”不可一味“钉”住不放,可以搁置一旁,留待解解答完那些自我感觉容易的题目后再去完成。这样既可赢得时间,又可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致于整场考试的失利。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要寻求解答阅读题的相应策略。解题步骤的正确与否、清晰与否在解答阅读试题时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影响答题速度和答题正确率,而且影响考试的心理状态。

解答阅读题的阅读方式和一般步骤是这样的:

(一)通读材料的要求是读全、读懂材料,形成整体印象。在通读材料之前应先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尽快地读一篇材料后面(有的与材料并排)试题的题干部分,认知命题者的意图,了解题量、题型类别,所占分值等,对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到胸中有数。阅读题干时,要尽量摄取关键性词语,从而对命题意图有个粗略的认识。

通读材料时,要集中精力,着眼于全面理解、整体把握,要结合阅读题干所获得的信息,边读边思考边理解。一要读全,就是读完材料,对全文(段)的每个段落、每个部件都不可敷衍掠过。二要读懂,就是大致理解全文(段)总体上的内容和形式。这就要求阅读时心须具有“文体意识”、“筛选意识”、“结构意识”,把握材料所属文体,运用该文体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进行定向阅读,例如,如果是议论文,便找论点、论据、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除按照文体知识对有用信息进行筛选外,还应注意筛选文段中的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词句段,并注意根据阅读目的(指读题干时明确的解题任务),筛选有效信息。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文段的结构特点,搞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解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这一步采用的阅读方式是默读扫视。遇到方框、横线等留作填空之处,不要急于去猜想填补,而应采取跳读方式跨越过去。

(二)审察题意,定向阅读

这一步的要领是仔细审察各题,并据各题的规定确定材料中的“阅读域”(对应点),作定向阅读。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的标准是仔细、透彻、准确。仔细就是从头到尾,一字不漏,一个标点不落地研读所要回答的问题,对出现于题中或题尾括号内的提示语,也应注意。透彻,指不仅要弄清明示条件,更主要的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从本质上明确命题的真意。题干的表达语中出现的“根据……”、“按照……”、“以……为根据”、“从……看”等字眼,往往就是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准确,指严格按照要求,对试题内容和形式作出恰恰如其分的判断,准确无误地确定考查的能力(考查点)是什么,明确试题的类型。

定向阅读,就是根据试题规定确定阅读材料中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阅读位置(“阅读域”),然后“对号入座”地进行阅读。阅读时有别于第一步的扫视默读,可以不顾文段的顺序,自由地从某处楔入,仔细研读,略去那些不需要读的文字。阅读时,注意筛选关键性的语言信息,联系上下文理解字面表达意思和作者隐含意思。必要时,还可反复重读。

(三)调集“库存”,思辨求解

每一道具体阅读题的解答需要运用有关知识,但不需要应试者已具备的所有知识。因此,当确定了考点、明辨了题型之后,应试者应迅速在大脑的“知识库存”中调集有关知识,发动有关经验和能力,并且进行筛选、梳理、组合、调整,以备解题之用。

调来知识能力,就要着手求解了,这是解题的核心。比较和辨析是求解时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通过辨析比较,找到知识与试题间的连接、共同性,架起两者之间的桥梁。在选择题占绝对多数的考核中,通过辨析比较,找到各选项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反复分析综合,去伪存真,筛选出正确的选择项。

(四)全面检查,认真验证

解题得出答案,并不算最后完成,必须全面检查、认真验证,这样才能确保正确率。

所谓“全面检查”,是指:①检验审题有否偏差,求解有无谬误,符号是否填对诸多方面,缺一不可;②对所有试题从头到尾检查一遍。当然也可根据所余时间作出安排,时间充裕,应全面检查,时间紧迫,要突出重点。这里说的“重点”并不是指试卷中的重点,主要是指自己的把握不大需要检查的题目。

检查的顺序可由后往前,也可先重点后其它。由后往前的优点是大题都在后面,并且后面的题刚做完,印象清晰,易于检验,可节省时间。

检验的方法因题型、内容而定,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复核  不受答题时思路的影响,尽量变换角度,重新审题,来个再思考,而不是重做一遍题。

代入  将答案放进试题里,看是否行得通,是否合语法、合语感。

析因  针对答案,深入思考,分析那些未被选择为答案的选项为何错,尤其难度大的不能一眼就判断的题,更要这样检验一下。检验时应充分尊重自己的首次选择,没有确凿的根据,不要轻易否定。另外,检验时一定要有耐心,只要有时间,就要尽量在试卷上找毛病,直到考试结束前的最后一分钟。

其实,由于考生的思维方式、阅读习惯各有不同,试题的难易也不一致,因此很难规定划一的阅读方式和解题思路。所以,解题时不能死板,应灵活多变,如对出现于阅读试题中的一些无关大局的关于字、词或修辞、语法知识等纯知识题以及一些浅显的试题,就不必按上述步骤定向阅读,冥思苦想,否则浪费 

尚延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