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浅析(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8:27:2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唐宋诗词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浅析(网友来稿)

  海门悦来镇中 崔平

唐宋诗词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浅析(网友来稿)

  【内容提要】

  人文精神生动而独特地反映了每个民族的文化本体和思想本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凸显出道德至上,关注人性提升、生存价值的特点。在民族文化的精髓--唐宋诗词中,人文内涵含蕴深厚。大师们幽古深沉的人伦情怀,宠辱偕忘的人性生命意识,超然洒脱的人格精神魅力,以及忧国伤时的人生价值追求,无不闪耀着人文的光辉。本文揭示回顾与探寻传统人文精神的意义,试图将潜藏于民族文化沉淀中的传统人文精神激活,使之与现化人文精神相承接。

  【关键词】

  唐宋诗词    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人类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一般来说,是指在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考中对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存在价值与世俗欲求的肯定与尊重。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显示的是个体本位的底蕴,其肯定人的价值与欲求的世俗生活态度更加凸显。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其内涵更多的是人类世界区别于自然世界的法则和秩序。两者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关怀对象,前者比较突出人的个性、尊严、自由、平等;后者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义务等。人文精神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是人类对自身精神的一种自觉养育和维护,是人文知识升华并内化到言行举止的德行。

  本文所述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从人文学科中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价值观念等等,其涵盖着对人的生存价值、人性的提升,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等终极关怀的关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爱,具体体现在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

  追逆历史,在儒家典籍中,“人文”一词深寓着道德教化的内涵。《易经》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说,其中“人文”喻指人事条理,而“化”则有教化、风化之含意,显露出人伦至上、道德经世之观念的端倪。其“群体本位”的思想取向使它力图将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个人的价值与尊严置放在“群体”利益的框架中予以考量,注重人的伦理主体意志的培植,强调个人对“群体”生存、发展的责任。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儒家的人文精神为华夏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塑造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受其熏陶,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振兴社稷国家,挽救民族危亡,不计个人名利,甚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留下了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

  唐宋经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地位。纵览历史横对现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非常重要,它还对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唐宋诗词在传统人文文化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地位。

  首先,诗词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美的文学形式,而唐宋诗词体现了我国诗词史上最高成就。诗歌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她以她完美的形式,不朽的艺术审美价值折射出数不胜数的仁人志士的人性之美。诗词的背后有广阔无边的天地,有鲜活生动的形象,有流畅动听的音节,有真挚深刻的情感……可谓美不胜收。

  其次,诗词还是最富抒情性的文学形式,对人的情感方面的熏陶是其它文学形式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在吟诵经典诗词中,感情能逐渐获得升华,并逐渐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再次,诗词语言富有音乐美,余味隽永,通过极精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通过意象的组合反映出思想内涵,感悟诗词的内容、思想、意境及含蓄的语言须调动联想、想象和各种体验,极有创造性地启迪思维,熏陶情感。

  二、唐宋诗词与人文内涵

  唐宋诗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闪烁着不朽的艺术光芒,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李清照,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向我们说话,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凸现出唐宋诗词在传统人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灵魂难言的欣悦和洗礼。

  (一)人伦情怀体验

  “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是儒家人文教育的要求。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民族崇尚友道珍惜人伦形成一种风尚。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伦情怀是一种不但在空间上不分地域,普遍存在的情感,而且在时间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明只要世界上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在天涯,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诗人高远的志趣跃然纸上。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显示了友谊的深厚,襟怀的旷达。李白与王昌龄的关系不错,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过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寄托自己的一往情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生性豪爽,重视友情,留下的诗句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作于王昌龄官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送挚友远行,其凄切心情可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又是与朋友和亲人们的共勉之词。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下阕中写词人送走了朋友归来后的感受,“秋雨晴时泪不晴”,词人面对荧荧的灯儿,听窗外绵绵的秋雨,友去的失落感让词人难以自持,恐怕是雨停了,泪水也不会停。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文性的体现并不是客观、静止的,孤立、冷峻的,而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探寻的过程,特别是在作品文辞表达上的“意”中体悟出来的,它是智慧的,深层次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真诚与恒久。

  友情厚重,恋情缠绵。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词人不是停留在抒发愁苦哀怨、离愁别恨上,而是以新颖的立意、高绝的境界,歌颂真挚而忠贞的爱情。词作显示出主人公纯洁高尚的心灵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对爱情真挚而专一的道德情操,也表达了词人的爱情理想。特别是词的下阕写离别,“柔情似水”开惜别之端,把情人相会时那种情意比作悠悠无声的流水,让人格外感到爱情的温柔缱绻。然而“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将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进一步深化。一个“忍”字把他们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作者以高尚的精神境界迸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名句,这是对牛郎织女深情的慰勉,歌颂的是地久天长的忠贞爱情,字字珠玑的警策之语,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芒,像这种追求自由,歌颂爱情,体现人性真爱的诗词数不胜数。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情思的执着深挚;有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恩爱相依,同心相连;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恋情的忠贞不移,一往情深。另外李清照的词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诗词韵味十足,空灵万分,有一种清高的意趣,一种淡远的情怀,一种幽长、哀怨的音乐美,给人以深邃的情感震撼。

  恋情缠绵,亲情更深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的深情厚爱,亲切感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至今。苏轼的悼亡妻的一首词《江城子》,尤显感人。“……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直抒生死隔离,思念难忘之情,吐露死者幽冥的凄苦,生者世间的辛酸,情深意挚。

  中国文化之所以重视情感,是因为他自觉地意识到,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内在需要,人而无情,不可以为人,但情感是理性的,它提倡高尚的情操、情趣、情怀。唐宋诗词中,洋溢和渗透在其中的浓浓的友情、恋情、亲情,如同醇酿一样,让人沉醉,代代飘香。

  (二)人性生命意识

  对于中国唐诗宋词的作者来说,文人仕途坎坷不平,但他们无不具有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识。他们对生命看得越重,由此导致的痛苦便越深。越是执着于自我,便越是感到难以摆脱自我的焦虑与苦闷。越是痛感于生命中时间的无情,无情的时间便越是给他们的内心以沉重的打击。他们想通过现实中的努力来增加生命的生理时间的有效性,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从挫折中奋起,努力抗争,以自我的顽强拼搏,为生命的发挥效用开拓出一条道路。然而,贬所荒凉,穷山恶水的侵袭,使生命的生理时间可怕地缩短着,加上起复无望,生命耗费于穷山恶水之中,生命的现实时间也在飞速流逝。更主要的是,前途渺茫,打击沉重,壮盛之年就这样缓慢而又迅速地度过,取而代之的是惊心的白发,衰老的心境。

  自我生命的被抛弃,被拘囚,乃至逐渐趋于荒废的感觉,始终啃啮着他们的内心。时而被压抑,忧郁所捆,时而又想竭力去挣脱。人的内心是受着怎样的一种折磨与煎熬呢?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曾被贬到黄州,密州等地。其间留下不少作品。仔细分析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会发现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就是受了优美景物的感染与启示,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都是这么个思路。都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念奴娇》也是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在这样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再如,现实挫折把孟浩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拦腰截断,诗人深切地感到自我被压抑而无法向外展开,于是转而寻求内心修养的提高与发展。在这个时候,孟浩然所敬慕的陶渊明便成了他新的人生向导,孟浩然追寻先辈足迹,希望通过移情山水,放浪四海,伴花拥石的隐逸生活,从而达到在自然中恢复真实的自我,并寻找自我超越的努力,这是值得我们钦佩和赞赏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这两句诗里面也有一种极大极深的感情蕴涵着。“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有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厚的同情。这首诗表现最高的玄心,亦表现最大的风流。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由我达到了无我,尽管这期间他甘苦备尝,但终于苦尽甘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晚年经过酷烈的痛苦煎熬后的孟浩然对美的感觉仍然没有丧失殆尽,例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孤月亲来抚慰漂泊的诗人了,诗人感到了一份难得的亲近。

  而在王维诗中,他最爱用“静”“澹”“远”“闲”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无生”等佛家用语,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王维在诗艺上的成就,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于禅理的玩味与修习。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气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唐宋诗词作品中,古代大师们超然物外,在大自然中寻求慰藉和寄托,达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人性生命与宇宙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无疑是在入世与遁世的矛盾中人性生命意识曲径通幽的显现。

  古诗人在归隐被贬的同时,他们没有放弃对人生、历史的思索感悟,这是他们潜在人性生命意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表现刘禹锡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觉悟了生命的有限性,冷淡了世俗的争竞抢夺,体现的是一种审美化的人生态度,青山绿水,云月花草,呈现出风标情韵,抚慰着当时人的心灵。对自然的赞美,对隐居生活的陶醉和对世道官场的感慨交织在一起,最后达到对自己自由人性的肯定。

  从唐宋诗词作品中,我们也应体悟到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受之于父母,更应献之于国家和人民。因此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设想:面对一切的灾难,不必苛求每个人都成为英雄而失去生命,更不要动不动就以生命做抵押,而弃之如敝屣。要有这种意识:生命是人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

  (三)人格精神魅力

  任何作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中,受到时代与社会的深刻影响。然而,任何一位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必定努力追求与坚持自己独特的人格。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古诗词的主要内容,他们内心在思想行为上,自信,自许,自怨,自傲,高扬个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呈现出一种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精神状态。他们鄙弃流俗,对官场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看得更加清楚,并且采取一种批判抗争和进攻不妥协的态度。就是在心灵倍受摧残,人格蒙受污辱的外力打击下,他们的狂放傲世和抗争精神更加表现得悲壮感人,是一种峻洁,伟岸,挺拔,崇高不可侵犯的阳刚之美。他们用他们的人格给孟子的几句话做了很好的注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读着他们的文字,我们立刻觉得摆脱了鄙俗,懦弱猥琐的庸人心态,以自信的勇气和信心走向悲壮而崇高的人生。

  陈子昂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二十四岁举进士,在朝十余年,多次直言陈事,不得用,辞职还乡。贯穿在陈子昂诗歌中的,是对人格理想的呼唤和塑造。以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为例,其基本内容,就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照与思考。如果说,在四杰的诗中已经反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生理想,那么,到了陈子昂,这种理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充实,更具有崇高之美。

  在盛唐诗坛上,有一批位卑而名高的诗人,他们在仕途上落拓不遇,但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却激荡着其诗情,使他们的创造才华喷涌而出。尽管他们在题材上各有侧重,在形式上各有擅长,但都能拓展诗境、别开生面,使初唐以来以“风骨”为号召的诗歌审美理想得以血肉丰满地表现。王之涣一生只担任过小官,曾不屑于“屈腰之耻”拂衣去官。他今存诗仅六首,均是绝句精品,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在辽阔无垠的画面上,以白日运转、河海奔流为生生不息的世界灌注了无限生气。后两句由实入虚,升华为不懈追求、进取不息的感情境界。通篇对偶而不觉其偶,用笔疏朗而气势恢宏。他的《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边塞诗的名篇,其一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苍茫云海中万仞高山围绕一座永无春色的孤城,写出绝域荒寒之苦。但诗中画面雄壮阔大,声调从容豪迈而不落于凄切,仍可见出英雄本色。诗歌因此获得了俊爽的意气和遒壮的风力,这种充满了自信和展望的英雄性格,体现了唐人恢宏的气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李白把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李白的个性之活跃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他的《行路难》三首之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即使写失路的忧愁,也没有丝毫寒促蹇涩的危苦之词,诗中出现的黄河、太行、海上、日边等意象,以及拔剑四顾的雄姿,扬帆渡海的遐想,都具有着壮美的情采。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辛弃疾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扭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唐宋诗词中,不管是那种壮志难酬的孤独,还是仕途坎坷,世人别眼相看的寂寞,无论故国难归的忧怨,还是报国无门的愤郁,都在字里行间闪耀着人格精神魅力,即使时隔千百年,她的光芒依然照彻天宇。

  (四)人生价值追求

  尽管巍巍的封建政治舞台对广大知识分子充满建功立业不虚此生的诱惑,吸引他们按照儒家设计的人生阶梯奋力攀登,但受儒家入世传统思想的支配,古诗歌作家大多怀抱“济苍生,扶社稷”的伟大志向。他们爱国忧时,关心民生疾苦,即使在失职无位的处境下,他们仍然痴心不改。爱国爱民情思以一种深广的忧患意识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这么说忧国忧民忧时局是他们最可宝贵,也最感人的一种品格。 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的李白,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的王昌龄……

  杜甫背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沉重责任感,忠实的描述着时代的面貌和人民内心的悲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百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忧国忧民的深衷。杜甫不仅以儒生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我们读杜诗、体会儒家的思想意识,似乎儒家倡导的那些只能令人仰望的伦理观念就在身边、就活跃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还可以说就发生在你我他的联系之中。许多人当自己处于不幸时,变得谁都恨,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他的,甚至要向所有的人报复。杜甫为人正与此相反,他在遭遇苦难时往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句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人的善根之所在,人生价值之追求。杜甫把人人皆有、但又不被人们关注的善念--仁爱精神用充满感情的诗句揭示出来、把它固化下来,并传达给后世的读者,用以培植人的善根,使人灵魂得到升华,这是诗不同其他一些揭露性文字意义之所在。因此,杜甫的伟大和杜诗的震撼的力量不单纯在于他对世上苦难的揭露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抨击;更在于他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满怀善意地描写它,希望它能发扬光大。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留下了一首《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他写道:“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贯穿陆游一生的理想,也是他观察和评价一切的价值标准。从这一标准出发,他激烈地抨击那些苟且偷安之辈和朝廷的妥协求和政策,因为这使得民族的耻辱永远难以洗清,使他的理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

  文天祥在从事复国事业的过程中,是清楚地看到南宋的覆亡无可逆转这一严酷事实的,但同时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完成自己的历史责任,宁死不肯屈降。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仍然可以理解为是人性的一种高贵气质的表现。在文天祥的诗中,反复表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凛然气节,如著名的《正气歌》,以一系列历史人物的事迹赞誉这种“正气”的浩然博大,表明自己要保持人格的完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慷慨地表达出在民族和个人的艰危遭遇时为社稷捐躯的决心。

  世间万物中,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感觉到了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在家庭中,我们有了家庭价值;在社会中,我们有了社会的价值。任何一个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感觉不到自己存活的价值的人,是不幸的,也是痛苦的。唐宋诗词作品正是通过他们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思想内涵来体现并提倡他们所尊崇的人生价值追求,以求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三、传统人文精神的回顾与探寻

  人文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之中,是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形态。在剥离其形式主义的躯壳和为政治化服务的腐朽儒学的负面影响后,其有机、连续、整体的人文观,自强不息而又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人生意义和理想人格境界之追求等,都有其现实意义,通过创造性地转化,成为滋润现代社会和现代心灵的源头活水。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人文精神,是我们走在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华夏大地、炎黄子孙精神生命的根基。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儒家人文精神,有助于克服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棘手的困境,尤其有利于当代社会爱国奉献、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等基本伦理的重建。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人文、人类生命史的文化精髓渐渐卷入、流逝在实用主义或可怕的物流之中,古典诗歌早已浓缩成淡淡的身影,在墨香古卷的文字中沉淀下去,痼疾尘封、掩埋。

  所以我们不仅要与时俱进跟上历史潮流,坚持历史意识,而且要弘扬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而又能够跨越时空的东西,坚持超越意识。这些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内在心灵与终极价值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同传统文化进行对话,同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我们探析唐宋诗词等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及其“现代性”,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终身发展来反思人文精神的当代意识,让高古的人文精神之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建塑现代人文精神,拥有丰富的精神后花园。

【唐宋诗词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浅析(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泼墨唐宋(网友来稿)04-14

古典诗词中的离愁(网友来稿)04-14

论当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网友来稿)04-14

古诗词中的"秋"(网友来稿)04-14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网友来稿)04-14

文学作品中的反常情节(网友来稿)04-14

文学作品中的降用手法(网友来稿)04-15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网友来稿)04-15

浅析管宁分坐 中掷的理解(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