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语文观点:教什么(教师随笔)

时间:2022-04-14 08:36:2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6真语文观点:教什么(教师随笔)

2016年真语文大讨论在理论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1月9日举办的四川广元站活动中,真语文总策划王旭明特别强调语文老师要有文体意识,随后,关于不同文体特有教学方式的研究、讨论贯穿2016年的真语文活动和报刊,体现了真语文理论的具化和深化。

2016真语文观点:教什么(教师随笔)

教出文本的文体特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有一定的体裁属性,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课文的体裁,也就是要有文体意识,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文体影响和制约着文本的特点,不同文体的课文,其教学方法、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今年1月四川省广元市的真语文活动中,真语文总策划王旭明特别强调语文老师要有文体意识这一观点。随后出版的《语言文字报》四川广元站专刊从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语文老师应有的文体意识。

根据文章观点,从体裁入手开展教学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老师的文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能够确定教学材料的文体,按照文体特点设计教学。比如《老王》是一篇散文,老师如果从头到尾都让学生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那就是没有抓住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是散文最显著的文体特点。具体到这篇课文,它有两条线索,明写老王,暗写作者,文章就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老师应该把这些知识和方法教给学生。第二,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老师要心知肚明。一线老师可以不用太在意学界的争论,但要知道叙事体文本多用短句,议论体文本多用长句,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征等。老师能抓住这些文体各自的特点展开教学,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三,除了讲文体特征外,还要结合文本分析文体特征如何体现。比如要体现《老王》这篇课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老师就要知道其中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形”是人物的形象,“神”则是人物的品质;还要知道文章的主线和辅线:主线写老王,辅线写“我”。老师能把这些内容明确地教给学生,就讲清楚了文体特征。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语文建设》开始陆续在微观层面,分不同文体对真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展开研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吕效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建军等学者、专家,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何郁、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冯渊等教研员,以及北京101中学程翔、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张大文等特级教师,分别围绕小说、散文、新诗、戏剧、新闻、演讲、议论文七类文体各抒己见。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围绕文体教学展开讨论,是这一年来奉献给读者朋友的盛宴。这些文章无不强调:语文教师有了文体意识,确定恰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能便于展开教学,最终才会促进良好课堂效果的实现。

换个角度看小说情节

小说这一体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当前小说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把小说这类文本教出小说的特点来。对于小说,语文老师必须了解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方法、场景描写方法、语言表达方式及其内蕴的伦理关照,如此方能确定恰切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016年第1期《语文建设》中,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的《小说解读的理论基础: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一文,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指导小说教学。他认为在中学和大学课堂上,有一种关于小说情节的理论广为流行:一分析情节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在孙绍振看来,这是非常荒谬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并不符合现代小说,特别是中学课本中短篇小说的实际情况,许多小说没有高潮,有的没有开端,有的没有结尾。在例举了19世纪下半叶,以契科夫、莫泊桑和都德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家废弃了全过程式的情节,代之以“生活横断面”的结构之后,孙绍振指出,全过程的情节早已不是经典作家的追求,相反,横断、纵切、省略连贯性环节,才是小说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建军认为,要肯定小说作者的作用和价值,并在伦理现实主义的稳固基石上,建构起小说艺术雄伟不朽的层楼杰观。南京大学文学院王彬彬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伟大的文学家,对本民族语言的影响,远远超出人们通常的估价,要重视小说欣赏的最高层次--语言,要实现文体价值与学科价值的统整,可采用“大框架,小作为”的策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张伟认为,小说教学要从整体上建构传统小说、现代小说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整合性价值。

教散文要兼具生活性和艺术性

《语文建设》2016年第2期真语文大讨论以四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对散文教学集中展开讨论。

在真语文各站活动中,不少中青年教师上讲台执教研讨课,每堂课虽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缺乏文体意识是其中之一。这一现象在散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散文内容上的写真纪实性,题材上的广泛性,行文上的自由性,使其在涵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因为这些特点,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容易忽视散文独特的文体特征,将散文泛化地教成小说、议论文或是说明文。这四篇文章的作者有教授,有名师,还有教研员,他们希望通过对散文教学的论述给老师们一些启发。

第一篇文章是《散文文体特征与教学审识》,作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曹明海、山东人民出版社文教室魏艳从文体特征出发,一是分析了散文的主体性,认为散文主体情感的真实,建立在对生活真实理解的基础之上,它富有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生命感受,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领域;二是散文文体的艺术焦点在于作家开放的意识和心态,它是一种“心灵开放”的艺术;三是散文散漫、自由的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也可从几个层面来把握。他们认为解读散文要基于文体特征,否则就会流于表层,不能真正揭示其艺术特征和规律。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陈友勤则以《荷塘月色》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文本解读等实践层面为散文教学提出了具体建议。华东师范大学赵志伟认为散文是有一定创作特点的,好散文的根本是真诚,这样的散文拒绝“主题先行”,应该真诚地教。天津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赵福楼则从散文教什么、怎么教等方面展开了探讨。

抓住新诗的艺术特质

读懂新诗需要哪些理论知识?教好新诗又有哪些经验方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王家新、刘聪在2016年第3期《语文建设》刊登《把诗歌教成诗歌》一文,探析新诗的语言艺术,揭示新诗的内在特质,并提出扩展阅读或对照阅读是进入新诗的绝佳途径。

他们认为,首先,新诗教学要回归诗歌的语言艺术本身,把新诗当作诗歌来教。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不是任何思想和意义的简单图解或工具。诗歌本身的诗意魅力,首先就是其价值所在。诗歌教学要教出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要改变只从思想和意义出发教学诗歌的模式,学会从诗歌本身的语言艺术出发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感受诗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爱上诗歌、迷恋诗歌。其次,新诗教学要充分认识诗歌的艺术特质。他们以《赞美》为例,指出要教好这首诗,需要对穆旦的创作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质有充分了解,并列举《冥想》作为对比阅读对象。最后,新诗教学要揭开诗歌“最辽阔的燃烧”,即通过多种方式激活、拓展诗歌教学。

四川师范大学诗学研究所曹万生认为象征是艺术形式,是表现手法,象征主义诗歌要用象征,其他诗也会用,要重视象征这种新诗鉴赏的重要概念。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何郁认为,在表达对人类、对生命的历史思考时,所有优秀的诗歌都“异曲同工”,他们抒发的都是家国情怀、赤子之心。中国新诗正是这样从一己体验出发,进而走到了广大民众之间,要抓住新诗的这种特质来教学。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冯渊认为,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不理会诗人写作时的心情、意图,但对于一些联想、想象比较独特的作品,最好还是掀开词语的外衣,借助一些必要的资源,一窥真相。

把握戏剧的三个文体原则

戏剧剧本有哪些文体特征?怎样用语文的方法把戏剧教成戏剧?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吕效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邹红等人在2016年第4期《语文建设》中发表五篇文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戏剧教学展开探讨。

关于情节原则,吕效平认为,戏剧首先是情节的艺术。他这样描述戏剧文体的经典情节原则:第一,它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因果关系构成的完整的行动链;第二,人物激情是情节发展的唯一动力;第三,情节并不是戏剧的目的,情节不过是为了设置一个个煎熬人物情感的情境,戏剧的主要审美资源就蕴藏在这些或大或小的情境中。关于对话原则,吕效平认为,在传统话剧中,人物的激情和行动主要是通过台词来表现的。关于悲剧与喜剧原则,吕效平认为,如果我们严肃而抒情地表现人性与人之间存在的尴尬,我们便写作了悲剧;如果我们诙谐而冷峻地表现这种尴尬,我们便写作了喜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邹红认为语文教师要从戏剧的文学性、戏剧性、戏剧的结构、戏剧的语言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欣赏戏剧。南通大学文学院胡俊国、王梦婕的文章主要从中学课堂教学的角度,以《雷雨》为例,立足于戏剧文学的文体特征,探讨戏剧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张大文从一般步骤与特殊处理的角度谈了戏剧教学的统筹方法。吉林省教育学院张玉新、东北师大附中王春的文章对戏剧教学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戏剧教学要以剧本为本。

发掘新闻独特的教学价值

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学类文体教学论述之后,我们又迎来了实用性文体教学的新思路、好方法。2016年第5期《语文建设》聚焦的是新闻类文本教学。语文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新闻类文本在教学中或被改头换面,或被简单处理,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往往容易被忽视。

一些高校教授和语文研究者围绕新闻类文本具有的文体特征,新闻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展开了探讨。西南大学董小玉与何华琳认为,教师在新闻教学中,要具有求实、审美、创新意识,以便把握好新闻的真实性、可读性和时代性;华东师范大学倪文尖认为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扩展到在思辨性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也大有可为;语文出版社朱春玲在提出新闻教学价值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又探讨了借助比较阅读或综合性学习来教新闻的策略;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王克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胡勤老师强调教学时要注重新闻的言语方式、结构设计、立场态度等问题。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对新闻类文本教学的审视,提高老师们的新闻文体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信息删选能力、理性思辨能力等。

突出演讲的现场感口语化

演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是,老师们对演讲类文本的特点大多理解不到位,经常把演讲当议论文或散文来教,极大弱化了演讲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因此,2016年第6期《语文建设》集中对演讲类文本教学展开探讨。

这一期邀请了四位老师就演讲类文本与一般论述类文本教学的区别、演讲独特的文体特点展开探讨。河南平顶山学院毋小利分析了演讲类文本教材编写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教师要以“语用策略教学”为基本路径,将文本的听说读写活动与言语发出者、接受者、言语目的、语篇形式、言语功能效果结合起来,以实现真实或拟真的语言教学。有效的语用型语文教学要构建一个基于真实语言环境和言语活动的科学高效“言语-语言-语用”的语用实践循环圈,需要语用型语文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需要大量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发。唯有如此,演讲类文本教学才能成为有效教学。

此外,绍兴文理学院王静义认为,语境决定演讲的主题、内容和话语方式,是演讲类文本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辽宁师范大学韩向东则着重探讨了演讲类文本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的问题;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范维胜从具体案例出发,详细分析了如何体现演讲词的文体特征。

议论文教学要重理性与思辨

真语文总策划王旭明十分关注理性思辨能力培养问题,他认为当下进行如何说理的教育和说理方法的学习,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然而当前的议论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其文体特点把握得并不太准,对其教学价值挖掘得不够到位,教学内容和方式呈现出一种逐渐僵化的态势,亟须扭转改变。《语文建设》第8期真语文大讨论特组稿关注议论文教学。

关于议论文教学的探讨又是如何展开的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伟给出了一些识理、析理的基本路径,为议论文教学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方法;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潘庆玉阐述了议论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指向--公共说理,并指出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胡根林认为,议论文教学应从理解性阅读提升到批判性阅读,让学生体会议论和思辨的逻辑力量;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秦晓华介绍了自己在议论文教学中所做的探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周曼云举例谈了如何通过议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这几位教授、老师关于议论文教学的论述观点鲜明,在议论文教学中彰显了“理”,为老师们的议论文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