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22-04-14 08:54: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滋众,其所谓义者亦滋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候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囯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墨子尚同上》,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秦以前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13.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5分)

(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5分)

【答案】

10.A

11.B

12.B

13.(1)因此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

(2)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有信。

【解析】

10.【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这句的意思是:天下的老百 姓都知道与天子一致,而不知道与天一致,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久雨, 频频而至,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与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惩罚。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结构对称,中间要断开;“则灾犹未去也”,有句末语气词“也”,要断开。最后一句中有判断句“此……者也”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

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

(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

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

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

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

熟悉每种固定结 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1.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

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面:韵文

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2.联想

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

《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

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3.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

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

12.【试题分析】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

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

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

发现问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错,是主观臆断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

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

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 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

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

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如

该句中的“是”“非”,意动用法。

参考译文:

墨子说: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人们用言语表达的意见,也因人而异。人越多,他们不同的意见也就越多。因此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见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残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者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启发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混乱,有如禽兽一般。

明白了天下所以大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择贤能的人,立之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认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因而又选择天下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认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划为万国,然后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已立,又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国内选择一些贤 能的人,把他们立为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已经设立之后,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善和不善,都要报告给上面。上面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面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面有过失,就应该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应当广泛地推荐给国君。是非与上面一致,而不与下面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下面所称誉的。假如听到善与不善,却不向上面报告;上面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面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面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广泛地向上面推荐;与下面勾结而不与上面一致,这是上面所要惩罚,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有信。

国君是这一国的仁人。国君发布政令于国中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报告 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天子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我们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老百 姓都知道与天子一致,而不知道与天一致,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久雨,频频而至,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与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惩罚。所以墨子说:“古时圣王制定五种刑法,确实用它来治理人民,就好比丝线有纪(丝头的总束)、网罟有纲一样,是用来收紧那些不与上面意见一致的老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