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对面 别有风致-- 例说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之一种(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09:02:0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落笔对面 别有风致-- 例说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之一种(教师中心稿)

金文潮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教师)

落笔对面 别有风致-- 例说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之一种(教师中心稿)

如同璀璨的星辰,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昨夜,还是在今夜,在明夜,都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这些含英咀华在世世代代人们口中的卓美篇章,不独以深刻绵邈的思想情感浸淫着读者,潜移默化,摇情移性,还以其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启迪着后来者,薪火相传,创新开拓,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艺术宝库。面对着这艺术宝库,我们除了惊叹,还要对之打点和梳理,总结特点,探求规律,以期“为我所用”。这里,笔者意欲对古典诗词中一种较常见的表现手法做一爬梳,或可窥见传统诗法的奥妙和传承关系,为我们的鉴赏或创作提供一些帮助。

中国古代那种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加之战乱频仍等社会现状,导致了大量的思妇、游子(或征人)的出现。作为反映社会生活最敏感的神经--诗词,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记录这种怀远、思归之情的责任。而如何表现这种感情,也就成了诗人们思考的一个课题。经过历代充满才情与睿智的诗人们苦心经营,并发挥创造,终于使得表情达意的手段不断丰富。其中,“落笔对面”就是一种尤为突出的表现手法。

所谓“落笔对面”,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这样,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形式上,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归结起来,在具体创作实践中,“落笔对面”的写法又有两种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也可以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两种形式,各有千秋,难分轩轾。下面,笔者试对此分别进行例说。

一、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

这种写法,可以说滥觞于《诗经周南卷耳》。该诗表达的是女子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殷切思念之情。却着力描写女主人公对丈夫在行军途中一重重艰苦的旅程的设想。细致入微的刻画,很好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忧思。“宛转关生,摹写曲至。”(戴君恩《读风臆评》)

《诗经》中还有两首,就是《豳风东山》和《魏风陟岵》,也运用了这种写法。《东山》描写一位还乡的征夫,想念久别的家园,想念妻子,有意味的是,在诗的第三章,诗人转换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倒过来描写妻子对自己的怀念:“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并且对着柴堆上俩人的结婚纪念物瓠瓜,在睹物伤情……这样一写,就将征人的情思表现得更加丰满而深切。《陟岵》写的是远役之行人,登高瞻望,想象父母兄弟对他的思念和希望: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对此诗的分析,我们可以借用汪梧凤的一段话:“此诗孝子至情全在瞻望二字,其亲念己祝己俱从瞻望中想象出来,不言己之念亲,而反言亲念己;不言己之慎,而反言亲之欲其慎,则所以念亲者益切,而所以保其身者益至矣。”沈德潜也评之曰:“《陟岵》,孝子之思亲也。三段中,但念父母兄之思己,而不言己之思父母与兄,盖一说出,情便浅也。情到极深,每说不出。”皆为的论。

《诗经》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启迪着一代又一代诗人,这种“落笔于对面”的写法也不例外。秦汉而后,借鉴这种写法并施诸创作实践的诗人可谓代不乏人。

唐代王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前两句直写客中思乡思亲之情,而后两句却写了自己的“遥想”,仿佛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似乎并不值得诉说,兄弟们的缺憾反倒更需体贴。出乎常情,曲折有致,更显深厚与新警。

将这种写法推向极致的当属宋代词人柳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词篇《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该词抒写的是羁旅行役中怀乡思亲的愁情。上片全系写景,景中含情,寄寓了离别之思。下片妙处,在于既写了自己“登高临远”“归思难收”,更有摹拟“对想”。由于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的盼望自己回家,自己在外漂泊了这样久,她必然想望得很久了。词人借用谢脁“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句,为怀念自己的妻子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形象,他想象她定会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而几次三番的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回来的丈夫。正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之归来。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真是曲折而空灵,情至而感深。梁启超曾这样评价过这首词:“飞卿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似之。”确实,此词言己又言“佳人”,相映交辉,极具美感。

当然,采用这种写法的名篇佳什还有不少,像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都是先写孤寂凄冷的“客心”,再从对面写来,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确是“愈有意味”(沈德潜评高诗语)。南唐词人韦庄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也充分而蕴藉地表现了词人郁积在心头的离愁别恨,前承《诗经东山》,后启柳永之《八声甘州》。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该词抒发的是旅人浓重的离愁别恨。作者既实写了行者即游子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又虚拟了居者即思妇在闺中凭栏远眺、思念行者之情境。从抒情而言,这也是透过一层,落笔对面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使抒情更为深挚。

二、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宛转曲达。

运用此法最为娴练的当推“诗圣”杜甫。在被安史叛军俘虏而困于长安时,诗人曾写下《月夜》一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的是作者在长安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室儿女之情,这不是一般的思念之情,处于俘虏生活中的杜甫,月夜思亲,其情之凄切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诗人并非直抒其情,而是推己及人,从妻儿落笔,诗一开篇,便用清冷忧伤的笔调勾绘出一幅闺妇思夫的动人画面,创造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先想妻子“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再思儿女“未解忆长安”,用妻子的脉脉深情和儿女的稚气天真来反衬诗人满腔的儿女情长和绵长的相思之苦。全诗抒的是杜甫的真情实感,这是实,但却是虚写,用妻儿衬托;妻儿对己之思念是设想,这是虚,但却是实写。这种写法,虚实相生,使自己之情和妻儿之情融注为一体,更具感人力量。字字句句,俱饱含夫妻儿女的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清人许印芳认为“少陵此等诗从《陟岵》篇化出”,笔者认为,此诗更相似于南朝徐陵《关山月》“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的写法,当然,对《诗经》传统有继承,更有创造。

南宋诗人学杜风行,故而,当时出现了不少与《月夜》章法接近的诗作。像南宋词人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之四:“千门列炬散林鸦,儿女相思未到家。应是不眠非守岁,小窗春意入灯花。”也是纯从对面写来,先以悬想之笔略作点染,继之以“小窗春意入灯花”这一富于诗意的画面,想象家中春意般的温馨,笔致空灵,隽妙。南宋诗人郑会《题邸间壁》:“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通过对妻子心怀远人、难以入睡、计算着旅途中丈夫的行程等情态的描写,委曲地表现了诗人思家之情。既有杜诗之章法,又深得《诗经卷耳》之意蕴。

不难看出,无论哪种样式,“落笔对面”都可以弥补直抒胸臆那种一泻无余之不足,别有风致,既明快有力,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是一种富有余味富有意境的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手法所以倍受诗人垂青,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亲情与乡情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永远都是醇厚的,如果表达得过于直露浅白,必将索然无味。而这种写法,则完全合乎中国古典诗词崇尚含蓄的原则,宛转曲达,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登彼太行,翠绕羊肠”之境界。其次,这种写法,实质应是一种反衬,而反衬又比一般的陪衬更曲折有致,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三,在这类作品中,主体客体,相互思念,这是现实,也是抒情的基础,而这,又恰恰最易引起共鸣,使读者感到情思深长,余味无穷。最后,因为思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将思念的客体移远就近,就会产生一种恍惚迷离的景象,这种景象既是诗境,也是画意。它能很好地体现出“距离”的美感效应(比如,杜甫《月夜》中写妻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与其实际有一定距离,杜甫在其写于大约与此诗同一时间的《北征》中曾这样描写其妻:“妻子衣百结”,“瘦妻面复光”,可是个身容饥瘦的人啊)。

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古典诗词能含英咀华在世世代代的人们口中,而永不衰竭。当然,明乎此,还可以对我们的文学鉴赏乃至文学创作提供一种帮助。

【通讯地址】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221200

            电子信箱:snjinwenc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