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时间:2022-04-14 08:59:5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课题: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共1课时)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

年级学科:七年级下语文

主备人:仇彦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纯净的心灵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有关常建的经历、与本诗有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1分钟)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常建也是其中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直为后人传诵。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走进诗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朝阳,陶冶性情!

二、出示并解读目标(2分钟)

1、诵读诗词,读出节奏、意境、意蕴;

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

3、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古诗;

4、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三、诗歌赏析(28分钟)

1、解读。(5分钟)

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

是“写”的意思。题目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板书)

②作者、背景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解释: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2、听读。(3分钟)

①教师范读。②同桌互读互听。③指名读。④齐读。

句子停顿: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译读。(5分钟)

要朗读好诗歌就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

4、背读。(5分钟)

①自读古诗,想一想:

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

什么时候去的呢?(清晨)

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

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等)

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

这些都是描写后禅院的环境,这种环境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幽静)

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轻松、远离尘世,寄情于景)

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到破山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②根据板书试背诗歌。

③闭上眼睛背诵诗歌。

5、悟读。(5分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步步有景,景物都有幽雅、宁静、安闲的特点,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磬的声响,也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接下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当时的氛围和作者的心境。(学生朗读)

6、赏读。(5分钟)

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学生各抒己见)

3、反复诵读诗歌(齐读、分组读、齐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3分钟)

通过以上学习过程,我们今后学习诗歌可以采用这样的过程:

1、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查阅相关资料)2、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下载资源)3、译读。(翻译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查阅工具书)4、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5、悟读。(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情感)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妙)

五、小结(2分钟)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的情怀,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作业设计:1、熟读、背诵这首诗。  2、把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

补充资料:

1、诗歌基础知识

①五言律诗:八句;一句五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②压韵字及压的韵:双句末尾一字压韵;林、深、心、音。

2、把诗改写为写景散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散文诗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高大的树林,柔和地照耀着寂静的古寺。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两边高大苍翠的古木遮掩着小路,使小路长长的,深深的,给人极幽深的感觉。朝阳丝丝缕缕地从叶间穿透下来,点缀出斑斑点点的金光,给小径蒙上了一层灿烂的光辉。

小径深处,花木繁盛,一座座禅房掩映其中。禅房,树木,繁花相映,各成其趣。

山色风光,是那么美好,鸟儿在山林间欢悦地鸣叫,展翅飞翔。一潭清澈见底的潭水映照着湛蓝的天,繁茂的花木,古朴的禅院,还有我。见着这空得透底的潭,听着这欢悦婉转的鸟的歌声,眼前的一切风光都迷蒙了。渐渐的,心底一片空灵,万籁之声俱寂,耳边缭绕不绝的是寺院传来的洪亮悠扬绵长的钟磬之音:一声声震响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底形成回声;一声声,荡气回肠,渐又绵长悠远,牵引我的心走向这空……

3、诗歌赏析(联想和想象)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1)、点明时间“清晨”,一“清”字传达清新脱俗的意韵,让人联想到:清晨,天空湛蓝明净,一尘不染,空气新鲜怡人。

(2)、“寺”点明地点,用“古”进行限制修饰,传达出寺院历史悠久,古朴的意思。并为下文写“高林”“曲径通幽”“禅房花木深”等景作下铺垫。即为下文写景张本。

(3)、“日”用“初”修饰,进一步点明具体时间,并有了景致。用“初”形容“日”,给人新、美的感觉。“林” 用“高”形容,写出林木繁茂高大的景色,阳光透过高林斜射下来的光线给人柔和感,同时照应前文“古”。

(4)、整联:清晨,诗人漫步进入古老的破山寺。初升的太阳透过繁茂高大的树木,将柔和温暖的光芒洒在诗人身上。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此联由三个意象“径”“禅房”“花木”,组成,用三个形容词“曲”“幽”“深”来形容意象,使诗的意蕴悠长。

(2)、“曲径”与“竹径”的优劣:“曲径”写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特点,并未写出“径”旁长着何种树木,读者可以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来重新构造“径”旁景物,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意境;同时“曲”也给小径蒙上一层幽深,藏而不露的神秘光环,具有美学意味,与后文的“幽”和谐统一。而“竹径”就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美学意境大大逊于“曲径”。

(3)、“曲径通幽处”是“禅房花木深”,一“深”字写出禅院里及周围花木繁茂,花朵竞相开放的繁华热闹情景,甚至还可想象到蜂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明艳灿烂之景掩映着古朴的禅房,明暗对比鲜明,热闹与清静对举,使人不由想起“浮华呈雅韵,悠然见南山”的意韵,多么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呀!

(4)、整联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韵,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此联要抓住“悦”“空”二字来理解。“悦”指山色风光使鸟儿欢悦,此时,又何尝不是诗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呢?人悦鸟悦,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空”此处可理解为“使……纯净澄澈”,即:潭影使人的心纯净澄澈。表明诗人在透明清澈纯净的潭水里洗净了自己,一“空”字传达了诗人写此诗的精髓,成为全诗的诗眼。“悦”是“空”的前奏,“空”是“悦”的结果。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人一进入古寺,沐浴着清新的自然之气,浸润着透过高林的丝丝缕缕的阳光,走过曲折幽深的小径,来到花木扶疏,清静的禅院,看到欢悦的鸟儿,听着鸟儿婉转的歌声。诗人身上,心中的尘俗之气一点点被这佛气、佛光、佛景、荡涤而去,直到诗人走到空心亭边的空心潭,这清亮的潭水像涓涓细流冲冼着诗人身上、心中最末的一点尘气,从而使人尘世杂念荡涤尽净,达到了身心愉悦,万事皆空的境界。然而,诗人并未只停留在这一点,诗人的心境进一步升华。诗人此时此刻产生了幻觉: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寂灭了,只剩下了寺院里传来的早祷的钟声及僧人早祷击磬的声音。这声音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灵,表现诗人此时完全融入佛音、物我两忘,灵魂随佛音飘去。

(2)、“万籁寂”与“余钟磬音”对比,以音衬静,更显寺院空寂,更显佛音之震撼人心,更显诗人此时与洪亮悠扬绵长的佛音融为一体,进入了纯净怡悦的境界,达到了永恒。

4、诗句理解

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仇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