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望海潮》教学设计及评课肖培东

时间:2022-04-14 09:10:1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望海潮》教学设计及评课(肖培东)

1.导 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望海潮》教学设计及评课(肖培东)

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结合注释一走近作者,结合注释二三了解词人写作背景。

3.思考:辛弃疾因何而登“亭”?

明确:为了消愁解闷(板书“愁”)。

4.让我们走进诗词,了解词人的愁情所在。

老师范读诗词,学生初步体会愁情。

⑴赏析上片:

同学们集体有感情地诵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上片写景部分有哪些意象?

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③上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

(学生回答)意象:楚天、秋水、山、落日、断鸿、游子;

情:乡思、孤寂、空有抱负、壮志难酬。

同学们根据品出的情感诵读。

⑵赏析下片:

同学们诵读下片,思考问题: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回答)典故: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情:乡思、激愤、为国为民--反用其意;

壮志难酬、年华虚度--正面用典。

赏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情感:苦无知己、壮志难酬。(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

5.总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韬武略换来的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出他对英雄悲壮人格的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拓展延伸:赏析词人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用精炼的语言评价辛弃疾。

板书:

景:苍凉、空阔--情

张翰

许汜

典:刘备--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桓温

《望海潮》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城市--兰州。兰州也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我们兰州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幸福呢?

二、简单介绍柳永在宋代词坛做出的贡献

1.柳永是宋代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2.柳永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长调与小令平分秋色。

三、品读词作

1. 请一位学生朗读《望海潮》 ,如有错误,请其他学生纠错。目的:读准字音。

2. 请全体学生看文中注释默读本词。目的:理解词意。

3. 老师配乐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及节奏。

4. 请全体学生齐读。

四、品析杭州自然风物之美

1.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明确:运用炼字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来品析词句的意境美。

例如:“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轻声舒缓的读

2.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明确:运用炼字法,分析“绕”、“卷”用字的妙处。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音调急促

提问:此句为何与柳永婉约派词风不尽相符?

明确:由于年龄、际遇的不同。

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分析湖山、桂子、荷花的意象营造的意境。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惊叹、艳羡的读。

五、品析杭州百姓生活的繁华和谐

1.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展现了杭州人民生活的富庶和奢华。

2.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明确: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意境。通过“嬉嬉”一词了解杭州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热闹、祥和,轻快地读。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根据意境指导朗读:陶醉满足的读

六、小结:

词人柳永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致入微的描绘出杭州的三重美:美在风景、美在生活、美在和谐,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

七、迁移应用:

品读了柳永笔下杭州的三美,请学生们观看有关兰州的幻灯片,用美的眼光、智慧、优美的文笔描绘出我们脚下这片热土的美丽之处,表达对它的热爱与眷恋。然后与同学们分享写作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望海潮》;

2.搜集有关杭州美景的诗词。

板书设计:自然风物 壮美清嘉

百姓生活 繁华富庶

官民同乐 政治清明

------------------------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评课内容

两堂课都是以词作为教学内容,听课时我在想诗词教学在哪些方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诗词教学在当今时代实际上是诗心传递的过程。要讲好诗歌,必须要品味诗的味道,引导学生感受诗意,带领学生融入诗境,而其中最需要紧扣的是诗的语言去想去品。诗词教学是否还原了诗词的本色,是否变成了其他文体的教学,一堂课首先观察是否明确关注诗词的文体特征,观察学生是否走进了诗词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情感与内涵。

第一位老师音色很好,激情导入,语调铿锵,教学有板有眼,步骤清晰。这是一首登临诗,表达辛弃疾的愤慨之情、爱国之忧。领悟词人既含蓄又慷慨激昂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由何而登临,然后分上下片讲解。有层次,步骤简洁。第二位老师讲解的《望海潮》中柳永一反自己习惯的写作手法,变得豪放。柳永这个慢词高手写出了铺陈的味道。上课的老师由兰州入题,从上下片融入朗读理解内容。最有意思的是提出这首词与柳永的婉约词风不符。最后由兰州景色的写作作结。教授过程对诗词的理解颇为到位。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位置是什么?两堂课中学生没有主动体悟词作,提出自己对词作的观点、看法和理解。老师还是满足于我教你记,我教你懂。诗词教学讲究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怎样摆正学生读诗词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诗词感悟中走进作者、走进自我这一点需要注意。两位老师的掌控力太强,老师讲的很好跟教学很好不一样,一定要注重学生学得怎么样。

2.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是怎样的角色?这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牵着学生走,教学显得“严密”甚至让人觉得无痕,其实是用细碎的问题慢慢肢解诗词,诗词变成碎片化对某些词句的理解。两位老师对诗词的理解过于严密,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诗词的深处,还是浮在表面上。有点遗憾!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第一要求反复吟咏,第二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那么这两堂课老师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地方在哪里?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有效思考,老师不是报幕员,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学习者。其实这两堂课的展开可以从词作的词眼入手,让学生思考起来,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要懂得基于教的教学和基于学的教学是不一样的。

3.这两堂课对诗词语言的品味极度欠缺。诗词教学中对语言的品味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两堂课我几乎没有感受到有语文味的品味,没有感受到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只有“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稍有体现。其实可以抓住“云”、“绕”、“卷”字深入品味,落到语言内涵上,所有感情都是从语言中悟出来的。其实缺乏有效诗词语言的品析背后暴露出老师解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没有注意它的语言。《望海潮》数词运用比较突出,“十万”、“三秋”、“十里”、“千骑”就已经能展现出杭州的美丽和繁华。不要只想我该怎么教,要想我教些什么,哪个地方值得教。

4.朗读的缺失,诗歌的教学一定是在朗读中完成的。第一位老师范读《登建康赏心亭》激昂慷慨,读得那么好。你应该考虑我是怎么把它读好的,你读好的根据其实是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觉。应该把这种感觉传授给学生。而第二位老师在朗读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后面写兰州有什么意义呢?读不够为何去写?是用柳永所用的写作手法写兰州了?如果仿照《望海潮》写《望兰州》用铺叙的手法去写还行。古诗词教学与现代文写作风马牛不相及。现在教师喜欢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我们要考虑这个写作是不是从阅读中感悟出来的,是否用阅读中的手法来写作的,如果不用,这样的写作就是多余,还不如让学生反复吟咏词作,读出感情,读出品味。所以希望我们老师把语文教的更加美,更加精准,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