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的层次结构

时间:2022-04-14 09:27:4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雁荡山》的层次结构

第一段,说明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

第一小层(“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交代雁荡山所在地点,提出本段中心。

第二小层(“祥符中……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说明本段中心。先说比作者早六十年的宋代“祥符中”“尚未有名”的情况。再引西域书和贯休诗说明宋代以前对雁荡山虽有零星记述,但不详细也不明确,提到了雁荡、龙湫的名字,但具体位置在哪里,人们还弄不清。最后说,南朝“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第二段,推究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说明它长期不为人知,是它的特殊地形造成的。

第一小层(“予观雁荡诸峰……至谷中则森然干霄。”)描述作者实地考察所见雁荡诸峰的地形。

第二小层(“原其理……但此土彼石耳。”)推究雁荡诸峰特殊地形的成因。

先说明根据实地考察的推理判断:“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然后就近从当地提出事实来作佐证:“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接着进一步说明雁荡诸峰的现象不是个别的,“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紧接着又就别处提出事实来作佐证:“今成皋、陕西大涧中……”

第三小层(“既非挺出地上……理不足怪也。”)结论。呼应第一段,说明“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的原因。

从上面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说明的顺序是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一段),再分析问题(包括观察、分析、判断、取证),最后解决问题(第二段)。这是由结果(特殊地形)分析原因(特殊地形的成因)的逻辑顺序,前后两段逻辑联系非常紧密。

第一段说明“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的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第二段分析“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的原因则以论说为主。

【《雁荡山》的层次结构】相关文章: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02-10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05-06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05-06

散文阅读之疏与密(构思细密、层次紧密、结构严密)04-14

《采草药》的层次04-14

雁荡山简介04-14

层次划分题的解法04-14

《雁荡山》的说明方法04-14

雁荡山 教案教学设计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