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静女及其他--《静女》教学偶记(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9:58:0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静女》静女及其他--《静女》教学偶记(网友来稿)

四川省剑阁中学校 苟三才

《静女》静女及其他--《静女》教学偶记(网友来稿)

《诗经邶风静女》,是《诗经》中的名篇,合计仅三章,十二行,五十字。很短。可是,就这样一首简短而浅显的小诗,在教学中,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笔者在此一一举出,以供大方之家评判。

一、“静女”是否是“娴静的美女”?

教材注释:“静女:娴静的美女。”而“娴”字,《汉语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文雅,优美。”对“娴静”一词是这样解释的:“1、文雅,安详。2、幽静。”于是,学生不依了:既然女孩先约“我”相会,“俟我于城隅”,而且“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如此热情、大方、主动,怎能算是娴静?再说她约我相见,却“爱而不见”,害得我“搔首踟蹰”,如此调皮,如此活泼,更不“娴静”了。由此可见,若将“静女”解释为“娴静的美女”,确有欠妥之处。

如此,便有人另寻破解之法,搬出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由程俊英编写的《诗经译注》,对于“静女其姝”一句,程先生这样注释:“‘静’,‘靖’的假借字,善。马瑞辰《通释》‘《郑诗》“莫不静好”’,《大雅》‘笾豆静佳’,皆以“静”为‘靖’之假借。此诗‘静女’亦当读‘靖女’,谓‘善女’。‘姝’,美丽的样子。”他对该句的白话翻译是“善良的姑娘真美丽。”从此处亦可看出,“静女”亦不能作“娴静的美女”。

程先生是大家,且言之有据,自是有理。无奈我的学生,皆为初生之犊,自以为是者多,尽信书者少。他们认为,诗中男孩对女子一往情深,他反复念叨“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如痴如醉,其情可知。常言道“情人眼里出西施”。因此,他眼中的女孩子无论长相如何,都是无处不漂亮,无一不美好。何必要再强调她“娴静”、“善良”?如果是向姑娘唱情歌,表达爱慕之情,倒可能唱“善良的姑娘真漂亮”之类的话。再说,人之常情,男女相会,常亲热地称呼对方的名字,如果这般直截了当地称赞对方,难免有当面奉承之嫌,这与诗中少年忠诚憨厚的性格不合。因此,有如文绉绉地“娴静的美女”或“善良的美女”,不如直接将其理解成女孩的芳名,“静女她是美姑娘”,既合符少年的语气,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少年对姑娘的由衷之爱,岂不很好?

因此,静女者,女孩之芳名也。

二、他们相会于何处?

这也值得一说?诗中明明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隅也。

可是,这“城隅”,究竟在何处?

《说文解字》说“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解释为“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隅椒(山角与山顶);隅隈(角落和弯曲之处);隅陬(角落)。例:俟我于城隅。(《诗邶风静女》)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可见“隅”是“角落”之意,可是包括程俊英先生所编《诗经译注》在内的许多资料书都将其解释为“角楼”,程先生是这样翻译:“善良姑娘真美丽,等我城门角楼里。”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这样学生又不依了:男女幽会,自然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即使现在这样的社会,也不可能挑太显露的场所,何况古代,怎么可能到那么惹人注目的城门楼上,去私会情人!因而,城隅,理所当然是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里。

三、“美人之贻”,就是“美人”赠送的?

课文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教材注释是“美人:静女。”程俊英先生在《诗经译注》中,也这样译:“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得来。”都是把“美人”与“静女”等同起来。这样对不对?我的学生认为,小伙子收到女孩放牧时采回的柔“荑”(嫩茅芽),欣喜若狂,爱不释手:因为这茅芽“洵美且异”--实在美得不寻常。试想一根小小的柔“荑”有何美处?有多少价值?也值得如此激动?不过,男孩不这样看,他说了:“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你(女)是我心上人送的东西,不论它价值几何,都表达了她的一片心意啊。再说,任何东西,只要与心上人有关,哪样不珍贵无比?哪样不漂亮无比?--此所谓爱屋及乌之情也。所以,此处的“美人之贻”,应该是“以其为人之贻,故美”之意,即“(不是你这茅芽很漂亮,可是,)因为是“她(人,即静女)送给我的,所以我觉得非常漂亮(美)。”由此说来,“美”当为意动用法,即“以之为美”,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美人即是“静女”。

以上三点,是我在教学中与学生探讨的热点,也是我对教材注释不敢苟同之处,愿与各位同行商讨,以求一得之解也。

作者邮箱: gousanca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