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

时间:2022-04-14 10:28:3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

争太子之位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字安世。但父亲却不太喜欢他,反而对儿子司马攸备加爱护。司马昭在把司马攸过继给哥哥司马师后,就很想把他立为世子,即自己晋王王位的继承人。所以,在和司马攸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拍拍自己的座位对他说:"这就是桃符(桃符是司马攸的小名)以后的座位。"

司马炎看到父亲宠爱司马攸,零落了自己,很不甘心,况且他又是长子,按照历来的规制,王位是要由他来继承的,弟弟没有这个权利。所以,司马炎便憋着股劲儿和弟弟争夺世子的位置。

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也不是纨绔子弟,史书中说他为人忠厚仁慈,很喜欢古籍文章,颇具儒者风范。但和司马炎一比,司马炎的政治家特征还是比他明显得多。这方面,司马炎很像他的父亲司马昭,有心计,有谋略,脸上却显得很仁慈大度。

这场争夺世子的斗争最后还是司马炎取得了胜利,这主要归功于大臣们。很多大臣联合起来劝阻司马昭,要他吸取历来废长立幼的血的教训,司马昭毕竟有些政治头脑,没有再感情用事,最后接受了大臣们的提议,将司马炎立为世子。

建立西晋

司马昭掌握了魏的国家大权,魏国皇帝基本上成了傀儡。后来司马炎接替父亲掌管魏国朝政,到了公元266年,司马炎在洛阳逼魏帝曹奂让出帝位,史书上同样写为"禅让",其实都是一个好听的名字,没有武力威逼,谁肯让出这样至高无上的权位呢?但司马炎没有杀曹奂,而是封为陈留王。 现在的成语"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就是说的司马昭,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自己不做皇帝,想效仿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曹丕称帝那样,将帝位留给儿子司马炎去做。现在,司马炎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夺得了帝位,建立了晋朝。

仁义治国

司马炎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并没有开始过高高在上的奢靡生活,而是审时度势地巩固自己的帝位。他知道父亲司马昭和祖父司马懿对曹氏所进行的残酷杀戮使人们对他也存有戒心,南边的东吴也还没有统一,这都是他的心病。为了灭东吴统一天下,司马炎采取了以仁义治国的方针:赏赐安乐公刘禅的一个子弟做驸马都尉,安抚人心。又专门下诏书,准许原是皇帝现为陈留王的曹奂继续用皇帝的仪仗出入,向他上书时也可以不用称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包括自己统治区、西南的原蜀国领地和正走下坡路的东吴。

无为而治

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司马炎专门颁布诏书,将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方针。当年,他又向地方的郡国颁布了五个诏书,一个是正身,一个是勤百姓,一个抚孤寡,第四个是敦本息末,即鼓励农业这个国家之本,压制商业这种末业。五是去人事,也就是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这种诏书,有些做作的味道,但其中的很多措施确实是当时应该做的,曹操原来实行的利国利民政策到了魏国末期已经被众多剥削民众的苛政所取代,司马炎这时的诏书即使不能全部施行,但毕竟给遭受繁重剥削的百姓带来了一丝希望。

吴主残暴显颓势

和西晋相比,这时的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振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等于是自毁长城,最终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对他劝谏的大臣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赶上了纣王。对其他敢于劝谏的大臣他也是残忍地打死。为了在杀人的过程中取乐,他先把大臣用酒灌醉,这些喝醉的大臣酒后吐真言之后,孙皓便定罪杀死。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等,末世的皇帝不是无能的昏君就是残忍的暴君。孙皓的残忍注定了他灭亡的命运。

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但司马炎知道吴国并非那么不堪一击,所以几年后才派羊祜到边界镇守,为以后灭吴做准备。

谋将羊祜

羊祜到任之后,首先占领了战略要地和物产丰富的地方,然后实行屯田,为以后的军事行动做充分的物质准备。羊祜在和吴国作战时,不是为了战胜对方,而是用攻心战来得到吴国将士的人心,俘虏的将士和百姓,或者送回,或者热情款待。时间一长,吴国竟有人称羊祜为羊公。

但是因为晋朝大臣的阻挠,司马炎总是不能下决心灭吴,羊祜最终遗憾地去世了,没能看到统一江东。

羊祜最后举荐另一个儒将杜预代替他驻守边镇,在他和其他朝中大臣的共同努力下,司马炎终于决定进兵江东。在经过长期准备的晋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江东的末日终于到了。孙皓只得开城投降,在江东割据六十来年的吴国最终被西晋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