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0:48:2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教师中心稿)

新课标倡导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以创新为品质,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到“会学”。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会学”,就要在课堂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做到这一点?下面是本人在语文课堂里所作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教师中心稿)

一、 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语文课堂里的自主,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在参与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在资源、空间、时间上营造自主氛围。

1、 开放教材系统,让学生享有自主的资源。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里,教师要把教材系统(如教学参考书、备课资料、课外资料、工具书、多媒体资源等)全方位向学生开放,供学生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参考、使用。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牢牢控制着教学参考书、备课资料等教学“秘笈”,随时准备“拯救学生于水火之中”--答疑解惑。殊不知,让学生直接接触教学资源好处更多:这样做,使学生享有自主的教学资源,在学生主体与文本解读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的联系,这种省却了中介(教师的讲解)的联系有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

2、 解放课堂形式,让学生拥有自主的空间。

自主学习的课堂可设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室,甚至户外,比之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生拥有的自主空间更大。在课堂里,学生可分组召集在一起,或坐或站;可反复争鸣与讨论。

3、 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占有自主的时间。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了,教师的“传、授、解”要让位于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占有充分的自主时间。在课堂的不同环节,老师角色要作如下转换:课堂导入时,是主持人;学生自主阅读时,是巡视员;学生分组讨论时,是参与者;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时,是记录员;课堂总结时,是评论员……,教师角色的转换,就是为了保证学生占有充分的自主时间。

二、 构建探究学习的支架。

语文课堂里的探究,就是让学生敢于向文本质疑问难,深入探索问题。如何做到学生的探究有的放矢、有放有收?这需要教师构建探究的支架,即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有效材料。学习支架一般有以下几种:

1、 目标性支架。

对于自读课文,教师要为学生构建目标性支架,并明确提示给学生,使学生探究的目标具体、明晰,学习少走弯路。如在学习《丑小鸭》时,我构建了如下目标支架:1)识记作家、作品、文体知识;2)词语积累;3)讲述丑小鸭的故事;4)感受丑小鸭形象及其现实意义。对达成有难度的目标还应和学生一起分解,如对《丑小鸭》目标3),我和学生作了如下分解:按地点转移讲述故事--①鸡鸭场;②沼泽地;③农家小屋;④大自然(秋天,冬天,春天),这样,就化解了目标达成的难度。

2、 问题性支架。

问题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它可以呈现一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我构建了如下问题支架:①小弗朗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②小说精心运用了服饰、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试找出来作出赏析。③小说最后,小弗朗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④怎样理解“亡了国的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四个问题分别从艺术构思、写作技法、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等方面为学生探究文本提供了方向。

3、 方法性支架。

方法性支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法指导,但系统性要求更强。为学生构建方法性支架,学生在学习同类型的文本时,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在学习《黄河颂》时,我为学生构建了“诗歌朗读四法”:第一读,正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进行词语积累;第二读,研读,探究诗歌表现形象(意境)、写作技法;第三读,品读,品味语言,读出感情;第四读,移读,读意趣、技法相类的诗,创作诗歌。学生掌握了方法,便开启了阅读世界的大门。

三、 开发创新学习的“平台”

语文课堂里的创新,就是让学生发表个性化的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写作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致力开发一个让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

1、 阅读课,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经典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发现问题--传统文本解读中没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鲁迅最后写《荡寇志》和《西游记》绣像的下落与“百草园”、“三味书屋”都没有关系,是“闲来之笔”,是“画蛇添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加入讨论。有学生作了如下分析:先生教读的书听不懂,谋生还要靠开小差时画的绣像,这正说明作者在三味书屋所受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是迂腐的,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教育的腐朽,这不是“闲来之笔”,而是有深意的。学生的思维不能说不慎密、没有创意!这种创新的解读填补了许多文本解读者留下的空白。

2、 欣赏课,让学生展示才华。

在文学欣赏课上,可让学生依据形象(意境)进行再创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的再创作,可以诉诸文字,也可以是其它艺术形式(绘画、音乐、舞蹈、多媒体艺术等)。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学生在欣赏、品味木兰刚柔相济的形象后,不少爱好绘画的学生当堂勾勒出木兰梳红妆、着武装的两种不同气质的画像。这不仅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化理解,又沟通了文学与其它艺术门类的联系。

3、 作文课,让学生交流心灵。

在作文课上,可让学生作互动式的探访,给学生提供一个心灵交流的“平台”。我经常让学生开展日记交流活动,具体的做法是:学生毛遂自荐式地朗读自己个性体验最深、写得成功的日记,其他学生在思想感受、写作技法、语言风格方面对其作出评说。事实证明,开发这种“平台”,可达到“一箭三雕”的好处:一是提高写作水平,“记”者和评者能互相促进,互相进步;二是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知与他人共享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求知的信心;三是大部分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坦露心迹,交流思想,这在克服障碍、学会共处方面又是一层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