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一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24:4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高一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网友来稿)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中学 周凤君

浅谈高一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网友来稿)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对于在高一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来培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

每篇课文,应都要求学生作一下课前预习。但许多学生却不知预习是怎么回事,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应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词语,并将查出的字、词含义等知识弄懂。如在上文言文单元时,让学生多动手,翻查字典,这样上课时教师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其次,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中心及写法特点。再次,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如第一单元诗歌教学中,对于《沁园春长沙》和《再别康桥》两课让学生做好这一点有助于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此外,为了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还可经常设置些课前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这样,在教学中就加快了学生的感知课文内容的进程,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

课堂听讲,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所谓耳听,就是要认真领会教师课上所讲内容。用心专一,思想不开小差,认真做笔记。目视即指认真看书,同时注意教师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动作,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每种演示,这对理解课文关键性的语句以及重点内容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如在上《沁园春 长沙》一课时,当师生一起赏析湘江秋景图时,教师先用动作、表情示范伟人远眺、近观、仰视、俯瞰秋景时的情形,然后请学生表演。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把自己置身于当时那种环境进行画面还原。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

在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其大脑的机能促进进行认真的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教”与“思”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巧设思考、入情入境,获取知识,养成习惯。如:我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首先用多媒体让学生听音乐欣赏几幅美丽的荷塘及荷花的画面,然后播放4至6节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被这动人的情景所陶醉,从而为本文教学创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围绕课文我又提出了思考问题:这几节运用了最多的是比喻修辞,谈谈它们在文中有何妙处?你对通感是如何理解的?说月光和青雾分别用“泻”和“浮”字,是否可用“照”和“升”代替?这样边思考边讨论,大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听讲习惯。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高中的语文教学方式有别于初中的教学方式,作为高中的新生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自学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引、导、启发、点拨的作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通过学生翻阅字典、查找资料、课堂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阅读--探讨--交流--总结活动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的、自觉的学习习惯。

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自古以来,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因此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是必要的。在复习中,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学以致用。教师可以抓住作业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两个主要环节,是对以学知识最好的复习。教学中必须重视作业的布置、检查、批改与评讲等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让学生在思考和练习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技巧。同时还可开展课前热身、课堂练习、课后阶段复习。以使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 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测习惯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检测,可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随时发现不足之处,弥补缺漏,纠正错误。考试方式可以是阶段性的,又可以是单元、课文的自测。不论采用什么形式,其目的都应是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此,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不能害怕考试,又不能草率对付考试,养成良好的接受老师检测和自我检测的习惯。

当然,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需要持之以恒,多观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应有针对性地找到补救措施,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邮箱: zhoufeng6542128@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