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归隐之心却不能忘怀政治抱负--《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别解(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23:4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虽有归隐之心却不能忘怀政治抱负--《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别解(网友来稿)

山东淄博高青县一中 王晓霞

在笔者狭窄的阅读范围内,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表达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笔者以为,如果立足诗本并且考查诗人赐金放还后的诗歌创作以及他后来的入幕行动就不难看出,虽有归隐之心却不能忘怀政治抱负是李白这一时期并终其所老的思想;倘若把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看成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全部主旨,不但有违诗人的创作初衷,而且也是曲解了诗人的本来思想。

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其政治上的一次大挫折大失败。诗人遭此打击会不会一蹶不振?而今要离家东游吴越是不是真的要去求仙访道归隐山林?这应该是朋友们对李白的关切和忧疑吧。而诗人又何尝不知不解呢!临行,作者写下这首诗就是向关心他的朋友们表达内心的真实思想的。

诗的开头说“我欲因之梦吴越”,“欲梦吴越”就是在告诉诸友,自己确有归隐之想法,欲在求仙学道的生涯中寻求寄托。为何有此想法呢?一方面诗人政治上的失意致使他思想上的消极因素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在诗人看来,人生如果单是享乐的话,那么自己供奉翰林的日子也算得上是快意人生了,诗中的梦游仙境应该是这种生活的曲折反映。但是,诗人遭此打击似乎参透了人生看破了红尘,所以诗人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古往今来,什么理想、追求、抱负、名利到头来皆如梦幻又似东流之水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加之青年时代就有向往神仙道教的志趣,因而此次南游吴越意欲归隐山林寄情山水也就不言而喻,自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难道从此就心灰意懒再无意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了吗?“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且放”意在告诉诸友,自己不光有归隐想法而且还作好了归隐准备,只是暂不遗世独立,言外之意就是仍要“挂云帆”“济沧海”;虽然“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自己仍将“上下而求索”;“须行”则表明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也不轻易的相忘于江湖,亦即“今朝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之意。

据此,立足诗本可以看出,虽有从容的归隐思想和准备却又不能忘怀政治和理想,才是李白的真实思想,才是诗人的创作初衷,也就是本诗的主旨。至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诗人的强调,既说明“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原因,又强调这是自己实现政治抱负所坚持的底线--决不为实现政治抱负而改变自己的品格去向权贵们献媚取宠。这里诗人既是向诸友也是向世人表明心迹: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品格和政治态度将始终不渝。

从赐金放还到这次南北漫游的十余年间,年过半百的诗人虽然只得盘桓于山水之间,然而内心济世的波涛始终难以平静。“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赠何七判官昌浩》)不仅如此,诗人还对自己炼丹学道、狂歌痛饮、消磨雄心的思想和行动表示了怀疑和否定:“逆道违天,矫务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日出入行》)此外,这十年间以及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大量反映现实、关心时局的诗篇,如《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未归。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等都表明诗人虽身处江海而未曾失掉忧国忧民之心。至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年迈体衰的诗人应邀入永王李璘幕,虽因此被长流夜郎,然而得到赦令后又立即返舟东下,还打算前往临淮入李光弼幕府,这已经是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付诸行动了。可见诗人匡时济世思想之强烈。

总之,放浪形骸、不拘形迹、嬉笑怒骂、行止任意的文人雅士是他外在的表现,忧患国事、激昂慷慨、冀图振作、有所作为的志士仁人才是他内心的真实!虽有从容的归隐思想和准备,却又不能忘怀自己的政治抱负,或者说虽然精神上经受着苦闷和重压男单并未因此而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这才是李白的可贵之处,也恰恰是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为我们所忽视的地方。 作者邮箱: yangliansheng6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