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体,追本溯源

时间:2022-04-14 11:28:3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回归文体,追本溯源

回归文体,追本溯源

获嘉县第一中学 原永泉

近几年来,学生作文越来越多地出现“四不象”的情况,究其原因,恐怕是为近年来新概念作文的不断涌现,以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上“求新”,鼓励学生随意去写,不顾文体,只求意真;当然,高考作文文体不限的要求,也使一些学生忽视了文体的训练,只要把自己心中的意图表现出来,管它是什么文体,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文体。新教材2000年版,单元选文中,也打破了文体界限,将不同文体的文章安排在一个单元,突出一种能力训练,比如说揣摩语言,概括分析等,也将分体放到了不被人重视的地位。到了2003年,新的语文教材又出现了变化,重新按照文体编排,突出了文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只出重视文体,紧扣文体教学,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学具体过程中,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根据文体理思路

“言而有序”是文章所遵循的规则,“序”就是思路,是文章发展的脉络。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选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方面,要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记叙性文章主要看事件的先后发展顺序,起因,经过,发展,结局,包括人物在事件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祝福》六个部分,“我”到鲁镇,是文章的序幕,描绘故事发生的背景;祥林嫂惨死,是故事的结局,揭示人物悲惨的命运;祥林嫂初到鲁镇,是故事的开端,表明人物的身份;祥林嫂被逼改嫁,是故事的发展阶段,人物命运由平静向悲惨的转折;祥林嫂再到鲁镇,是故事的高潮,描绘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揭示残害祥林嫂的根本原因;祥林嫂被人遗忘,是故事的尾声,在“我”对鲁镇祝福氛围的感受中突出了祥林嫂的卑微和人们的冷漠。《荷花淀》是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和助夫歼敌三个部分,讲述了农村家庭妇女成长为抗日战士的过程。

议论性文章主要看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文章、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方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阅读时要概括出推理过程和逻辑关系,画出每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中心句的,要概括段意,归纳作者写作的思想流程。

说明性文章的条理顺序比较清晰。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只要理清了时间、空间、逻辑顺序,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当然,在这里要注意三者并不是孤立单一的,有时一篇文章中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南洲六月荔枝丹》先按空间顺序由外到里写果实,再按逻辑顺序由果实写到习性,种类。

散文,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写景都有一条线索。这条线索或是一件事物,或是一种情感,或是游踪……抓住了散文的线索,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意脉。《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一个情感线索。

再如:2001年的高考题《门》

  《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

二、根据文体明主旨

文章的思路梳理出来,前后因果关系也就明确了,作者的意图就可以在相应的段落里寻找到,因此主旨也就不难归纳了。

《祝福》第五部分,高潮,冲突表现,柳妈,四婶,取笑她的人。是社会。为什么笑。改嫁。不合礼教。

《荷塘月色》出现了一些争论。文眼是“这几天心颇不宁静”,文章也正是以此为线索展开的,如:独自一人走幽僻的路;看过河塘美景之后的喜悦随即消失,体味到的仍是失落;转而又想早年的乐事,但和眼前对比,又增添了寂寞;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是何等惆怅。可是几年来的教材,在定位作者的感情时,一直是“淡淡的哀愁”,这合适吗?

三、根据文体析涵义

具体语句的理解,也应根据文体,结合主旨来把握,因为它要围绕主旨进行。

如《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借景言志的诗,那么景物的描写就是为了抒情言志,据此,找寻景物特点,根据景物特征,便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突出景物特征的词语有:独、寒、红、染、碧、争、击、翔,作者的情感变化就体现其中。

又如《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说“今晚却很好”,是今晚的景致好,还是心情好,还是因为环境符合了自己的心境?环境有什么特征呢?阴森,幽僻,环境凄清悲冷,作者什么心境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此,作者的认为“好”的原因是景物照应了自己的心境,心情并为改变,仍是“哀愁”。后文一句“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也是同样的情绪的流露。

再如《我与地坛》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内容是园中沉思,追寻生命真谛;后一部分是回忆母亲,讴歌母爱。这两部分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2000)21.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6分)问的是观点。

(2001)2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

答:

2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比喻论证)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观点)

(2001春季)22.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回归文体,追本溯源】相关文章:

回归文体,追本溯源:倒叙(网友来稿)04-14

教育呼唤爱的回归04-15

文体知识04-14

“回归”服务所日记03-23

流浪与回归--关于曹文轩的《前方》04-14

话题作文的文体篇文体自选(之二)(网友来稿)04-14

作文教学,呼唤真情回归04-14

本真的回归 ━━重读莫泊桑的《项链》04-14

课堂角色的理性回归(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