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对话教学模式试探

时间:2022-04-14 11:44:0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标下对话教学模式试探

江阴市璜土中学 徐伟

新课标下对话教学模式试探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教学。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囿于种种因素,对话教学的具体实施有相当大的困难。对话精神的实质可以通过语文课堂问答来落实,新型的的师生关系是基础。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组织者、指导者。

关键词:对话教学 语文 课堂提问

德国的克林伯格(Klingberg.L.)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对话不仅仅是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它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对话本身的发展就应带动师生双方精神的发展。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变革的过程。具体到语文教学,对话面对的是一个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

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与亲和力的图景--教育之第三种形态“共享式”对话情境教学--“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

事实上,“对话”原是西方哲学解释学和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以往,人们大多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来探讨其引入语文教学的意义,具体到语文教学实践,则还需要一个实践化的过程。由于其引进的时间不够长,有许多潜在的问题和现实的困难,例如,教师权威人格的消解、教师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养、学生学识的欠缺、对话的无序等等。同时,因为目前高考的指挥棒还没有转向,教学评价也没有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许多老师还有顾虑,不敢贸然把它引进教学。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目前还处在理论探究和模式研创阶段。

一、 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其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是完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的。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十分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这就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

其次,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完美和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教师们在课堂上已基本摒弃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又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也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另外,学生的自主地位如何体现和落实,老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既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利益,也保证教师能展示个性,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仅需要课堂形式的改革与优化,更需要建设“对话教学”这样的课堂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基本理念和教学思想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头脑。

二、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途径

根据对话教学的特性,结合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认为,完全可以把实施对话教学的突破点放在课堂提问上。

首先,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相当重要,这已经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正因为这样,对课堂提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卓有成效,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许多的探索是和对话教学理论不谋而合的。例如,不少老师强调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学生的“思”,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强度,发展学生智能。强调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并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强调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以及答案的多元化等等。广东的欧阳宇老师提出的设疑置问的整体性、层深性、量力性、驱动性等几条原则,也是与对话教学理论契合的。

其次,在现阶段,要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学生与环境、社会对话等诸多对话表现形式,前提还是师生对话。同时,尽管有论者称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并非真正的语文教学对话,它只是采取了对话的形式,没有体现“对话”的精神原则。但是,它毕竟是一种积极的核心的对话形式,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落实“对话”的精神实质。

当然,以对话教学理论对照现在的语文课堂提问,我们似乎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首先,从提问的目的看,一般教师都认为是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和使学生运用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去应用所学知识,另外,许多老师还认为课堂提问有其他一些目的:1、激励学生参与;2、发动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或所读的有关材料;3、发动学生运用过去所学讨论某一话题、论题和问题;4、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5、诊断学生的能力;6、估计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7、确定目标所达到的水平;8、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控制学生的行为;10、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做出贡献。凡此种种,离不开一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就是说,提问的目的还是传授知识,这是与对话精神不相符合的。

其次,在问题的设置上和答问过程中,尽管一些老师提出不少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与学生实际有很大的距离。所谓扣重点抓难点,无非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或者甚至是教参上的分析。这样的课堂问答的结果,也无非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一些看起来很有效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而教师的引导则总是或委婉或直接地把学生的思路往一条路上汇聚(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中出现最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提问艺术就只是传授知识的艺术,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无从谈起,“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更是一句空话,课堂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传话”过程。

最重要的,或者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师生关系。目的、过程,始终取决于教师的认识。在语文课堂的答问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注意提问的技巧,提出不少策略,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很难遵循民主、平等这一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前提,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也是最难的。在课堂提问中表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2、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3、在课堂上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进行惩罚式提问。没有最基本的尊重,又怎能奢谈民主、平等。对话教学,自然成了空话。

三、课堂提问中对话精神的落实

因此,要落实对话教学精神的实质,我们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目前还占主导地位的师生观。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作为学习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首席对话者。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在这一点上,李镇西老师的论述是非常形象的。李维鼎在《对话三题》一文中指出,师生之间是一种有差异的平等,师生人格的平等是对话的前提,而学识上的差异则是对话的动力,师生对话正是一个差异的调整、发展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第3期)。这一说法明确了对话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对话教学并不排斥位和作用。对话教学并不排斥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组织者、指导者,其参与的热情及才智将直接影响对话的质量及进程。归结起来,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以此为基础,我们完全可以把语文课堂提问的目的界定为学生的责任感、批判精神和合作交往精神的培养而不是具体的知识掌握。“因为对话并不是把某种真理、意义、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对话过程本身‘揭示’了真理,它使真理‘显现’出来,从而通过学生的理解而接受”。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

在问题(对话话题)的设置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郑逸农老师和崔国久老师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采用“互动--生成”的模式,根据学生情况加以确定。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在语文对话式教学中,提问、质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只有学生能提问、质疑,形成与老师的对立面,才会有对话的热烈气氛。而在答问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进行民主、平等、自由、和谐、无拘无束的对话。要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问题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学生是围绕某一话题进行的自由式发言,并不在于“是”与“否”,“对”与“错”,而在是否在自主学习中动了脑筋,在于说的是不是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挑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激发他们的交流热情。

对话教学不仅仅是对话本身,它有一整套的思想与方法,主要的还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诚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真正的对话情境教学还没有开始。然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具有对话特质的课堂提问贯彻对话的本质,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教师讲民主、平等,双方无拘无束,自由坦诚地袒露襟怀,时时使课堂成为精神愉悦的、畅快的交流的场所。融洽、合作、互敬的师生感情关系,为学习营造良好的动力机制。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其他的一切也因此而具备了种种的可能性。当“对话”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和教学思想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时,教育也就走向了通衢大道。

对话教学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对话时代虽然已向我们走来,但“非对话的传统”远远没有结束。要使民主、平等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还需我们不断努力。

主要参考资料:

《被压迫者教育学》(巴西)保罗弗莱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建新等译

《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

《对话教学初论》刘庆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