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联想、解疑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运用

时间:2022-04-14 11:52:2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学、联想、解疑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运用

任润生

自学、联想、解疑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运用

“自学、联想、解疑”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以多种形式提出各种问题,激起学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联想,适时组织学生对其中能反映知识内容本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最后梳理概括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自学--联想--解疑--归纳四步运行结构:

一、自学。我国古代就有“学贵自得”“学贵自化”的说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自学阶段应要求学生:①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维过程;②复习回忆有关旧知识,并与新知识相联系;③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④做自学笔记,可适当做些批注,勾划出关键词语;⑤尝试练习,推导过程等。最后让学生闭上课本,围绕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下节课教师要讲什么,自已懂不懂;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是什么,是否已经掌握;通过新旧知识对照有什么猜想,还有什么问题未解决等。

二、联想。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联系的诸多事物反映到人们头脑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如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种属联想等。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展望式问题,以启动学生的联想思维。所谓联想思维,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以问题为载体,以联想思维训练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在运用和操作中,要善于设疑,围绕教材内容的中心问题巧妙地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引疑、激疑、质疑,引导学生从观察、猜想中提出问题,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参与到结论产生的过程中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课堂联想是重头戏。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设问题情境意识,把握具体操作手段,微格导学,引路点化,把“戏”留给学生“唱”。为驾驭富有变幻的课堂联想,首先,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运筹谋划,通过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把握知识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基本点,预估学生可能想到的问题和由学生联想而容易形成的模糊认识或错误等。其次,教师还要围绕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引伸进行变式练习的设计,预测学生对变式问题联想的各种情况,做好调控的心理准备。

三、解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讨论、研究、探索的过程,它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所的习惯做法,课堂上是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种讨论,有时是个人发言,有时是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可根据问题深浅和难度大小分别让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另外,解疑的过程又是个调控过程。教师必须对联想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根据教材要求,把问题分类处理:涉及本节课重点教授的内容,要重点突破;涉及下节课的内容,可出“安民告示”,鼓励学生课下思考;涉及以后学习的内容,可鼓励学有余力者进行课外研究。从思维过程看,联想之后便是解疑;从操作程序看,联想、解疑交错进行,无法截然分开。

解疑的形式有详讲、略讲,也可以不讲,使用体态语言。解疑效益高低的关键,在于老师对学情的“诊断”,即摸准学生的思维脉搏,或设疑纠错,或强化活用,低起点,小台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释难解惑,指点迷津。

四、归纳。这里的归纳既包括对学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又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调节与整合。在归纳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一般性结论进一步强化、引伸,把一个个学得的法则梳理概括,纳入认知系统;并通过联想,由问题本身、问题背景、问题条件和结论及所呈现的形式,以及所属的其他因素来辐射与知识结构系统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教师归纳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便于记忆和灵活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自学、联想、解疑”教学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种充满生机的教学运行结构。具体地讲,它突出了主体性、发展性、有序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