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近年高考语文的主流

时间:2022-04-14 11:57:1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回归生活--近年高考语文的主流

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其一就是把语文教学限制在狭小的课堂内,有限的课本内。事实亦然,语文教学一旦脱离思想和生活,被当作纯技术训练,就会变得极端程式化,刻板化,学生消极应付,教学效果甚微。高三学生更是苦不堪言,要想运筹帷幄决胜于高考之中,就必须脱离题海,回头是岸。高考语文复习必须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模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范围,在实际运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回归生活--近年高考语文的主流

一、语文离不开生活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源泉,回归生活已成为近年高考语文的主流。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时时是语文,生活处处是语文,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让语文教学生活化,给语文教学注入生活内容和“时代的话水”(于漪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让学生是日常生活语文化,让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习惯。

二、新课标让语文走向生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以适应现实生自活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高三学生毫不例外,我们要教会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在语言运用中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要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准确迅速地捕捉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学会对在今中外的文化现象做出分析和解释,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阅读、写作水平。

三、高考语文其实就是考生活

2004年,是高考改革年,有11个省市单独进行高考命题,可谓史无前例;16套高考语文试卷,妙题荟萃,精彩纷呈,特色各异,但无一不是导向生活。

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系统繁杂,命题范围广泛,考生往往认为此极块难有建树,有的甚至消极待之,然而仍有规律可寻,那就是用以反映鲜活的现实生活。命题材料摄取从伊拉克战争到雅典奥运、世界抗艾滋病会议,从汽车行业到影视业,从雅思博思考试到网络技术,从反腐倡廉到生态环保,从“315”到“幸运52”,从广告词到对联……从中我们看出,今年高考语文16套卷的语言积累和运用板块都体现了“三个走向”:一是走向社会,二是走向社区,三是走向传统文化。

阅读板块亦然,从“白鹤梁”“我国传统医学”到“人体干细胞”、“CPEB”,“气冰”,无不体现出时代最前沿的科技。从《大地山河》《白鹤集的回忆》到《认识自我》《春从心生》《老家》……无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古诗文阅读鉴赏,看似远离考生生活,其实仍是为了吸取古人之优长,用古人的生活来丰富今人的生活,让中学生走近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孟尝品性正直,有才能受爱戴,桑怿有勇有谋,仗义廉洁……诸如此,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无不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004年高考作文更体现了语文即生活这一特点。“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 “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人文素养与发展”“材与非材”“忙”……都体现了这一惊人的一致性,人本身成了思考的中心,显而易见,命题者的目的是让考生思维趋于理性,关注自身的价值和观念。高考作文从2001年、2002年对诚信与道德的期盼,到2003年、2004年对情感与本我的思考,愈来愈深入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个人修养,这是符合人对自身的认识规律,也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只有忠实于新课标的基本目标,才可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其一,注重梳理,加强积累,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并将其与语文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诸方面进行整合,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其二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宗教的,文学的,科幻的……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并从中体味大自然和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提升审美能力。其三,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展开对话,注重语言、文学和古今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古人的生活中,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独立探究的能力。其四,在不断积累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搜集整理素材,随时练笔,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以提升个性写作的能力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