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我与湖北、安徽和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撞上了(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2:33:2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06高考,我与湖北、安徽和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撞上了(教师中心稿)

2006高考,我与湖北、安徽和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撞上了

2006高考,我与湖北、安徽和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撞上了(教师中心稿)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

2006高考作文题揭秘后,看到湖北卷的“由‘三’联想一个成语,俗语或词语,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的题,便想起了我命的“人生之‘三说’”的模拟题;看到安徽卷和全国卷Ⅱ的“读” 和“读书”的题,便想起了我命的 “名著啊名著”的模拟题--窃以为,我的这两道题,与高考题撞上了。

2003年9月,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园地》杂志的责任编辑李华珍老师向我约关于“高考作文模拟训练及提示”的稿件,我应约创作了一组稿件传去。几个月后,这组稿件发表在2004年第一期和第二期合刊的《中学语文园地》的高考专号上,“人生之‘三说’”和“名著啊名著”的模拟题及训练提示均在这组稿件之中。发表后,这组稿件被多家网站转载(遗憾的是,不少网站都没有署作者名,甚至还有个别的署了他人之名)。

我没有先见之明,与高考题相撞,纯属巧合--自作多情在所难免。不过,我也感悟到,高考之前,根据考纲和历年的试题及考生实际情况,作一番预测,还是有必要的--这将增强复习训练的针对性。不必过分期望奇迹的出现;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这才是制胜的根本。

下面,将相关的高考题和我的题一并录于后,请众网友批评。

一、与2006高考湖北卷的题相似

湖北的“由‘三’联想一个成语,俗语或词语,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想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我的“人生之‘三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人生“三戒之”:孔子提出,人生,“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②人生“三要素”: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不可缺一。

③人生“三味药”:胡适先生曾对毕业生赠言,谈到人生需要“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④人生“三暗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告诫青年人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这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⑤人生“三信仰”:诗人徐志摩以“爱”、“自由”、“美”为人生必不可少的信仰。

⑥人生“三鼎足”:作家丰子恺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圆满人格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缺了一足,鼎就必然立不成。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请以“人生之‘三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本模拟题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立意自定。

     ② 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提示:

本题所提供的材料,皆是中外名人对人生之深刻感悟,六位名人所言,内容不同,角度各异,充分展示了各位名人的鲜明个性,却又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每一则,都是一碗“心灵鸡汤”。以“人生之‘三说’”为话题作文,以下意见可以参考:其一,可褒,可贬。其二,可针对自己,可针对他人。其三,“三说”的三个方面是三个并列的概念,而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三说”须共同“诠释”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其四,无论用不用题目提供的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不用这些材料,你可以引用其他的名人或“凡人”的“三说”,生发开来写,更希望创造出全新的“三说”。其五,无论怎样写,都应该带上鲜明的个性特点。

(发表于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园地》2004年第1-2期高考专号)

(多家网站转载)

二、与2006高考全国卷Ⅱ和安徽卷的题相类

 全国卷Ⅱ的“读书”和安徽卷的“读”

全国卷Ⅱ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

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3.7%,2003年已经有18.3%。

全面了解材料原则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安徽卷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名著啊名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3年8月7日的《成都晚报》刊发了题为《不读〈红楼梦〉不配当空姐》的一则报道,报道说,泰国国际航空大众有限公司在华招空姐,面试时,就考了有关《红楼梦》的问题。记者问:“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泰航一高层人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我们这次就是想招具有中国特色的空姐,如果连中国四大名著都没读过,怎么能称得上有中国特色?所以,不知道《红楼梦》,没读过《水浒传》的,我们坚决不要。”

请以“名著啊名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

    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2003年5月又颁发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体现了语文教改精神,进一步对中学生阅读与鉴赏明确提出了独立性、整体性与个性化的要求。不管各地贯彻实施的情况如何,2004年毕业的高中生在与名著“接触”的问题上,应该有更多的体念,以“名著啊名著”为话题作文,是有话可说的。你可以就题目提供的材料发表评论,也可以就一部名著,几部名著发表评论,或者对中学生读名著这个问题发表见解,你也可以写你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也许,在读名著问题上,你有难言的苦衷,那就不妨把苦水倒出来,“倒”得真切,就是佳作。但请注意,“名著啊名著”的话题本身就对文章的情感因素提出了暗示,所以,不管写何种文体,你的文章须带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1997年上海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看课外阅读》;以“名著啊名著”为话题作文,对写作的内容作了限制,且增加了“情感”的成分,不是上海高考作文题的简单翻版。诚然,全国高考考读名著之类的题可能性不大,但高三的学生对读名著的问题作一番梳理,作一番审视,还是很有必要的;以之入文,说不定收获还不小。

(发表于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园地》2004年第1-2期高考专号)

(多家网站转载)

[附]童华池联系方式

电    话 : 028-85090823  028-84934551  13668215372 

E-MAIL :thcg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