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3:13: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中心稿)

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中心稿)

教育要适应新的形势,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学教育正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让学生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给所有的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按照过去的传统,死抓课本的教法,不但不能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的要求,就连读高考题型的变化都难以适应。近年高考命题就有专家明确提出“要让那些读书多、会读书的考生在高考中大大地占便宜”。可见,要顺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重视并大力提倡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已是当务之急。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成成长阶段,幼稚与成熟并存,广泛的兴趣与判断的盲目主观并存,求知的热情与自律自省的缺乏并存。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盲区和误区。在当前教育机制急剧转型的形势下,势必产生这样的现象--中学生具备了大量吸纳各种信息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具有因不善于鉴别而使阅读效率低下甚至产生危害的危险。因此,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知道是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

一、 系统性原则

凡知识都有其科学而严密的系统性,课外阅读作为一种知识的接收途径,必须遵循这种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即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特性及变化规律。课外阅读,由于阅读的目的性较弱,阅读对象的选择比较随意,阅读的心态比较放松,这些因素决定了课外阅读的开放性特点。但是,如果只重视其开放性,则必然导致阅读的散漫和盲目,其结果必定是费力费时而无效。因此,课外阅读必须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总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层次和横向框架。

纵向层次即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段性系统,它由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智条件而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这些能力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内容也必须与这种过程相适应。比如,初一学生可以引导他们从对儿童文学方面的爱好逐渐向成人文学转移,试着读一些浅易的简短的作品;初二则可以引导读一定的长篇(尤其是故事性强的);以后依次递进,从而由比较单一的纯阅读达到培养鉴别能力,上升到能自己把关的较高的阅读层次。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任由学生随取随读,则必然是随读随丢,其结果是所获无几。一个很明显的道理,低层次学生读高层次的书和高层次的学生读低层次的书,都无疑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循序渐进乃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读书亦然,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一定要有宏观的长远的构想。

横向框架指各科知识的内部和各科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结构体系。我们知道,孤立地掌握零散的知识,是很难把一门学科真正地学好的;而孤立地学习一科知识,不结合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地学习,其效果自然也不会显著。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框架体系上去掌握知识,才会获得“一览众山小”的效果。同样,课外阅读如果长期以来只是“打游击”的方式,也最多只能记取一些散乱零碎的知识,这样的知识虽然贮存进了学生的记忆,但对能力的提高意义不大。只有围绕着知识的框架去阅读,才会提纲挈领,避免对已掌握的知识无意义的重复,巩固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补充缺漏环节,最终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和丰富。

二、 有效性原则

课外阅读在知识体系的约束下并不一定就能取得成功,关键还得使阅读过程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才能保证“读而有得”。从古自今,可资借鉴的读书方法很多,如宋代史学家陈善的“出入法”,清代学者阮葵生的“冷热法”,郑板桥的“取舍法”,当代数学家华罗庚的“厚薄法”,美学家朱光潜的“博精法”等不一而足。但这多是做专门学问的读书法,也可以说是成功了的学者的读书法,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未必完全适用。不过,凡知识的积累,不外乎要遵循由博而约,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基本规律。要真正让学生读而有得,具体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广泛的阅读与明确的目标相结合。

课外阅读也需要制订阅读计划,读什么内容的书,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达到什么目的,不仅要心中有数,而且要形诸文字,最好是列出阅读书目,这样就方便借(或购)阅,避免阅读的盲目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盲目会使你万事不成。”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是克服盲目性,实现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

2、勤奋阅读与勤于动手相结合。

勤奋地进行课外阅读,其精神内固然可嘉,但如果读“望天书”,读“甩手书”却又犯了读书之大忌。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百读不如一写”。这都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这就好比一张网,如果网眼过于稀疏,即使网遍江河大海恐怕也难网住一条鱼,“勤于动手”就好比密织了网眼。网眼越密,收获越丰。课外阅读由于书杂而多,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相对随意,这就必然增加记忆和理解的难度,要克服这种不利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动手抄录记写,以巩固记忆,确保重要信息不致漏忘。

3、广泛涉猎与突出兴趣相结合。

中学阶段,专业性不很突出,更需要广泛地吸收知识,打好知识基础,所以,对课外知识广泛的涉猎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每个学生可适当倾向于自己特别赶兴趣的方面,因为在兴趣支配下的阅读其效率往往很高。如果一味只求学科的均衡而阅读,则会失去那种最为显著的阅读效益,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只是必须避免那种只读一科,其余不管的读法。)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方面,努力了解其知识、技能的整体结构,这是发展自己专长的有效途径。

4、个人阅读与集体阅读相结合。

不管个人的课外阅读活动多么努力,其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总是有限的,因而其获取知识信息的量也是有限的。但是,学生有一个天然的环境优势,那就是集体学习。这样就可以利用个体之间有无相通,优势互补,时间互用,精力互借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的条件下,获取最大限度的阅读效益。分配不同的人读不同方面的书,然后安排同一个课时进行信息互换,感想互通,这样就会使课外阅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规范性原则

课外阅读当然并不局限于中学生所学的各科(尤其是高考科目)的相关知识,而包括一切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知识。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即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素材,增强语感,开阔视野,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延伸,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借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格素质,陶冶健康向上的情操,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提高整体文化素养,并成长为素质健全的新人。

阅读的规范性原则就是在以上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规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使其读而有用,坚决避免读而有害的现象。由于当前格外活跃的图书时常鱼龙混杂,大量格调不高的“言情”、“武侠”小说充斥市场,更有一些低级下流的读物或明或暗地流传于阅读领域。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就容易沉迷于其中。这样,就不但导致阅读的盲目和浪费,更有可能造成对中学生人格的侵蚀和毁损,这已被生活中大量的事实所证明。所以,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规范,必须严格而慎重,只有这样,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取得充实课堂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砥砺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加知识容量、提高各学科学习的效益。

    

【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浅谈课外阅读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方法(教师中心稿)04-14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中心稿)04-14

课外阅读初探(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阅读理解(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背诵的作用(教师中心稿)04-14

中考作文指导(教师中心稿)04-14

中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调查报告(教师中心稿)04-14

引发兴趣 循序渐进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写生日记(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亲其师(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