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3:43:5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种起源》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物种起源》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筛选局部信息。 

教学难点: 

分析长句,对长句中一些词语的作用进行挖掘、归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重要信息,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就象是不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人们总在对生物如何产生这一问题做着不懈的探索。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起源,即生物怎样产生的。导言,即绪论,一种文体,一般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 

二、明确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1.用“跳读法”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可以有不同理解。 

(一)四方面: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书的性质;书的主要观点。 

(二)两方面:书从写作到出版的一些说明;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三)三方面:写作经过;出版说明,书的基本观点。 

2.解决需要注意的词语: 

趋向:V,朝着某个方向发展;N,事物发展的方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传布:广泛散布。 

3.网页提示本文背景知识:8MU 

三、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下列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提问: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物种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 

的最重要的条件。(此题其实就是课后练习一的变换,训练对作者观点的把握) 

2.胶片选择: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 一般的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C.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选C。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前者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对于后者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条件(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B,对于A,只要抓住作者举两例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3.提问: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代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 

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4.阅读第五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 

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 

逐渐累积起来。 

5.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家养变异的意义,即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一 

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6.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相应问题: 

为什么某些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决这个问 

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四、 小结: 

本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 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力。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重要信 

息。 

2. 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异同。 

3. 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能力。筛选信息时,可以抓关键语句,捕捉重要 

信息,也可联系上文,把握相关信息。 

五、作业: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一、 明确本课学习重点,检查作业情况: 

课后二、三、四题。 

二、 关于长句及长句的分析: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显得庄重的句子,有时是单句,有时是复句。适用于详尽地 

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文和政论文。 

长句的分析: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量、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三、 从文中选出几个长句,分别运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 

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 

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确:一二句并列关系,二句是个单句,主语“关系”。 

2.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 

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明确:一个长单句,主语从开头到条件,是一个句子来充当一个成分。 

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 

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明确: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面,假设关系。 

教师归纳: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 

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功能。 

四、 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对下列长句进行讨论分析: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 

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引导学生筛选出相应的词语: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 

说明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 

2.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作者既然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为什么还会有错误出现? 

明确:“力求”二字不可忽视,它对后文起了限制作用,是“极力追求”的意思,它在句中一直修饰到“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所以会有错误出现。 

3.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 

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投影)对本句的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理解的。 

B. 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 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明确:B正确。A中“又难以解释的”在原句中找不到对应点,原句主要是“仅仅以……来解释……,必然也是不合理的。”C与原文的不同是把原文中的“或”变成了顿号,使原有的选择关系变为并列关系。D的错误与A同,程度还甚于A,故不对。 

4.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 

到完善的结果,但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提问:句中“事实”与“证据”两词能否去掉一个? 

明确: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证据”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联用,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提问;“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一个? 

明确:不能。前者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后者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 

5.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 

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问:把本句中的“线索”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确: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鲜明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周密。“一切”、“最”两词表现了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五、 小结: 

本节课,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而应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六、作业:同步训练。

【《物种起源》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物种起源》绪论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物种起源〉导言》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物种起源》导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物种起源导言》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03-03

物种起源导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物种起源》导言教学设计03-03

《前方》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劝学》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师说》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