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3:59:5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词曲五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诗词曲五首 课型 诵读点拨

诗词曲五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时 四课时(1、2)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 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 目标2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1.齐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

教师直接引入,开门见山。

初读,浅识。

作记号。

学生回答。

可由学生完成,也可教师三言两语叙述。

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6.再读(或背)全诗。

(二)学习《赤壁》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 。字牧之 ,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 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问题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赤壁》一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何意义?

要点提示:这两句诗是议论赤壁大战中孙刘联盟战胜了曹操。而孙刘联军的主帅是周瑜。周瑜战胜曹操有各种历史原因,而在战术上主要是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用火攻,而火攻的成功又得力于东风之便。这种天时的作用不可忽略,诗人就是抓住了这 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部分可抽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念讲解。

注意适时板书。

方法步骤大致同前。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点发表议论的,认为如果不是东风之助,吴国就会失败,大乔、小乔就会成为铜雀台中的俘虏。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赤壁》一诗有什么思想意义?

明确: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诗中对赤壁之战周瑜的评价不高,认为他不过是侥幸取胜,大有阮籍登广武凭吊楚汉战场而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意味,也正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全诗寄寓古史,为唐诗中名篇。

5.《赤壁》一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要点提示:以小见大是本诗一大特色。由一个小小的、沉没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可谓想像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其精妙。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很能发人深思,且既有情味,又有韵味。

(三)学习《过零丁洋》

●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6.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要点提示: 

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读进行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5.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仍然抓住学生的读,反复地读。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背诵已学的三首诗。

板书设计 诗词曲五首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扬州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

(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

(咏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教学后记

课题 诗词曲五首 课型 诵读点拨

课时 四课时(3、4)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 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 目标2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认真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已学的前三首古诗。

二、学习《明月几时有》

(一)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二)了解写作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三)品析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陡然发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 相当于检查作业。

学习“序”

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部分可抽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讲解。

注意适时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当然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作者把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归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四)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害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充分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再作讲解。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三、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一)了解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二)简介潼关

潼关在商代时隶属定国,称桃林;周代时为畿内地,隶虢国,称渭 ;春秋隶晋,称桃林塞;战国时隶魏。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设宁秦县,潼关为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河、渭河的水运事项及船库工作。之后就以官名设县,称船司空县,新莽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

船司空县,为船利县,东汉时又复名船司空县,属华阴。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属华州华山郡的定城县,西魏时撤定城县,改属敷西县,直到北周。

隋开皇五年(公元610年),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华阴辖地;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华阴县改为仙掌县。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分仙掌为东部潼津县,隶虢州。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公元706年复名华阴县。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时,设潼关为守御千户所,隶陕西都司,明洪武九年,设潼关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撤潼关卫;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潼关县为潼关厅,民国二个(1913年)废厅,复潼关县至今。

(三)介绍“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四)对曲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1.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2.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3.结合课文注释,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4.分析结构特点。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

了解此内容是分析课文的基础。

以下多由教师讲解,学生作好笔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5.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明确:“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6.读背全曲。

三、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

从题材上看有--

从艺术手法上看--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学生讨论体会,抽生回答,集体订正。

由学生回答。及时订正归纳,并进行思想教育。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诗词曲(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李商隐诗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3-04

诗词曲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古诗词曲教学设计02-07

诗词曲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木兰诗》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童诗教学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