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不拒绝做中学(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3:58: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不拒绝做中学(教师中心稿)

   江苏省泰州市刁铺中学   225323

中学语文教学不拒绝做中学(教师中心稿)

[摘  要]:“做中学”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兴起的一种科学教育模式。本文将“做中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做中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越所在。然后结合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阐明“做中学”是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在中学语文课堂大力推广。

“做中学”是指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开展的旨在促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计划。这一计划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开始了试点尝试,虽然时间不长,但已初见成效,受到各界好评。

那么,“做中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模式呢?所谓“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就目前的研究论文及实践成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更广泛地应用于动手要求较多的学科之中,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类学科,而在语文、政治、历史等文史学科领域则鲜有尝试。是这些学科本来就不适宜实施“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呢?还是目前没有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这些学科领域?本文就是想通过笔者在教学中的思考和尝试,来探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会拒绝“做中学”!

行文至此,就不得不首先来回顾一下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一向以教师为中心,它视学生的学习为单向性接受,教师的授课为单向性注入,教师成为教学主体,而学生成为客体。这种观念以为把人类已有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便万事大吉,根本未重视培养对象的独立人格,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概言之,这是一种“传授--承受”的教学模式。虽然,在新课改的劲风吹拂下,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更多教师开始引入“课堂讨论法”,认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这种讨论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立。有些老师虽设计了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教学任务又必须完成,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因此,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仍然是“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

那么,作为我国教育部大力推荐的“做中学”教育模式又是怎样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呢?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我们所说的“做中学”,是一种问题--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法相比较,这种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获得经验和学习知识,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突出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以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主宰课堂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法有许多优点。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由此看来,“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到来必将给中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一次全方位的冲击。而要把“做中学”这一教育新理念真正引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师头脑中首先要确立二个原则。

一是教师指导学习和学生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做中学”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教师的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又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因此,“做中学”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刚开始起步时,老师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

二是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做中学”虽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但往往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藏量、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以及时间的限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思想观念更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也就水到渠成了。对于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最令人头疼的恐怕就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积累了。一方面,其量可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另一方面,该知识点又枯燥无味,学生普遍兴趣不高。于是,掌握这一知识点就成了一个痛苦的历程:教师在上面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这次也许勉强记住了,几天以后又十成忘掉了八成。期中考试时错了,期末考试时可能还会错。于是乎,师生一齐哀叹,语文难教、难学。言辞激进者则又大肆抨击目前的应试教育,指责学生负担过重。但如果用“做中学”的理念来面对这一难题时,情况会不会是另外一种局面呢?在高三字词专项复习告一段落后,我组织了这样一次测试: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承担出一份试卷的任务,并且附一份详细的答案。然后我从中选取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做考卷,考后的批改、赋分、评讲也全部由命题者担当。结果,这一次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己主动积累基础知识的兴趣,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的牢固程度也明显高于往年。“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初显身手。

如何处理好课文是摆在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的认识是把课文当成语言训练的工具,有的还当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结果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课”,过多地强调文章的思想倾向,作家的阶级成份,政治立场,忽视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被训练为做题和分解文章的机器,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实际上,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这种观点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因而语文课是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应该看到语文课文丰富的内涵,应该根据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启发、诱导学生来学习,从而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美的能力,促成完善的人格和成熟的信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高中第六册的文言文单元时,我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本单元是司马迁的专题,其中又有一篇文章是写屈原的,这两个人有相似的人生遭遇,却又有不同的人生抉择。于是,我在单元教学之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借助工具书突破文言障碍,深刻理解课文,比较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人生轨迹,评价二人不同的人生抉择,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一经提出,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为了完成这一课题,学生以空前的热情来研读《报任安书》和《屈原列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问同学、求老师。到了正式讲课,我只须把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流利地翻译全文。同时,学生还写出了《生死抉择》、《屈原,你该不该“死”》、《隐忍与苟活》等多篇高水平的研究报告,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陶冶了学生情操。“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又帮助我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作文教学更是“做中学”的一片乐土。一篇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伴随着一篇文章的诞生进行“全程”训练的过程。以学生写出的第一篇文章为起点,针对这一篇文章,教师将写作知识、例文参照、具体讲评、范文赏析等一系列教学手段,有重点、分步骤地贯穿到学生认识和再实践的活动中去,也就是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品,分析比较,找出差距,一次次将自己的作品修改、完善,直到作品变了样,自认为是佳作为止。这样,从实践始,到实践终,学生真正参与到写作活动中,并确实感受到进步,才算完成了以学生实践为中心的训练过程。这当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不能离开学生的实践。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行批改和同学相互批改的方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每次作文都能让学生找到兴趣,也能让学生每一次作文都有收获和提高。一年训练下来,在暑假我只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语文作业:给定若干参考题目,每人编著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自著,自编,自行设计,自己装订。结果,九月学生归校,把一本本沉淀淀的作品摆在我的案头,被我珍藏至今。“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又给了我一次难忘的记忆。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学习者认识美、把握美、追求美、创造美。而“美”产生于劳动中,因此,只有真正动起手来,才是回归语文教学真谛的必由之路。“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将会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开辟出一片更为广阔的教育新天地!

参考资料: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2、刘颖《语文教学,世纪末的尴尬》

3、刁瑞珍《中学语文教学论》

4、沫光雨《学生自主性发展与教师的关系》

5、缪水娟《开设语文专题研究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6、刘智运《创新性学习--面向21世纪的学习理论》

【中学语文教学不拒绝做中学(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再思考(教师中心稿)04-14

汉语实词划分标准与中学语文教学(教师中心稿)04-14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教师中心稿)04-14

中学语文教学管理艺术谈(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中心稿)04-14

苏教版中学语文常见词语集锦(教师中心稿)04-14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中心稿)04-14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师中心稿)04-14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中学语文教学之管见(教师中心稿)04-14